從小被允許打遊戲的孩子,和被禁止打遊戲的孩子,長大後差距不小

2022-06-11     孕育島

原標題:從小被允許打遊戲的孩子,和被禁止打遊戲的孩子,長大後差距不小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已然進入到了「電子產品」的時代,而電子產品也會衍生出各種各樣的遊戲和社交軟體。尤其是遊戲,無論是對於大人還是孩子,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孩子玩遊戲,父母究竟是該鼓勵還是禁止?

今年的高考剛剛落下帷幕,在應屆學生和家長都如釋重負後,考試的壓力自然就到了下一屆考生和家長的手中。

同事小陸的兒子就是明年要高考的眾多考生之一,兒子成績一直忽上忽下,雖然升入高三,但孩子的心思一直都定不下,甚至還整日沉迷於玩遊戲

對此,小陸給兒子提出一個要求:如果兒子在考試中能達到約定的成績,就會給他買一套遊戲里的皮膚。之後兒子的成績達到了約定,不過小陸卻有些反悔了。

因為那套皮膚要500多塊,小陸覺得這些錢買點其他東西更合適。

不得不說,小陸的想法是好的,通過遊戲來促進孩子學習,不過既然答應好條件就要履行,可想而知兒子看到父親的做法,心裡會作何感想。

遊戲對孩子來說,並非是影響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

生活中,面對孩子愛玩遊戲的情況,很多家長都是秉持著「反對」意見,畢竟玩遊戲耽誤學習,一旦沉迷其中,更是會影響一系列身心問題。

其實,遊戲本身就是一種智力開發活動,甚至就是一種娛樂活動,它對於孩子的影響更偏向於積極方面。不過最後卻演變成耽誤孩子學習的弊端,往往並不是遊戲的錯,而是父母以及孩子對於遊戲的態度有問題。

比如,孩子對遊戲的過分沉迷,讓自己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而家長對遊戲的誤會,也讓遊戲背上了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黑鍋」。其實家長不妨反思一下,即使沒有遊戲,可能孩子寧願玩自己的手指頭,也不願意靜下心來學習。

父母對於孩子玩遊戲的不同態度,會讓孩子往不同的方向發展

一味禁止,容易出現「報復性」補償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報復性」補償。說的就是一個人在童年時越是缺少或者是被禁止某些事情,長大後,心理上就會對自己實行一種補償,而且這種補償是「報復性」的。

就比如一個人從小零花錢很少,長大後很容易出現「報復性」消費的情況,因為那些越是被禁止的事物,對人造成的吸引力反而越大。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孩子玩遊戲這件事上,家長在遊戲上一味禁止和阻止,那麼孩子就會對遊戲有著極大的興趣,年齡小時可能迫於家長的威嚴,一旦遠離父母身邊後,就會無法控制地對自己「報復性」補償。

適當放縱,更利於人際關係

在很多人的認知中,玩遊戲就是整天對著電子產品,沉迷在遊戲的世界中。但實際上,遊戲也會帶來一定的「社交」意義。

尤其是對於男孩子來說,想要快速融入一個朋友圈,估計沒有什麼比在一起打幾場遊戲更快速的了,其實,那些愛玩遊戲的孩子,在社交方面能力普遍會更好一些。

遊戲帶來的社交方面優勢不僅僅在朋友方面,在親子關係上,遊戲也會促進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比起那些阻止孩子玩遊戲的家長,允許甚至是陪同孩子玩遊戲的家長,和孩子的感情往往更好。

教會孩子如何去「玩遊戲」,而不是被「遊戲玩」

現在絕大多數的學生和孩子們,都只是被「遊戲玩」,被遊戲掌控,只有知道怎麼「玩遊戲」,這東西才能成為進步的工具。

一味地絕對禁止,也是不符合現實的,所以家長要做的,就是要正確引導孩子如何正確對待遊戲。比起一味地拒絕,適當地讓孩子玩遊戲,既能讓孩子娛樂,也能增加親子關係。

玩遊戲的時間上:小島對於家裡孩子玩遊戲的時間上,制定的規則是這樣:工作日不超過40分鐘,休息日不超過2個小時,只有在完成學習之後才可以。

玩遊戲的種類上:現在的網絡遊戲良莠不齊,家長對於孩子平時接觸的遊戲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做好鑑別工作。

小島想說:

生活中,娛樂是不可或缺的一種方式,而遊戲則是娛樂的常見形式,適當地讓孩子娛樂,而非一味地圍追堵截,才是新時代父母面對孩子玩遊戲,該採取的正確做法。

今日話題:你對孩子玩遊戲的態度是怎樣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f468669d0053f6688bf3e773a8c41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