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讀書人講究一個「學而優則仕」,追求的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從小熟讀四書五經,努力讓自己對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為了能夠獲得一番功名,以此去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以及博得一番世俗上的富貴聲名,而要實現這一切的目標,途徑就是通過科舉。
對於讀書人來說,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科舉之路被中斷,但對唐伯虎來說,他卻遇到了比這還要痛苦的事,他是在通過科舉成為狀元得到功名以後,又被剝奪了功名並且從此不能再參加科舉。人世間大多數痛苦都源於求而不得,而比求而不得更加痛苦的,是在得到後又失去,唐伯虎在經歷了這樣的事情以後性情大變。 在沒有被斷絕科考之路前,唐伯虎的人生是欣欣向榮的,他從小就天賦過人,一路考試都能夠算得上是順風順水,在遭受了父母等家人去世的痛苦之後,他也就更加地勤奮讀書,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因為每天熬夜讀書,而生出了絲絲白髮。在這樣的天賦與勤奮之下,他幾乎是理所當然地中了狀元,但因為在考試之前就因為太過自信,誇下海口「今科狀元必定是我」。 導致了他被落榜考生舉報,在調查之後雖然沒有查出什麼作弊的證據,但還是被取消了功名,從此對仕途絕望的唐伯虎開始放蕩不羈,由「大明朝第一才子」轉而成為了「大明朝第一浪子」,寄情於風月之地,山水之間,這才有了後世「唐伯虎點秋香」的種種美好傳說。「且看來客多情,甘解衣帶終不悔
莫道此物無用,化作春泥更護花」
在其中分別化用了「衣帶漸寬終不悔」以及「春泥護花」的典故,將一件看上去有一些不雅的地方,成為了極風雅的地方,令富家公子大喜,也讓唐伯虎在五十兩之外,更賺到了不少的賞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