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變叛逆後,我突然醒悟:父母愛講大道理,孩子往往容易被養廢
武志紅老師說:「世界上最無效的努力,就是對孩子掏心掏肺地講道理,你講得越多,孩子越反感,更不願意和你溝通。」
這句話,在我跟兒子「交手」數日後,有了深刻的感悟。
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圖文均無關
我的嘮叨,成就了孩子的「叛逆」?
由於我和老公的工作原因,兒子的童年是跟外婆一起度過的。直到頭兩年,工作穩定後,才把他接到我們身邊。
兒子的回歸,令我心中歡喜,總想把他童年的遺憾都填補上。可那段空缺的光陰,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終究不是一日兩日就能消弭的,兒子始終和我們有距離感。
起初,我還會忌憚兒子的「冷漠臉」,小心翼翼地跟他維持好關係,不敢多說一句。後來相處時間久了,我嘮叨的本性暴露得一覽無餘。
矛盾徹底的爆發,就發生於這個暑假。
每次下班,我總能看見兒子躺在沙發上玩遊戲,於是開始不停地對著他輸出大道理,例如「總是躺著傷脊椎」、「手機看多了眼睛要壞掉了」、「你們這個年紀要好好學習,不要整天只想著玩」。
結果兒子聽到後立馬反駁:「能不能別說了,你成天跟唐僧念經一樣,說來說去都是那幾句,我聽得耳朵都起繭了,不嫌煩嗎?」
緊接著,他一臉不耐煩地衝進自己的房間,用力把房門關上。
關門地震響聲,讓我的心也為之一顫,大腦也一片空白。
後面跟老公討論這件事,他長嘆一口氣說著:「你是不是有些過分緊張,管孩子太多了。」
然後細數我整個暑假,每天嘮叨了孩子多少句,他如今已經上了初中,我卻還要管那些吃喝拉撒的小事,連他飯吃了多少,咀嚼多少次,我都得說上幾句。
「說真的,他能忍到現在,已經很了不起。」老公的一句話徹底擊碎了我的心理防線。
直到這時我才醒悟:原來整天跟孩子講大道理,是最無用的教育方式。
你的大道理,孩子可能根本沒聽懂
教育家盧梭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
其中講道理就是排在首位的。
而根據我們的日常經驗也能發現,很多時候我們跟孩子講再多的道理,他們跟沒聽見一樣,這是為何呢?
你的大道理,其實孩子壓根沒聽懂
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和腦科學家蒂娜·佩恩·布賴森有一項研究,裡面就提到過: 「孩子聽不進去大道理,原因在於父母養育孩子的方法不符合大腦發展規律。」
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人的大腦結構發育是有先後順序的,孩子的發育規律通常是 先發育大腦下層控制情緒的部分,再發育控制理智的上層。
這也就導致了, 孩子的情緒往往是高於理智的。
所以我們有時候不能總是怪孩子為什麼不懂事,聽不進去大道理,很多時候是因為他們壓根沒聽懂父母的意思。
大人不能總用成年人的思維去教育孩子,畢竟在孩子的世界中,1就是1,2就是2,只會直線思考的他們,可能被批評了還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父母愛講大道理,孩子容易被養廢
「父母的嘮叨,不亞於一場慢性心理折磨。」
之前解釋過很多次的「超限效應」,其實就能說明這個問題。
當我們反覆地用大道理來教育孩子,一旦超過對方心理承受的最大閾值,就容易激發其逆反心理。
部分小孩可能就因此而變得脾氣暴躁,叛逆期提前開始,不願意多聽父母嘮叨,親子關係也因為變得疏遠;
還有一部分孩子,因為父母高高在上的說教,使其變得自卑、沮喪,感覺自己毫無個人價值,這種傷害往往不亞於語言暴力所帶來的。
其實,孩子到了大約10~14歲左右,已經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是非價值判斷,他們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這時候如果父母總是對著她講大道理,把個人價值強行加在孩子身上,甚至否定他們的想法,這無疑就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未來失去前進的動力,個人的發展受到限制。
例如,孩子正是到了愛美的年紀,開始化妝打扮,父母不停給她灌輸化妝對皮膚不好,小姑娘不要濃妝艷抹,甚至否定孩子的審美,批評其穿衣打扮有損風化。
這種「說教式」的點評,往往會讓孩子感覺父母沒有尊重和認同我。
比起大道理,你要學會這樣做
1、先通情,再達理
說的就是,要先學會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站在他們的角度上看問題,跟他們感同身受,向孩子傳遞父母的支持、理解、尊重,允許他們有試錯的機會,這樣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如果你只是站在他們的對立面,只顧著輸出自己的觀點,完全不聽聽看孩子的心聲,更不給其解釋的機會,往往就容易激發其逆反情緒,結果反而大打折扣。
2、轉換思路,以柔克剛
教育孩子,你跟他硬碰硬,基本是兩敗俱傷。
有時候我們要學會轉換一下思路,以柔克剛。講道理也是,比起高高在上的說教,其實換種幽默的方式效果更好。
例如,孩子非要穿過短的衣服去學校,你認為穿衣場合不太對——
普通父母:「你這穿的什麼東西,趕緊去給我換了。」
智慧父母:「你要是穿這個去上學,我就穿同樣的去接你放學,我們比比看誰穿的更短。」
這樣既不跟孩子起正面衝突,又用一種隱晦調侃的方式來勸退孩子。
【總結】
當然,天底下就沒有完美的人,有時候教育子女時,我們可能也會忍不住發脾氣、講道理,完全控制住也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我們也不求父母能百分百完美,只希望育兒路上,大家和孩子一起共同成長,如果發現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問題,能及時糾正,而不是為了自己的面子繼續將錯就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