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自己一定要快樂,也是一種暴力

2022-05-30     簡單心理

原標題:要求自己一定要快樂,也是一種暴力

人一定要快樂嗎?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在這個社交媒體驅動的世界裡,人人都熱衷於展示快樂和積極的一面。我們討厭他人的負能量,同樣也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感到羞恥——「如果我不快樂,那就是我的錯。」

但事實上,我們對負面情緒有太多誤解了,它沒有那麼糟,甚至還有一些潛在的好處。 很多時候,讓我們痛苦的不是負面情緒,而是對它的看法——要求自己一定要快樂,也是一種暴力。

01

情緒本身是複雜的,並無好壞之分

很多人習慣性把情緒一分為二——快樂的情緒是「好」的,負面情緒是「壞」的。實際上,這是一種對負面情緒的誤解。 情緒是複雜的,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積極情緒會產生消極影響,負面情緒也不一定代表著壞事發生。(Sieun An . et al , 2017)

比如一名拳擊手可能渴望感到憤怒,這是一種消極的情緒,但可以激勵自己擊敗對手,在對抗性任務中表現更好。有時候樂觀態度能讓我們有某種期待,促使我們前進,但也會讓我們誤判自己的能力,最終未能達成目標。

相信你也體驗過那種「悲喜交加」的狀態,很難說清楚此刻的情緒是正面還是負面的。比如你要入職一家新公司,這是一件好事,你興奮的同時也會感受到焦慮和壓力(產生負面情緒),這並不衝突。還有畢業晚會上的眼淚和歌聲,我們喜悅,我們也悲傷。

一個關於混合情緒體驗的研究顯示,「同時感到高興和沮喪」是普遍存在的:「我有時會因為我所經歷的一切而感到難過,但我也很高興和充滿希望,因為我正在努力度過問題。」——在接下來的一兩周內,受試者的幸福感有所改善,即使當時複雜的感覺是不愉快的。(Adler, J. M., 2017)

圖片來源:pexels

02

負面情緒也有很多「好處」

在我還是一個小孩子的時候,就意識到了人們對於負面情緒的羞恥感——因為大人不喜歡不快樂的小孩。如果哭泣,大人會斥責:「不要哭了,哭的不吉利」。如果鬱鬱寡歡,大人會不解:「小孩子心思真重,你看別人都樂呵呵地多好。」

而實際上,負面情緒並沒有那麼糟,甚至還有很多潛在的好處:

1. 負面情緒可以促進人際關係

我們的社會對負面情緒進行了污名化——你應該一直感覺和看起來很完美,這增加了不必要的壓力和痛苦,處於痛苦中的人覺得自己像被拋棄了。而事實上,表達消極情緒反而對人際關係有幫助,包括獲得支持、建立新的親密關係以及在關係中提高親密感。(Steven M. et al , 2008)

分享負面情緒需要敞開心扉——我們必須接受我們的脆弱,因而也更容易放下防備,獲得他人的信任。

圖片來源pexels

2.負面情緒傳遞信號,是生存所必須的

負面情緒是警示燈,這是很重要的——可以提醒我們潛在的問題或危險,促使我們關注需要解決的問題。 ( Tori Rodriguez ,2013)

焦慮可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的身體會迅速代謝大量能量,這些能量可以用來逃避危險。

內疚讓我們更關注他人的需求,根據共同利益做出更好的決定。

羞恥感促使我們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鼓勵我們按照自身和社會理想中的模樣行事。

沮喪或怨恨促使我們改變關係中的某些東西。

每一種情緒都是數據,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使用它們。你生命中最好的朋友就是你的心,打開它,痛苦也能成為向善的力量。

3.負面情緒可以與更深的自我聯繫起來

負面情緒可以幫助啟動基本的人格改變。美國心理學家理察·拉撒路 (Richard Lazarus ) 提出:「對於穩定的成年人來說,重大的人格改變可能需要創傷、個人危機或宗教信仰轉變。」

這不奇怪,痛苦讓人不禁停下來開始思考:發生了什麼?我做錯了什麼事?我到底想要什麼?沒有人會在快樂的時候思索人生意義。

完全避免負面情緒是不可能的,只有我們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擺脫羞恥和內疚,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問題。

圖片來源pexels

03

讓我們痛苦的不是壞情緒,而是對壞情緒的「羞恥感」

可能你會覺得不解,就算負面情緒真的有這麼多好處,為什麼我感受到卻是實實在在的痛苦?實際上,這是由我們對情緒的「認知」造成的。

和一個糟糕的戀人分手後,會有悲傷、憤怒的感受——這是情感部分,也是人人都會有的。而不同的人對這個情緒的認知是不一樣的,小 A 覺得這種感受是正常的,且試著從中總結經驗,為下次戀愛做準備。

而小 B 對這種感受的認知可能偏負面:「這種感受太糟糕了,無法控制這種感受的我也太差勁了」。雖然情感成分是一樣的,但認知的差異讓小 B 充滿了對痛苦的羞恥感,因而也感受到更強烈的痛苦。

而正是對情緒的看法(而非負面情緒本身),在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

一項研究調查了 1000 名參與者對情緒的看法,發現將他們的想法和感受描述為「壞」或「不合適」的人,報告抑鬱和焦慮症狀的可能性就越大,整體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也往往較低。(Ford, B. Q., et al , 2018)

現代焦慮症治療的先驅克萊爾·威克斯醫生也發現,大多數焦慮症患者的痛苦根源往往不在於焦慮情緒本身,而是對於焦慮情緒的擔驚受怕。「許多患者到後期根本不再關心造成他們壓力的最初原因,反而更在意當下的恐慌感。」

這就好比走在路上撞上一塊石頭,我們都會痛。但真正持續影響我們的東西,不是石頭,也不是痛苦本身,而是——你如何看待它。

圖片來源pexels

04

如何消除對負面情緒的羞恥感?

對負面情緒的羞恥感,讓人們傾向於壓抑、否定和迴避負面情緒,但由此產生的情緒甚至比試圖避免的事情「更強烈、更頑強」。

如何消除對負面情緒的羞恥感?除了對情緒有正確的認知外,你還可以試試下面這些方法:

1. 面對受傷的心靈,對自己多一點耐心

面對身體的病痛,我們往往很有耐心,知道感冒需要吃藥,骨折的腿需要臥床修養慢慢恢復。而負面情緒是心靈受傷,我們卻總在反對它,視而不見,甚至極力想要消除掉。

也許我們需要同樣的一些耐心,善待自己的情緒。負面情緒只不過會像一股電流般地掠過你的身體,沒有什麼可怕的,就讓它儘管來吧,就算它會讓你頭皮發麻,也可以保持耐心。

2.不對情緒作評價,用事實、感受來描述

和羞恥感相關的詞彙都是評價或者觀念向的,比如:「我很髒、我不夠好、我沒人要、我軟弱、我壞、我一文不值,」這也是人們面對負面情緒經常會有的感受。

試試用事實、感受 向的詞彙來描述負面情緒,比如:「我為考試感到焦慮,我的肌肉很緊張」、「失去這個朋友我很難過,我的胸口感到很悶。」

3.用幽默化解對負面情緒的羞恥感

第四季脫口秀大會上,演員 Rock 將自己得抑鬱症的經歷寫成了段子。

《脫口秀大會》第四季

這也是幽默感的價值——用自嘲的能力與他人建立聯結,擺脫羞恥感的禁錮。《超越羞恥感》一書中寫道:「笑聲是對羞恥感的矯正或釋放,當患者能對自己(的問題)發笑時,他就擺脫了羞恥感。」

幽默是一種需要練習的高級能力, 但你至少要知道, 負面情緒除了隱藏外,也不妨可以拿它開個玩笑。

4.看到負面情緒的積極價值,在痛苦中找到意義

要讓負面情緒有益,必須勇敢地面對。那些被嚇壞了並且只想著避開這種感覺的人,除了從這種感覺中收穫害怕和痛苦,再無任何收穫。勇敢面對的人會將不舒服的感覺轉換成一種更豐富、更有意義的自知,更加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有時候回頭看,你最感謝的是經歷的那些負面情緒,你在焦慮中學會未雨綢繆,在喪失的痛苦學會珍惜,在孤獨中學著和自己相處……

我們的情緒既不是黑白的,也不是好壞的,而是有多種陰影——通過關注這些細微差別,我們更了解自己的內心,也更了解這個世界如何運作。而羞恥感就像一堵牆,擋在我們和情緒之間,讓我們躲在固步自封的牢籠里,將痛苦越築越高。

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擁抱自己的負面情緒,不開心也沒什麼,你也並不糟糕。

畢竟,生命有裂縫的地方,陽光才能照進來。

參考文獻

————————

Adler, J. M., & Hershfield, H. E. Mixed emotional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and precedes improvements in psychological well-being.(2012). DOI:10.1371/journal.pone.0035633

Sieun An,Li-Jun Ji,Michael Marks,Zhiyong Zhang,Two Sides of Emotion: Exploring Positivity and Negativity in Six Basic Emotions across Cultures,Front. Psychol., 20 April 2017 , DOI:10.3389/fpsyg.2017.00610

Steven M. Graham, Julie Y. Huang, Margaret S. Clark, The Positives of Negative Emotions: Willingness to Express Negative Emotions Promotes Relationships, March 1, 2008,DOI:10.1177/0146167207311281

Tori Rodriguez ,Negative Emotions Are Key to Well-Being:Feeling sad, mad, critical or otherwise awful? Surprise: negative emotions are essential for mental health, May 1, 2013

Ford, B. Q., Lam, P., John, O. P., & Mauss, I. B.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benefits of accepting negative emotions and thoughts: Laboratory, diary, and longitudinal evid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6), 1075–1092. (2018). DOI:10.1037/pspp0000157

【美】約瑟夫·布爾戈著,姜帆譯,《超越羞恥感》,2020年,機械工業出版社

作者:寒冰

責編:kuma

封面圖來源:pexels

森林無線電第四期 | 愛自己,我選擇___

「追加場」持續報名中

6 月 4 日 | 接入電台

關注森林服務號

回復【愛自己】報名或了解活動詳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c1b57721b9a3d6aa7ae12fafe65d1c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