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啊~兔年的第一篇推送,先祝大家兔年大吉!財源滾滾!
假期「咻」一下就過去了,好快啊,捨不得它走 。
開工第一天工作室熱鬧極了,大家成群結隊「斗利是」,放張圖感受下局部的壯觀程度~小夥伴們說看著這些利是,起碼減少了兩成的開工壓力哈哈。
年前和小夥伴們討論「每人一個存錢小技巧」,我說, 每一筆收入,我都會先存下10%,剩下的再規劃其他用途。這一點之前分享理財經時寫過,沒想到 她們都表示很驚訝。珍妮說:我還以為你早就放棄了。
是哦。這麼一個小動作,居然不知不覺 堅持了這麼久。仔細想了 想,除了存錢,我還有一些小習慣也延續了好多年。回頭看看,連我自己都驚嘆於它們給我帶來的回報和收穫,讓我感受到時間的力量。其實很多小事本身做起來不難,剛開始做時可能看不到什麼效果,但持續做下去,在 一年後、三年後、甚至十年後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強大力量。
新年第一篇不如來聊聊那些我堅持了很多年並且帶給我巨大收穫的小習慣。當然,有些大家可能會覺得眼熟,畢竟對我很有用的之前肯定都陸陸續續聊到過。
這篇算是一個總結帖啦,希望能讓你們有所啟發。
(例牌申明:本文不含任何商業軟性植入)
1. 每年做新年計劃
前陣子有人問我十年計劃,我愣住了。
別說十年了,我連五年計劃都沒有做過。 可能因為比較悲觀,覺得人生不可控,生活充滿了變數,所以我從來不做太 長遠的規劃。
棋手卡帕布蘭卡說過一句話:「我只向前看一步,但總是正確的一步。 」後半句太神了,我們普通人很難有底氣這樣說。但我也是「只向前看一步」。
所以每一個新年開始,我都會列年度計劃,也就是年度心愿清單。
為什麼要列年度計劃呢?為了梳理自己內心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想清楚自己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梳理好了生活重點,才能更好地安排時間和精力。 我開玩笑跟小夥伴說,就算想做一條躺平的「鹹魚」,也不是想到就能躺下,還得規劃規劃才能做到。
一般我會在年底和年初花兩到三天時間專門來做這件事。大多數時間都用來思考:過去一年做了什麼,接下來一年想做什麼,什麼事在這個階段對我是重要的,是很想做卻沒做的……
兩三天時間聽起來很多,但如果想想這些問題可能決定了我們接下來一年的時間和精力分配,就不算多了。
《納瓦爾寶典》里說,人生早期有三個重大決定:在哪裡生活,和誰在一起,從事什麼職業。其實不止是人生早期,每一年年初,這些問題都值得專門拿出時間來思考。
記得準備好紙和筆(這個很重要),邊想邊列出來記下來,然後再做梳理,確定以後抄在手帳本最開頭,這樣每天打開都會看一下,就不會忘了對自己來說重要的事是什麼。
列年度計劃我會稍微分下類,過去很多年我的分類方法很簡單:工作、生活、學習;前兩年開始嘗試換了個更簡單的維度,變成: 重要的事、創造性的事。 比如2022年的
分類根據自己的習慣來,越簡單越好。但一次不要列太多,按照我的經驗,六個左右是最容易實現的。
常常看到有人說,不喜歡列計劃是因為最後完不成會覺得很焦慮。
我每年大概會列10個左右的計劃,基本能完成6、7個就很不錯了。 因為我的目標並不是要完成所有的計劃。 只要朝自己想去的方向努力,就已經在收穫了。
2. 定期復盤
哪怕每年做計劃,如果不做定期的回顧和整理,也沒有辦法及時反省和調整自己的生活節奏,就可能像一個陀螺那樣不停地高速轉動。
無論是時間、工作、理財還是情緒,定期整理的話, 很多問題會更早一些被發現。
我復盤的習慣是大而化之,儘量不超過三個指標。
比如說復盤項目,就看三個關鍵點:
付出了什麼收穫了什麼?
值不值得繼續做下去?
如果繼續做下去可以怎麼優化?
復盤這一年,就問自己三個關鍵問題:
今年最想做的事情做了嗎?
有哪些覺得重要的事卻沒有做?為什麼?
80%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你認為重要的人和事情上了嗎?
具體還可以藉助一些工具。比如我有一個記錄時間的小軟體(我用的是aTimeLogger,也有很多其他的),上面可以設置類別,把每天主要的生活內容填進去,就會自動生成日總結、周總結、月總結,這樣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每個類別上花的時間比例大概是多少。
很多人堅持不了,可能是 把復盤這件事搞得太複雜了,太糾結於細節很容易讓方法論變成了目的。記住復盤主要是為了梳理自己,就不會那麼糾結啦。
3. 隨手記備忘錄
隨手記可以說是我的一種職業習慣。以前做記者養成了搜集素材和隨時記錄的習慣,發現對我幫助很大,就一直沿用下來了。
一開始是用本子記,現在更多用手機備忘錄、微博小號或者電腦文本,啥方便就用啥記。用什麼記不重要,重要的是記錄習慣。
我 一般都是看到、想到啥就記啥。主要分兩種:
一種是有共鳴的文字或想法,看到文章覺得很有意思的一個點;
一種是自己的感受,腦子裡閃過的念頭和新的想法等,都會隨手記下來。
我的備忘錄有三個置頂,是方便自己復盤用的。
4. 每天半小時閱讀
實際上應該不止半小時。
經常有人說,為什麼那麼忙還有時間看書。其實閱讀這件事沒有那麼難」堅持「,因為我基本是把它當成娛樂項目。
我已經在做太多「實用 」輸出了,所以讀書看劇奉行「無用主義 」,不求甚解。 大部分時候就是為了打發時間,不是為了漲知識。
因為沒有學習的負擔,我看書看得特別快。很多書看完我都忘了。而且是忘得一乾二淨。有一些書看的時候很喜歡,過一陣子或者幾年以後,連寫什麼都不記得了。也沒關係。閱讀過程中看到他/她可以這樣去看待一樣東西,這樣去描寫一個事物,原來他/她是這樣想,還可以這樣想,就足夠了。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對,讀書不是為了知道「應該是什麼」,而是「原來還可以這麼看」。
讀書不一定能長知識,但一定能拓寬思維。
另一個很實際的收穫則是: 擴大了信息的邊界。
雖然公眾號寫的是實用穿搭時尚類的分享,但我在小紅書微博經常會分享書、劇和歌,有人問是通過什麼渠道接收這些信息。
閱讀就是一個很好的渠道。文字音樂電影的品味往往是相通的,藝術是自我的表達,雖然形式不同,一定有共通之處。喜歡一個作家,你大概也會喜歡他喜歡的書、電影、音樂。同理,喜歡一個導演,你往往也會喜歡他電影的配樂、文字。
像《活下去的理由》裡面的書單我都找來看了,大部分都很喜歡~
5. 每一筆收入先存下10%
終於說到存錢了。哈哈,沒有放在最前面是因為關於存錢這個話題,我說了沒有十次可能也有八次了 。以前專門在 理財篇 說過我為什麼會開始強制儲蓄。
當時是想要強制性存下一筆「抗風險基金 」,用來應對可能出現的生活變動,屬於除非治病救人、否則任何時候都不能動的錢。
《聖經》的法老夢裡,有聊到這個話題:
法老做夢夢到7頭漂亮的奶牛和7頭瘦弱的奶牛,解夢人約瑟夫說預示著七年大豐收後緊接著會有七年饑荒。怎麼辦呢?他建議把每個人大豐收時1/5的糧食儲存起來,應對饑荒時期。這場災難得以解決。
這就是20%法則:每年將收入的20%放在絕對安全的地方,並不會影響當年的生活品質,但是可以避免一輩子當中發生財務危機。
這個比例因人而異。我當時設定10%,是因為難度比較小,也不會影響甚至提升生活質量,高於10%我可能會中途放棄或者臨時有大的開支時取出來花掉。
一開始,10%是通過零存整取存下的(現在可能沒有這個服務了),就是設定發工資第二天自動扣錢。幾個月後就習慣沒有這10%了。
後來範圍擴大了,無論收到每一筆稿費、換房的差價還是其他收入,只要一拿到,都會先把10%存起來。這麼多年下來,也是一個可觀的數字了。
千萬不要小看10%,當你收入增加的話,10%也會水漲船高。一定要相信時間的力量。
為什麼說它非但不會影響生活質量,還可能提升生活質量。一方面,存完10%後,花剩下的90%時,心理負擔小了,花起錢來更開心了。另一方面,因為有了存錢的意識,不像以前那樣輕易就花出去很多小錢,連剩下的90%也不會那麼輕易花完了。甚至還可以存下另外一兩個10%。比如說如果想裝修,我就會存一筆」裝修基金「,想旅行,就存一筆」旅行基金「……
6. 隔一段時間學點新東西
不一定是技能。觀念認知上的學習也包含在內。這兩年學習了游泳、畫畫、冥想,去年底開始好好學習英語(慚愧啊)。
有小夥伴問我,會定目標嗎?
不會。
我並沒有想成為身懷多種技能的很厲害的人,學點新東西主要是為了增加體驗、拓展認知邊界。
如果一直不接觸新的事物,感知力會鈍化,可能會錯過很多美好的東西。而感知力是我認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保持學習、接觸未知和不擅長的領域,視野一層層被打開,對很多事情會心存敬畏,不會那麼容易盲目自大。
保持開放的心態很重要。不囿於固有的認知,不困在自己的小世界,不斷和外界交換能量。
7. 每天和家人待兩個小時(喝茶)
這一點是崔斯坦補充的。我也不知道怎麼展開說,因為閩南人都這樣啊哈哈。
只要不出差。一家人坐在一起喝泡功夫茶是必須的,雷打不動。
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小習慣,我們家人的關係非常緊密。雖然也老是小吵小鬧,但沒什麼是一泡茶的功夫不能解決的。
8. 完成目標獎勵一下自己
我每個階段獎勵自己的東西都不固定,有可能是給自己買個包包,有可能送自己一段休息的時間,有時候是獎勵吃頓大餐哈哈。
總之,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給自己一點甜頭,給生活加點糖~
9. 每年體檢
記不清啥時候開始體檢的了,大概十多年前了吧。
我每年一定要體檢的理由非常簡單粗暴,就是怕猝死。
以前不重視,報社體檢也經常不去。但因為一直備受失眠困擾,加上經常出差,長時間高強度工作,有朋友轉發一些什麼猝死的新聞給我,就覺得真的要注意一下了。
很多人其實沒那麼關注自己的身體。你不妨現在感覺一下,上下牙是不是咬緊的狀態?
很多時候情緒都會在身體上反應出來,緊張焦慮時胃會疼,壓力大的時候腸容易不舒服。我們每天都在跟別人溝通,卻很少跟自己的身體溝通,聽不到身體發出信號和求救的信息。把身體照顧好了,心和靈的狀態才會越來越好。
我每年也會帶爸媽體檢。和大多數父母一樣,一開始很難說服她們,後來就乾脆跟他們說 錢都交了,你們不去也浪費了。他們也就乖乖「妥協」了 。
除了這些,還有一些也讓我受益匪淺,也分享給你們參考,就不多展開啦:
10.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目標做到最好
11.不知道怎麼選擇時,選難的那條路
12.說話時微笑看著別人的眼睛
13.相信方法論,而不是靈感或天分
14.相信長期主義。雖然不做太長期的規劃,但我相信時間的力量。
15.不妄言。很多話一旦說出來就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包括我們對自己說的話。
看完這些,我知道會有人說,搞這麼多,活著不累嗎?
這兩年大家都在追求鬆弛感,而這些分享聽起來似乎都和鬆弛感背道而馳。
所以最後很想展開來聊聊這一點。
做這麼多累嗎?
其實當它們內化成一種習慣時,並不會覺得累。
真正讓人累的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一天勞勞碌碌卻不知道時間是怎麼過去的。這些堅持了多年的小習慣,大部分都是讓我對時間和生活保持覺知的做法。
人的本性大都是好逸惡勞的。如果鬆弛是指什麼也不做,無所事事過每一天,我們絕對都無師自通技藝超群。
我自己是非常懶散的人,高考前大家都在備考我還在後山曬太陽、大學時天天不上課躲在宿舍睡懶覺看閒書……我一點也不後悔這些虛度過的時光。
就算現在成了別人眼中的工作狂,我還是有大量的時間花在喝茶、看各種閒書、看電影煲劇上,最近還增加了一個愛好:曬太陽,一曬就是大半天。
相比起追求「鬆弛」,對我更難的是「認真」。所以我寫的第一本書是《今天也要認真穿》,更新了好幾年的周末PLOG叫做「你認真生活的樣子真好看」 。
正因為認真這件事,比鬆弛難多了,我才會不斷嘗試一些讓自己「緊」一點的小方法,希望可以擁有更豐富的體驗、拓展自己的認知邊界,擁有更蓬勃的生命力。
當我們追求鬆弛感時,我們追求的其實是對自己對生活有足夠掌控力和信心以後的從容。而只有經歷過使勁兒的過程,才能慢慢擁有對自己的掌控力,收穫真正的鬆弛~
今天就到這裡啦。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都能過得自洽舒心~
晚安,我們明天見:)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郵件聯繫我們【[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