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一件違背人倫的命案震驚了全國。
福州某中學教師謝某,被發現死於教職工宿舍。
警方調查後得到驚人發現,兇手竟然是謝某獨子——大學生吳謝宇。
而隨著調查深入,更多細思極恐的真相浮現而出。
讓人吃驚的,先是吳謝宇殘忍的作案手段;
原來,他是趁母親不注意用啞鈴偷襲對方,最後將母親直接砸倒致死,畫面令人難以想像...
更可怕的,則是他做完案後的冷靜;
作案後,他用準備好的炭將屍體裹住,以防氣味流出。
同時,他還以母親名義給學校寫了辭職信,並邀請母親生前同事出席「辭職宴」。
這還不止,他還以出國留學的名義向親友借到144萬,作為逃亡經費。
在吳謝宇將錢用於沿路嫖娼的同時,其母屍體卻在宿舍里直到事發7個月後才被發現...
這個倫理命案的一個個細節,無不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而在近期,這件大尺度命案被搬上電視銀幕。
國劇《底線》近期劇情里,就出現以吳謝宇案為原型的案件。
劇中,大學生唐嘯雲表面上對母親溫良謙恭,一副品學兼優好孩子模樣。
但回到家中,他卻趁著對方不備,拿起獎盃一下下偷襲母親...
此情此景,也一如現實中的吳謝宇...
在這個「偽裝的好孩子」癲狂作案的同時,牆上的好學生獎狀則形成巨大的諷刺。
在極盡真實還原原型後,《底線》的大尺度敢拍引髮網友議論。
一如評論反映的,自本月中旬開播,以法庭審案為主題的《底線》反響熱烈。
衛視平台上,登陸湖南衛視的《底線》連拿多個第一。
這其中,包括連續8天直播關注度第一。
網播平台上,播出10天累積播放量破3億和連續8個熱度冠軍的成績,也顯現該劇的王炸屬性。
就連新華社、光明日報等10多家官媒,都加入打CALL行列,盛讚《底線》的製作。
那麼,這樣一部連官媒都狂夸的國劇,究竟有多少優點呢。
下面,就讓順著前20集劇情往下聊聊吧。
這部由靳東、蔡文靜主演、王勁松、張志堅等老戲骨幫場子的劇,最鮮明優點在於:敢拍。
毫不誇張地說,這可以說是國劇尺度天花板。
在深入60餘家法院實地調研,歷時3年修改20稿的劇本打磨下,《底線》將50多個真實案件納入劇中。
劇情里,圍繞著法官方遠(靳東 飾)和徒弟葉芯(蔡文靜 飾)等人審判案件的過程,一個個現實案件以另一種方式還原到銀幕。
而在重現它們的過程中,編劇也適時展現法庭審案的另一個思路。
比如,劇中的閨蜜擋刀案(原型出自江歌案);
劇中,都市女性穆子晴因捲入閨蜜與前男友的糾紛而死。
案發時,面對提刀而來的前男友,閨蜜因關門躲避卻客觀上造成穆子晴被擋在門外的事實。
最終,這使得穆子晴被連捅十幾刀而死。
從道德層面上來看,閨蜜的行為引發輿論激盪,死者丈夫更與其展開「剝奪生命權」的官司。
而輿論也在一度一邊倒指責閨蜜「讓好友擋刀」,輿論激盪之甚,就連男主方遠的妻子都加入「網絡審判大軍」。
但法官方遠與合議庭卻沒有被輿論左右。
相反,他們以事實出發而非道德角度做出裁決。
調查證據後,方遠發現閨蜜明知前男友會報復、卻未明確告知死者危險。
結合多個證據,方遠裁斷,閨蜜在死者之死上負有明顯過錯。
同時,事後刻意推脫的言論,也對死者丈夫帶來巨大情感傷害。
從「責任劃分」和「情感傷害」兩個角度出發,方遠判罰對方承擔部分民事賠償。
這番有理有據的判決,也體現了法庭的公信力。
再比如:第一集就出現的殺人救母案(原型出自於歡故意傷害案);
劇中,少年雷星宇因目睹母親被催債人以下流手段逼迫後,拿起水果刀將對方捅死。
由於被告的殺人動機是護母,輿論大部分都選擇同情他。
但在案件的背後,編劇也為我們拋來看問題的另一個角度。
隨著調查深入,法庭在確認催債人壓迫並侮辱雷星宇母子的事情,也發現雷星宇對危險情況存在誤判。
事實上,催債方的直接目的在於催債,同行人員並未有人使用工具。
而催債者做出暴露下體、試圖侮辱雷星宇之母的行為後,身邊也有人及時制止。
更關鍵的是,雷星宇掏刀的時間點已經是「辱母行為」終止後的20分鐘了。
主審官也認定,此時雷星宇母子處於生命危險中的可能性很低,掏刀行為存在不必要。
儘管護母動機情有可原,但雷星宇在生命並未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拿出刀具傷人,明顯存在防衛過當。
因此,雷星宇被判處5年徒刑,這也與現實原型吻合。
從以上案件來看,編劇也撥開群情激奮的輿論氛圍,為我們解讀一個個裁決的合理性。
再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弒母案。
《底線》也在還原這場弒母悲劇的同時,將視角帶到背後的教育問題。
原來,在孩子從小被接受的「精英教育」的背後,也存在嚴苛的成長壓迫。
他不僅得99分就會挨罵,玩遊戲也會被指責,這也在無形之中使得孩子的心智被壓抑。
此處編劇也刻意留白,暗示「教育問題」對孩子心理的潛在影響。
在大尺度還原社會案件的同時,底線也為我們帶來一個個社會議題的思考,格局看著看著就高了。
《底線》的另一大亮點,還在於將一些敏感的社會議題擺在檯面上聊。
第一個問題:職場性騷擾;
劇中的李芳凝案即是典型。
穿著露背裝的職場女子李芳凝因同事觸碰自己一次,而向對方提起性騷擾指控。
為此,她被公司高層認定是小題大作,連母親試圖制止她。
再加上李芳凝與該同事存在直接競爭機會,這讓外界一度對李芳凝動機產生質疑。
但隨著劇情深入,男主方遠在調查後逐漸發現,這場提告更像是量變後的質變。
原來,平日裡熱愛打扮的李芳凝入職後經常遭到「另眼看待」。
她不僅遭遇同事、上司有意無意地揩油,言語上更是存在一定的輕薄意味。
前期她的容忍讓同事們將這視為對方的默許,直到李芳凝實在忍不了了,對方才以「假正經、綠茶」為名反向苛責。
不以惡小而「縱容」之,李芳凝案鼓勵也鼓勵有著類似遭遇的女性勇敢說不。
第二個議題,也很不得了。
它也與職場性騷擾有關,但卻是反著來的,聊到職場性誣告。
另一個案件,印小天飾演的公司老總遭女下屬莫莫指控性騷擾。
儘管莫莫沒有拿出證據,但在他楚楚可憐的哭訴下,雙方的地位差距懸殊讓觀眾下意識代入「被告有罪」的視角。
但法官卻從莫莫閃爍神色和被開除後才提告的事實,找出一些端倪。
原來,莫莫自入職後一直刻意與上司接觸,但均被有家室的對方迴避。
趁著一次酒席後上司喝醉,得到與對方獨處空間的她假意聲稱與上司有染,以此要挾升職。
儘管上司始終潔身自好,但指控在前,他卻有些百口莫辯。
而在調取監控錄像、一切真相大白後。
事情敗露的莫莫也有自己的理論:
我作為一個年輕人,一事無成,就得找對人下對功夫。
而為此,編劇也藉由法官之口辛辣地回懟了:
正是由於你這樣的想法太多,一些誤解才會被加深...
不得不說,編劇很敢說!
再比如,劇中這個暴露多個社會問題的主播猝死案;
藉由女主播駱優優直播後猝死,編劇揭露了令人不忍直視的社會現實面。
這一邊,是駱優優的經紀公司以「金錢永不眠」為由鼓吹加班文化。
在對方高強度工作猝死後,還積極營銷其帳號,以從中撈取流量利益。
另一邊,則是駱優優家人的「重男輕女」觀念。
在聽聞女兒死後,其母親瘋狂鬧事索賠,卻對自己在女兒生前逼迫她替弟弟攢20萬房本隻字不提。
甚至,她還以「要到錢,女兒才不會白死」為由回應。
這真實到令人窒息的畫面,也再度引發評論區熱議,
據不完全統計,《底線》前20集裡已出現大大小小15個案件,引發的社會討論可謂是方方面面的。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底線》在還原法院工作本貌這塊做得很出色。
熱播期間,多家法院官號就曬出職工們的朋友圈:
《底線》就像給我安了監控一樣。
在編劇走訪60多家法院後,編劇對現實法院工作者的還原很到位。
第一處還原:系統性地重現法院組織架構。
隨著劇情深入,觀眾們也紛紛了解各個法院內部機構的職能。
比如男主所在的立案庭。
借用劇中角色的台詞,立案庭被調侃為「看大門的」。
但調侃歸調侃,這評價卻也點出立案庭作為法院對外第一窗口的屬性。
立案庭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全院案件的立案登記和審查,並視訴前調解的效果,以決定法院是否對上訴立案。
由於與當事人直接接觸,這要求立案庭人員具備極強的溝通技巧。
劇中,靳東飾演的男主方遠就具備極出色的溝通能力,不少矛盾在他的訴前調解下及時化解。
比如,在處理某場衣服糾紛時,他就用三寸不爛之舌說通買家和賣家各讓一步。
這邊讓賣家給一張大優惠的卡,那邊讓買家收到部分賠償放棄提告,和事佬當得是相當專業...
除了立案庭之外,該劇還系統化呈現多個分庭的構造職能。
王勁松飾演的陳康所在的民一庭,也叫民事訴訟一庭,則是負責婚姻、家庭、勞動爭議案件的審判。
包括負責商業案件的民二庭、負責智慧財產權方面的民三庭也預計將在後續劇情里,一一展現。
第二處還原,則是法院工作人員日常生活;
法院工作並沒有外界想的那麼嚴肅,甚至與職場打工人有些像。
這一邊,兩大主角在勞累之餘,給對方來的民間正骨套餐...
那一邊,則有男主方遠賞識民一庭書記員,半調侃半認真地挖角:
來我們庭工作吧!
甚至還有類似於職場打工人的「加班感言」,比如男主這句:
(這段時間)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
第三處還原,真實審案過程的思考。
儘管以法院工作者為主角,但《底線》並沒有刻意拔高主角光環,而是刻畫出法院工作者立足法律本身的現實思考。
比如女主播駱優優猝死的單元里。
包括經紀公司和駱優優家人均以「駱優優之死」大做文章,試圖賺取利益。
對於這一亂象,經辦此案的法院新人葉芯感到憤慨。
而男主方遠則以一段現實發言點醒對方:
我聞到了一股個人英雄主義的味道,你有點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只要他們沒有違反法律,我們就無權干涉。
當然,這並不代表法官全無溫度。
在最終的審判中,方遠也在最後判詞以一段「人不是機器,也需要休息」的慷慨發言對當事人暗暗規勸。
法理是無情的,但人可以是有溫度的。
通過各種細節化的刻畫,基層法院工作的原貌被真實還原。
除了真實的劇情之外,演員的演技也對整部劇質感很加分。
隨便提一場戲,就能炸出三個演技派。
比如靳東、王勁松、張志堅的這場同框對戲。
故事背景發生在男主靳東某次會議直腸子發言後,會後他被自己的老師、副院長(張志堅 飾)叫去辦公室訓斥...
自知免不了一頓罵,機智的男主把同事陳康(王勁松 飾)也喊來。
前期他一本正經地講述,好似要說著什麼大事。
但隨著「要挨罵」三個字脫口而出,畫風瞬間扭轉,角色的圓滑屬性顯現。
而另一邊,王勁松也以條件反射落跑和並下意識臭罵的方式,顯現角色「上了賊船」的無奈。
演慣了腹黑角色的王勁松,這次演一個接地氣的法官,畫風卻也十分有趣。
緊接著,輪到飾演副院長的演技派張志堅登場了。
推開門後,他以劈頭蓋臉的一通狂罵,瞬間立住氣場。
貫穿這幾分鐘的批評戲,張志堅以語言攻勢搭配肢體動作的方式,一氣呵成之下盡顯角色的領導威嚴。
就連王勁松角色試圖落跑被他喊住,都能隔著螢幕感受到滿滿肅殺...
這極為霸氣的出場方式,可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短短十分鐘不到的戲,這三位演技派的表現都頗為出彩。
當然了,除了他們三人,配角里出彩的角色還有很多。
包括扮演書記員王姐的王一楠,畫風一整個貼心好大姐姿態。
扮演上訴老大爺的畢彥君,一根筋老大爺的姿態也很鮮活。
而飾演滑頭律師的岳暘一出場,那滿滿的搞笑畫風也瞬間溢出...
包括劉敏濤、左小青、李乃文等一眾實力演技派在後續劇情的出場,也讓這部劇的演技含量進一步提高。
以上,就是這部《底線》前20集過後的亮點所在。
無論是真實還原「江歌案」「吳謝宇弒母案」等知名案件,還是對於職場性騷擾、直播生態、吸血家庭等社會議題的放大討論,都體現《底線》的勇氣...
再加上10餘位演技派的出彩發揮,《底線》得以以鮮明的畫風重現法律工作者的真實生活。
我敢斷言,這樣的好劇,不僅站到了國劇尺度的天花板,也守住了國產好劇的底線!
青石電影 | 樂樂德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內容,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