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卷」高端 科技消費電子開啟智能時代

2023-04-24     懂懂筆記

原標題:智慧型手機「卷」高端 科技消費電子開啟智能時代

繼去年發布三波高端旗艦——小米12S Ultra、小米MIX Fold2以及小米13系列連獲成功之後,4月18日小米又發布了新旗艦小米13Ultra。在外界看來,這是小米高端戰略的延續,又一款很犀利的新機。但在小米內部看來,這個產品的意義有所不同。

在今年年初的內部信中,雷軍稱,2023年對於小米而言是開啟全新發展周期的一年,也是一系列深刻變革進入深水區之時。「2023年小米的關鍵詞是『穩健推進,蓄勢待發』,為未來5-10年的長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並為未來2-3年的新一輪爆發做好充分準備」。

顯然,三年高端化初見成效的小米,戰略錨點並不是簡單的高端化,而是下一個更大的產業變化周期。

01 」

擊穿高端,背後是能力的全面提升

繼去年7月推出首款與徠卡的戰略合作作品小米12S Ultra之後,今年小米13 Ultra與徠卡的合作更進了一步。小米將之稱為「移動影像的成人禮」,事實上這裡確實暗含著移動影像的變化趨勢。

「成人禮」的代表作是徠卡光學,其中最大的突破是雙方聯合研發的、基於專業光學能力並將這種能力系統性帶入智慧型手機影像領域的Summicron鏡頭。小米與徠卡稱之為移動影像領域「最完美的Summicron鏡頭」,繼承徠卡相機鏡頭的極致光學能力,實現光學性能、小體積、大光圈以及經久耐用的平衡。據悉,小米13 Ultra的鏡頭設計採用了「超高階偶次多項式」,鏡片擬合精度達到納米級,逼近光學極限。

其中,小米做了很多更深入的研究,包括重新設計了這顆8片均為非球面鏡片的「23mm F1.9」鏡頭。可見,在這個合作中,小米與徠卡不是需求與供應的關係。而是聯手打造未來移動影像的發展方向、共同進化的關係。

受到手機體積的限制,手機的鏡頭大小受限,光學能力一直無法更進一步。過去幾年,手機廠商的解決方案都在通過全鏈路的優化,特別是加強計算攝影的比例。手機廠商如果一味在計算上內卷,照片也可以很美,但是會失真,甚至有一種塑料味。

在去年宣布影像戰略升級後,小米堅定選擇了「人文影像」之路,並攜手徠卡,對移動影像的發展方向開始糾偏,將過度計算的審美帶回到還原真實的路上。

而徠卡作為傳統影像巨頭,擺在他們面前的現實是,越來越多的人放下專業的單反,拿起手機。如果徠卡不積極擁抱這個變化,就會像當年從膠片向數字相機時代過度時,轟然倒下的柯達。

所以「移動影像的成人禮」,不僅是技術進步,也是小米與徠卡都在進化的階段性成果。

全鏈路影像很重要的一環是顯示。我們有時候在手機上看到的照片特別艷麗,但是放到電腦上就不對味了,這是顯示的失真。在小米13 Ultra上採用了小米與華星聯合研發的最強國產屏2K LTPO(Low Temperature Polycrystalline Oxide)。這塊屏從最終效果看有三大突破:亮度突破,全屏亮度1300nit,局部峰值2600nit,超越三星E6;功耗突破,低亮度下發光效率超E6;色准突破,大角度下色偏收窄一半。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其中兩項關鍵技術由小米貢獻,一是降低2K像素與高效率發光材料的串擾問題,二是增加偏光層,改進TPE材料,降低色偏。

事實上,小米從2016年開始對螢幕底層技術進行創新,在2021年與華星光電成立聯合實驗室,共同推進核心技術攻堅。

小米為什麼要深入底層,並且與國產企業一起突圍呢?因為產業鏈主導的能力。科技產品依賴上游核心部件,而很多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外國企業或是少數企業手中,這是我們科技產業最大的痛點。過去四年間華為手機在即將登頂的時刻被卡脖子,就是最好的例證。另一方面,中國的製造業也需要彎道超車的機會,如果按部就班,人家研發我們就用什麼,我們的製造業就永遠要靠最末端的廉價勞動力。

高端,指的不是單純的產品,也不是市場份額的表象。這一代小米13Ultra的發布,我們看到一個在方方面面都很領先的產品,而背後是小米多年以來慢慢積累起來的核心技術能力,引領產業發展的能力,以及對整個供應鏈的主導能力。這些能力也是產業地位的證明,這才是真正的擊穿高端。也正是因此,雷軍才有底氣講「進入下一個階段」。

「 02 」

快速裂變,科技消費電子新十年

雷軍所說的新發展周期是什麼?

先看看當下,最大的一個熱點是手機企業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造車,汽車企業也開始布局手機。當然不是簡單的跨界、搶地盤。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很早就提出過「未來汽車將是移動的智能空間」,人們可以在車上完成很多工作和娛樂活動。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的推進,汽車的定位也在發生變化。

雷軍是經歷了很嚴密的市場考察決定做汽車的,因為他的判斷想汽車變了。從終局看,智能電動汽車行業的終局是「消費電子化」,汽車工業的內核將會從「機械工業」向「信息工業」、「消費電子」轉變。其實這個變化正在快速發生,在他們調研過程中發現,在電動汽車時代,汽車的製造門檻已經大幅降低,3萬個零組件高度模塊化,動力電池成本過去10年降低了80%,未來至少還有50%的下降空間,電動汽車的本質已經是消費電子產品,軟體定義汽車將是競爭的制高點。

當然不止汽車,每一類智能終端都有可能被重新定義。比如電視,在過去幾年間也被重新定義了一遍。

GFK分析認為消費電子行業基本呈現10年為周期的技術疊代。新一輪的周期開啟,往往帶來硬體行業5-7年快速成長,隨著技術創新放緩,此後3-5年進入平台期,但用戶的積累也使軟體及應用的紅利得以持續釋放。

此前已經經歷兩個周期:2000-2009年,Intel奔騰系列晶片的成熟,以及網際網路熱潮來臨,使筆記本電腦市場高速成長,取代台式機成為電子行業最大驅動力;2010-2019年,2010年蘋果iPhone4發布,智慧型手機的爆發,推動電子行業迎來新 一輪高成長,但2017年後進入平台期。

當下正在一個新的周期中,2020-2030年,隨著晶片性能、功耗、成本進一步優化,智能手錶、AR/VR、智能家居等品類受到各大科技巨頭關注,而5G+AI周期深化,也促使超高清、雲遊戲、自動駕駛等應用走向成熟,從而驅動硬體+應用的真正繁榮。

GFK認為,中國科技類消費電子產業正在進入新一輪加速裂變。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過去十來年時間,各種智能終端百花齊放,各自光彩,接下來也將進入新的階段。QuestMobile報告中認為,經過過去十餘年的演進,智能家居已經從以產品為中心進化到以場景為中心階段,最終進入到以用戶為中心的階段。

無論是GFK說的裂變,還是QuestMobile說的進化,其實都有一個主線——AI。

今年初ChatGPT大火,英偉達CEO黃仁勛稱之為「AI的iPhone時刻」。英偉達是全球最重要的AI晶片供應商,隨著AI時代的到臨,大家戲稱,英偉達從加速遊戲到加速人類。

沒錯,我們正在從數字時代加速向智能時代進化。

「 03 」

面向未來,贏面在哪?

手機經過十幾年的智能化,已經融合了MP3、MP4、相機等很多硬體的功能,電視可以看各種視頻、玩遊戲、上網,未來汽車不再是傳統的交通工具……

科技消費電子在AI的牽引下,快速裂變。什麼樣的企業未來贏面更大呢?

如果未來是以人為中心搭建服務,為了更智能地服務於人,需要將所有的設備、軟體、服務互聯互通,並且協同工作,那麼大約會是這樣一個基本模式:一個OS連接所有設計,比如類似於蘋果的IOS,小米的MIUI,或是華為的鴻蒙;一個核心設備作為人與智能世界的橋樑,比如手機;還要有一個智能助理,可以串聯起所有的服務,與人交互,比如小米的小愛,華為的小藝。

總結起來,是一個核心產品、一項核心技術,一個完整生態。

  • 一個核心產品是手機。至少在未來可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智慧型手機還將會是與人最密切的設備,是萬物的入口。

蔚來創始人李斌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造手機是因為他看到了未來網際網路與手機融合的趨勢,認為手機將成為連接人與萬物的中心,而汽車將成為高頻使用的智能設備,所以他希望造一款能夠連接手機、智能家居、智能出行等多種智能設備的智慧型手機。

Counterpoint分析稱,智慧型手機正在融入智能家居、智慧出行、智慧城市的生態體系,這也意味著,不久的未來,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智慧型手機將變得更加不可或缺。

小米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智慧型手機依然是最強大的個人移動計算中心,陪伴用戶時間最長、交互最為頻繁的控制中心,也是市場規模最大的電子設備。智慧型手機是直接關係到小米事業成敗的核心業務,是小米的商業模式持續成立的基石。

可見,手機是下一階段競爭的關鍵。雖然過去幾年手機市場低迷,但是手機對於用戶的重要性在不斷提高,將是未來競爭的一塊敲門磚。除了小米,vivo、OPPO、榮耀等頭部廠商也都在全力衝擊高端市場,也是這個原因。

  • 一項核心技術是AI的能力。AI有三部分核心能力:一是算法,二是算力,三是數據。算法是技術,算力靠的是財力,數據是用戶覆蓋量。從這個角度看,大公司的機會更多一些。

智能化服務成為新階段的最顯著特徵,用戶接觸點以及交互大數據的數量級,將成為創新領跑的關鍵。比如蘋果、小米、華為這樣的公司,擁有海量用戶,通過用戶不斷的反饋,他們更能了解用戶,更能精準把握未來的需求。

  • 一個完整的生態。生態的規律是,滿足的需求場景越多,用戶數越多;用戶在生態里的行為越多,對生態的忠誠度越高,遷移成本越高。所以未來不存在單純的產品之爭,而是生態之爭。

完整生態中還有一項就是全鏈路的能力。未來,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需要硬體、軟體、服務(內容)深度協同來完成。這就是雷軍強調多年的「鐵人三項」。

QuestMobile在談及智能家居的時候認為,圍繞家庭生活場景進行全生態鏈式創新,智能家居各品牌實現從硬體到內容再到服務的一條龍經營,這將是智能家居賦予家電行業的新一輪商業機會。

一個產品——手機,就是上牌桌的敲門磚;一項技術——AI,是競爭的核心能力;一個完整的生態,是競爭的護城河。擁有這三項的企業,已經衝出了下一階段的起跑線。

「 04 」

中國品牌,新一輪變革的關鍵力量

一方面,中國過去十幾年,創新非常活躍,特別是智慧型手機中國軍團的崛起,品牌影響力大大提升,更是積累了海量專利、創新科技。此外,在5G、AI、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領域中國企業不僅接受快,而且注重應用的落地,讓技術的價值更快地體現出來。現在看,雖然我們不能說全面領先,但是在很多技術上已經走到最前沿。

另一方面,中國用戶也是最願意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對比中國與歐美在移動網際網路服務發展的速度,就能看到中國用戶對新興服務有多麼的喜愛。中國消費者過去十年被市場教育得也非常前衛,更願意擁抱智能化帶來的變化。

所以,未來十年,中國品牌有望成為新一輪變革的關鍵力量。小米、華為都將是值得期待的企業。

以小米為例,在2020年成立十周年的時候,就正式發布了面向未來十年的核心戰略:「手機×AIoT」。這個時間點與GFK所說的新周期恰好吻合。小米過去三年全力擊穿高端,也是在為新階段蓄勢。

「手機×AIoT」戰略很明確,以手機是核心,「AIoT」是指手機之外的智能設備,以及各個場景下的各類服務,「×」為貫穿所有場景的產品和服務的互聯互通能力和體驗,包括「人工智慧、雲、大數據」能力、商業變現能力、新零售渠道和品牌賦能等支撐能力。

這個戰略中強調的是乘法效應。「X」既是價值放大器,也是生態穩定器。

  • 一是價值放大器。手機做得好,對其它品類也會有好的拉動效應。同時,多品類共同發展的時候,可以享受技術研發的複利,很多技術是可以復用到不同的產品上。
  • 二是生態穩定器。「以人為中心、緊密連接人與萬物」,這是小米定下的戰略。小米正在構建不斷延展的科技場景,從智慧型手機到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再到智能製造、智能電動汽車以及仿生機器人,全力營造完備的領先科技生態,為用戶提供全方位、全場景的美好智能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小米汽車將在2024年上半年量產,手機×AIoT將發生一個里程碑式的質變,進入到「手機×AIoT×車「的新模式。再看蘋果、華為,也是相似的路徑。

從整來看,小米只是無論是生態的豐富度,還是造車的進度,小米都暫時領先一步。在手機方面,2022年排名全球第三,特別是在高端產品的份額不斷提升。在AIoT方面,連續六年是全球最大的消費級AIoT平台。在造車方面,小米已經邁出實質性的步伐。

可見,小米是全球範圍內能力最為均衡、最具發展空間的一家。這也將是科技消費電子進入智能化時代後,最具標誌性的重大變化,也將是中國品牌改寫全球科技消費電子格局的重大機會。

小米不斷融合進化的技術體系,將貫穿所有的智能場景和終端設備。以人為中心串聯起所有設備、服務、場景,這個生態也將更加穩固。

【結束語】

過去三年間,我們聽到手機廠商說的最多的就是高端。做高端這件事,並非立足手機本身,而是面向下一個十年。只有擊穿高端,才能站到產業鏈更高的位置,把握住下一個十年的機遇。

過去三年,完成了高端的第一步。小米13Ultra登場,小米開始向下一產業階段邁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c7933a4e51f0e2db18b2304b6a223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