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冰洋等:中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成效如何?

2022-05-24     人大重陽

原標題:呂冰洋等:中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成效如何?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提出「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加快建設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全面推動我國市場由大到強轉變,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堅強支撐」。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起點是計劃經濟,它邁向統一市場的歷程是曲折的,那麼中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成效如何?本文旨在為商品市場和資本要素市場建設情況提供數據分析證據。

本文節選自《邁向統一市場——基於城市數據對中國市場分割的測算與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20年第4期,作者呂冰洋、賀穎);《我國地區間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狀況——測算與分析》(《統計研究》2021年第11期,作者呂冰洋、王雨坤、賀穎)。

一、引言

中國作為一個大型經濟體,打破市場分割、建設統一大市場有利於市場效率的發揮。但是,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起點是計劃經濟,它邁向統一市場的歷程是曲折的。改革開放之初,為激發地方政府市場化改革的積極性,中央開始向地方政府行政分權,並配套採用以「財政包干」為核心的財政體制。雖然這極大調動了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但由於市場剛剛發育,政府在資源配置過程中仍然發揮重要作用,且缺乏治理地方保護行為的制度設計,導致形成地方政府間惡性競爭的格局。市場分割的具體表現形式從80年代中期的限制特色產品、基礎原材料外流發展為90年代買方市場下產品市場的競爭,且地方政府主導的市場壁壘形式變得更為隱蔽和豐富(銀溫泉和才婉茹,2001)。即使在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確立的今天,出於追求地方利益和政績的動機,地方保護主義仍然時有發生(李波和魏加寧,2014)。但地區發展不均衡和地區間政府競爭卻阻礙著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進一步影響著企業的生產經營、區域協調發展及宏觀政策傳導。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國內各地區市場化進程有待統一。在此背景下,打破地區間貿易壁壘、推動形成全國範圍內統一要素市場,成為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本導向。在全國統一市場建設過程中,還需考慮發揮地方積極性的問題。由於地方政府具有信息優勢,中央政府通常給予其更多權力配置空間,以激發地方政府處理當地經濟社會事務的積極性。但地方積極性的發揮通常會抑制統一市場的建設。具體來講,由於地方利益主體化,由政府競爭所產生的地方保護等因素將限制和阻礙商品及要素的流動,導致市場價格信號只在局部有效(魏楚和鄭新業,2017)。在此情況下,雖然地方政府積極性能夠得到較好地發揮,但與之相伴的還有其干擾市場經濟運行的越位現象。

本文採用價格法,在不同市場範圍內系統測算各個城市的商品市場和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程度,在城市層面和省層面對商品市場及不同行業資本要素市場整合程度及變化趨勢做一個基本判斷。

二、測算原理及數據來源

文獻中已對價格法測算市場分割程度達成共識。根據「兩地一價」理論(Law of one price),只要要素或者產品可在地區市場間自由流動,那商品在各地的價格應該一致。而「冰川成本」模型則是從路耗等運輸成本角度對「兩地一價」理論進行修正(Samuelson,1954)。考慮到商品價值會在運輸到其它地區時像冰川一樣融化掉固定的一部分,即使完全套利,同一商品在兩地的價格也不會完全相等,而會在一定的區間內波動。在商品市場分割指數的測算方面,本文參照桂琦寒等(2006)的做法,通過對相對價格指數進行對數化轉換,根據差分數列的收斂性判斷原始數列相對價格的收斂情況。具體而言,所有城市都可以兩兩組合構建城市對,各城市對的兩城市之間的相對價格在商品維度上的方差即可反映兩城市在t時期的市場分割程度。在資本要素市場分割指數的測算方面,不同於產品市場分割指數測算時基於產品的年度間相對價格指數(因此需要進行年度間差分處理),基於每年各地區各行業資本回報率測算資本市場分割時不再需要做差分處理。本文將企業層面測算的資本回報率在地區與行業層面進行加權平均,以此作為地區(如省份或者城市)的資本回報率。資本市場分割程度用兩地各類行業相對價格的方差表示。

商品市場分割的測算以314個地級市在2001—2015年的非平衡面板數據為分析對象。原始數據來源於《中國城市統計年鑑》、《中國統計年鑑》。其中由於城市行政級別差異會影響地區間的可比性,因此剔除四個直轄市的數據。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的測算是通過將1998—2013年的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數據加權平均到宏觀地區-行業-年份層面,以地區對的行業間方差反映各地區的資本要素市場分割情況。其中,由於2010年的數據存在明顯錯誤,未將2010年數據納入分析樣本。

三、測算結果

(一)商品市場分割程度測算結果

圖1分別描繪了用上述方法測算得到的地級市層面各城市與全國其它城市間、以及各城市與鄰近城市間的市場分割程度,以此作為全國層面以及局部地區層面市場分割的代表(兩種局部市場——各城市與省內城市間的市場分割程度和與相鄰城市間市場分割程度的取值範圍大體一致)。首先計算出各城市的市場分割程度,然後分別在全國範圍內、東、中、西部地區計算出城市的年均值,並繪製其變化趨勢。從圖中可以看出,2008—2009年間市場分割程度略有上升,但是整體上,2001—2015年間市場趨於整合。分地區來看,東、中、西部地區在市場一體化進程方面存在明顯差距。除了2009年以外,東部城市的平均市場整合程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中部城市的市場分割平均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接近,西部城市的市場分割平均水平最高。

圖1 2001—2015年各城市與全國其他城市間、與相鄰城市間市場分割程度變動趨勢

通過比較圖1兩類市場分割變動趨勢可以發現:第一,就歷年的平均水平而言,全國層面的市場分割程度的平均水平高於局部地區市場分割程度的平均水平。和圖1中全國市場分割程度的變動趨勢類似,2008—2009年間局部市場分割程度略有上升,但市場整體趨於整合。第二,就分地區的城市平均水平而言,西部地區市場分割程度較高,中部地區其次,東部地區整合程度最高。但相比於全國範圍內的市場分割,對各城市與相鄰城市的市場分割程度在地區範圍內求平均時,東、中、西部地區的平均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異較大,說明東、中、西部城市組間的市場分割程度存在明顯差異。第三,就歷年的波動情況而言,與全國市場分割程度相比,各城市與相鄰城市間的市場分割程度的年度間波動範圍較小。以東部地區的城市為例,在2006—2009年市場分割加劇過程中,相鄰市場趨於分割的速度較慢,且分割程度變化幅度較小。

上述結論一方面說明各城市與全國其它城市間的分割同與相鄰城市的局部市場分割的方向大體一致,如果對鄰近地區採取市場分割策略,也必然會對全國整體市場表現為市場分割。另一方面,對於採取分割策略的地區,其全國市場分割程度比局部市場分割程度更大。說明各城市與其它城市間的分割尤其突出體現在地理距離較遠的市場範圍中。

圖2 2001—2015年各城市與全國其它城市間年平均市場分割程度

圖2進一步以各城市與全國其他城市間市場分割為例,展示了2001—2015年間城市市場分割均值的地區分布情況。可以看出,東、中、西部地區在市場一體化進程方面存在明顯差距。除數據所限而無法計算出市場分割指數的地區以外,平均而言,西部地區的地級市平均市場分割程度較高,中南部地區的市場整合程度相對較高。

(二)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程度測算結果

圖3展示了全國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程度整體變動趨勢。整體來看,各行業資本市場均趨於整合。從各行業資本市場分割程度變化的時間節點來看,我國1998年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政府對市場的干預,高端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資本市場分割程度在此後1至2年呈現加劇態勢,其餘行業資本市場分割程度沒有較為明顯變化。自我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各行業資本市場均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整合趨勢,大部分行業市場分割程度下降超過0.2個單位。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加入WTO有助於開放型經濟的形成,相對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助於全國範圍內資本市場的整合。這一結論與Li和Zhang(2003)認為加入WTO有助於消除地區間的貿易保護基本一致。2008年在我國出口需求受到全球金融危機衝擊背景下,地方政府加大對國內本地市場的保護,第三階段(2009—2013年)各行業市場一體化進程進入平台期,市場分割指數未呈現明顯下降。

圖3 1998—2013年全國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程度

圖4展示了省份內城市間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程度,表示各地級市與省份內其他城市間的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程度。該項指標表示以城市為單位測算的省份內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程度。對省份內城市間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程度的描述性統計如表3所示,整體變動趨勢如圖2所示,各行業的省份內城市間資本要素市場整體呈現整合趨勢。與1998年相比,2013年各行業資本市場分割程度降幅處於43%~56%之間,其中高端裝備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下降幅度較為明顯。

圖4 1998—2013年與省份內其他城市間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程度

為進一步分析我國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程度的區域分布特徵,繪製各省(區、市)不同行業的省份間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程度的平均值以及1998—2013年的下降值,如表1所示。整體來看,對行業I(工業)至行業VII(裝備製造業),省份間市場分割程度的平均值分別處於0.28至0.58間、0.23至0.59間、0.28至0.61間、0.14至0.88間、0.22至0.74間、0.17至0.58間、0.24至0.63間。結合區域特徵來看,市場分割程度較小的省(區、市)中,上海、江蘇、浙江均屬於東部沿海地區;反觀市場分割程度較大的地區,多為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的西部地區。另外,根據下降值部分列示的數據可知,2013年大多數地區市場分割程度相較於1998年有了較為明顯的下降。另外,從行業資本市場分割程度的變化趨勢來看,除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外,其餘行業省份間資本要素市場基本呈現出整合的趨勢。

表1 省份間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程度

四、結論

建立全國統一市場,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對發展地區生產力和資源優化配置具有重要意義。已有文獻對市場分割問題的研究僅在省層面度量各省與其它省份的市場分割程度,但省域幅員遼闊,使用省級數據無法反映省內部不同地區間的相互聯繫。因此,有必要以地級市為分析單元度量市場分割程度,反映城市間的市場分割程度以及省內市場分割程度。本文採用價格法從地級市層面系統測算了2001—2015年間各城市與全國其它城市、與相鄰城市、與省內其它城市的市場分割程度及省層面省內市場分割程度;使用1998—2013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料庫,分別以省份、地級市為單位測算了工業、重工業、輕工業、高端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裝備製造業的全國資本要素市場及省份內資本要素市場的分割程度。

本文通過測算與分析得到以下結論:(1)整體而言,除2008—2009年市場分割短暫加劇以外,2001—2015年間各層面的商品市場分割程度和1998—2013年資本要素市場分割程度整體呈現下降態勢;(2)市場分割程度各期均值的橫向比較發現,東、中、西部地區在市場一體化進程方面存在明顯差距。平均而言,西部地區的市場分割程度較高,東南部地區的市場整合程度相對較高。全國層面的市場分割程度大於局部地區層面的市場分割程度。

中國作為一個國土空間廣闊的大國,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整合狀況對經濟增長具有無比重要的意義。本文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近二十年來市場分割程度大幅度下降,它昭示著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不斷完善,也暗示著市場化資源配置、各地區在分工基礎上規模化生產成為推動新世紀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儘管如此,我國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整合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邁向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中,要圍繞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範圍內暢通流動。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一方面需要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創新政府激勵機制,引導地方政府由培育市場向完善公共治理方向轉型,減少政府對市場的不當干預。另一方面,加強保護私有產權、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的法律體系的建設,以適應市場經濟制度的發展和完善。針對商品和要素市場整合的措施主要有:繼續推動全局性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要素流動成本;推動金融領域改革,使之有效發揮價格發現和資本配置的功能;健全要素市場運行機制,減少行業間和地區間資本流動的制度阻滯;建設現代財稅體制,使之既鼓勵地方積極性的發揮又能規範其財政行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aa0518e632fb9ef4170226e8b365a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