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機,審美變好了

2022-08-17     愛范兒

原標題:小米手機,審美變好了

記得在小米對外公布與徠卡合作之時,我們就認為這是「米沖高」的關鍵點,甚至要比 MIX 系列重回巔峰還要重要。

而這一次,小米並沒有讓人失望,讓市場冷卻,甚至我身邊的資深小米用戶也發出感慨「讓我再當一次米粉」。

小米 12S Ultra 可以說是小米近年頗為現象級的產品。以往,小米數字系列或者說小米手機成為當年的「爆款」,更多的還是圍繞著配置、規格、價格等因素。

小米 12S Ultra 卻是「影像」,甚至也可以說是與徠卡合作所帶來的特色。

其中有個有意思的插曲,在小米 12S 系列推出後,相關徠卡水印的相機 App 被人提取,「克隆」到許多小米、紅米產品內,意外地引發了一輪熱議。

甚至後續,微信一些小程序也推出了相關 DIY 水印的功能,引發了新一輪傳播。無論是調侃還是模仿,這次小米與徠卡的合作,有了那麼幾分出圈的勢頭。

拋開徠卡的光環,小米 12S Ultra 採用了一英寸尺寸的圖像傳感器,有著碩大的攝像頭模組,但小米卻將其設計成類似鏡頭的樣式,甚至外徑的 58mm 也與許多鏡頭的外徑類似(UV 都可以通用)。

這種「符號化」的設計元素,更容易讓人接受,加上一些細節的調整,讓整台小米 12S Ultra 看起來十分的舒服,直白點說就是「好看」了。

同樣地,在前幾天小米發布 MIX Fold 2 時,上述的過程也來了一遍。

小米 MIX Fold 2 主打「輕薄」的特色,很容易讓人記住它,也是小米對其宣傳的重心。

在整體的配色、設計上,小米 MIX Fold 2 也很耐看,尤其是「星耀金」的調色,十分淡雅,有了幾分高貴的氣質。

無論是小米 12S Ultra,還是小米 MIX Fold 2 展現出來的設計風格,甚至是紅米 K50 宇宙的整機設計風格,相對以往也有了不小的進步,越來越好看了。

先考慮高性能,再考慮工業設計

即使小米 12S Ultra、小米 MIX Fold 2 在設計上有了十分明顯的進步,但在小米官網的詳情頁中,仍舊走的是理性規格派。

小米 12S Ultra 主要介紹影像系統,而小米 MIX Fold 2 則主要圍繞機械結構。

倘若再往前翻翻的話,小米 11、小米 10、小米 9 圍繞的則是首發高通旗艦處理器,帶來了多少的性能提升(跑分)。

小米 MIX 系列則是針對「全面屏」技術的分解與解釋,以及相關陶瓷材質後蓋的描述。

縱使在早期針對小米 3 設計推倒重來的小米 4,在宣傳上實則也是圍繞著「一塊鋼板」的機身材質來做文章。

「風格化設計」,似乎與小米手機無關,它更像是一個「理科生」,試圖用客觀的數據來解釋產品的一切。

小米、紅米產品的詳情頁里,幾乎多是一些數據規格的堆砌,而發布會上的重點也在螢幕、相機、處理器(性能)、價格這些方面。

倘若做一個小米 12 年來發布產品集錦的話,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並非是產品亮相那一刻,而是產品的價格數字,隨著一聲「Duang」的音效「跳入」螢幕的一瞬。

甚至,在我寫下上面這段文字的時候,腦海里就有了相應的畫面,以前是 1999,而後續這個數字變成了 2999 或者其他。

誠然,小米手機最初就是依靠著「性價比」打出知名度,成功地把智慧型手機價格打了下來。

在成立小米一年之後,雷軍在接受新浪科技訪談時,曾直言「做的就是高性價比手機,首先考慮的是高性能,其次才是工業設計」。

並且也強調「產品的外觀不能有人不喜歡,設計團隊的方案就是沒有設計是最好的設計,簡約內斂」。

沒有設計是最好的設計

「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也成為當時小米手機設計的一個概括,自然也引起了相當大的波瀾,當然負面居多。

這句金句也被過度解讀為,小米手機不需要設計。其實在 2011 年,手機市場的競爭還算溫和,市場空白也較大,即使「沒有設計」,1999 元的小米也能夠拿下不少的份額。

隨後幾年,小米依然延續「簡約」的設計風格,小米手機也幾乎每年都會更換設計,帶來新鮮感的同時,也在找那麼一個讓大眾「不那麼討厭」的外觀設計。

但處於同時代的智慧型手機巨頭們卻開始了「家族化」設計,彼時如日中天的 Motorola、HTC、SONY 憑藉著一致的設計風格不斷引領著大眾的審美。

HTC One X、HTC Butterfly 與 HTC One 圖片來自:anandtech

其中,HTC 在 2013 年推出了 HTC One,憑藉接近一體化的金屬後蓋設計風靡了全球,成為當時把設計和材質結合呈現的最好的產品,與另一個巨頭蘋果不相上下。

在國內的智慧型手機市場,小米的成功引發了「網際網路造機」熱潮,新入局的廠商熱衷於 1999 式的性價比神機,但卻在設計上著墨不多。

更多奉行的是「都 1999 了,還要什麼自行車」的產品策略。

魅族 M8、魅族 MX 與小米 1

不過,魅族則是一個例外,無論是一炮而紅的 M8,還是後續換到 Android 賽道的 M9、MX,主打是獨樹一幟的設計。

不同的側重點,也讓魅族成為國產手機設計的一個標杆,以及成為許多用戶心中的「白月光」。

在彼時,走性價比是搶占市場,而注重設計品位則是在經營品牌,他們的選擇都沒問題。

幾年過去,走性價比的品牌面臨著向高端市場突圍,而經營品位的品牌也面臨著市場份額增長的壓力。慢慢地,它們也開始變成了曾經對方的樣子。

好的設計是儘量少的設計

在說出「沒有設計就是最好設計」八年後的小米 9 發布會上,雷軍也承認此前對於設計的表達有誤,本意是「沒有刻意的設計,才是最好的設計」。

這也與德國現代設計大師 Dieter Rams「設計十戒」,其中的「好的設計是儘量少的設計(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理論較為接近。

有趣的是 Dieter Rams 的設計風格,也是 Steve Jobs 早期所堅持的簡潔設計。近來,雷軍表示小米將會全面對標蘋果,也算是一種早有預謀了?

同樣在小米 9 發布會上,雷軍坦言早期小米手機不夠漂亮,是因為綜合實力不夠而導致,並非不重視設計。

其實在小米 6 之後,小米手機已經變得「精緻」了不少。尤其是初代 MIX 的出現,可以說是小米手機的巔峰之作,無論是外觀設計還是設計理念。

小米 6

在 MIX 成名之後,小米也開始嘗試高端化,從數字系列分化出 Note 系列,並配合 MIX 一同打出品牌溢價。

但小米 Note 系列與數字系列差異化不夠明顯,MIX 系列的疊代出現問題,小米高端化的嘗試暫緩。

小米 MIX 初代

小米數字系列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節奏,主打配置、規格,隨著 5G 時代的到來,智慧型手機整體價格的上揚,也讓小米開始思索如何再次擺脫「1999」的標籤。

這次站出來的是紅米,品牌獨立之後,接過小米 1999 的大旗,而小米也再次衝擊高端化。

產品高端化,並非只靠著「硬體的堆料」,同樣也需要精緻感、設計感和品牌品味,而小米不那麼擅長的風格設計,也成為其一個短板。

iPhone,家族化設計的典範

同樣打算衝擊更高價位段的 OPPO、vivo,近年的產品引入了「家族化」設計的理念,利用有辨識度的外觀設計,來成為品牌印象的一部分。

像是「一體化曲線」、「陶瓷雲窗」的理念不斷地出現在同一品牌的產品之中,久而久之,這些風格化的設計元素也極易與品牌綁定。

就好似此前 iPod 風靡全球時,白色的塑料機身以及耳機就是 iPod 的代名詞,不用 Logo 提示便足以讓人聯想到品牌。

小米 12S Ultra、小米 MIX Fold 2 的外觀的確耐看了不少,配色也足夠地精緻,但通盤來看,小米每款產品之間似乎少了些許關聯。在機身設計上,似乎少了那麼一個標誌性的元素。

但設計風格的延續,需要一個過程,小米 12S Ultra 和小米 MIX Fold 2 提高的顏值便像是這個過程的第一步。

#歡迎關注愛范兒官方微信公眾號:愛范兒(微信號:ifanr),更多精彩內容第一時間為您奉上。

|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b25bb18314617a833dd88f5b87de7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