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鞋又出事了!山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檢測出4批次不合格童鞋!
我注意到其中很多品牌,都是家長很信賴,並且長期給娃買的。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它們不合格,科大大真挺生氣的。因為鞋子不像衣服,除了直接接觸,它還有個給腳定型,促進兒童足部發育的作用。
如果小時候長期穿太軟、太大、太小或是不防滑的鞋,腳型必然會沿著錯誤的方向發展,甚至定型;
最後出現扁平足、高弓足、足外翻,O/X型腿,甚至影響膝、髖關節和腰椎健康發育。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但據我了解,83%的爸媽還沒有足夠重視孩子的穿鞋問題;
尤其學步時期,有的直接給孩子買童鞋,跳過「學步期」;還有的孩子一直穿著親戚給的二手學步鞋...
總之,眼睛裡就閃著三個字: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所以,今天科大大想給大家好好說說學步期穿鞋的事,讓大家從源頭上減少「問題腳型」。
純乾貨,無廣告,放心跟著學!!!
1歲前,在室內的寶寶可以不穿學步鞋,甚至可以不穿鞋,光腳或穿個小襪子或爬或站就行。
但1歲後,必須穿!
你們發現沒,剛學走路時寶寶的腳幾乎是扁平的,捏起來感覺特別厚。
走的時候也不會像大人一樣全腳著地,墊著腳,一步步向前挪動。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這就直接導致:走不穩,容易摔跤。
對大人來說,摔一跤可能沒啥事;但孩子的磕碰無小事,隨便一個小跟頭都可能要娃命!
而學步鞋的主要功能就是給腳支撐以及防摔!簡單的說就是「該軟的地方軟,該硬的地方硬」。
前腳掌易彎折,寶寶走路時能有更穩的著力點;後腳跟呢,有硬度,可以支撐腳踝,這樣就不容易受力傾斜,甚至摔倒了。
很適合剛學走路的寶寶穿。但科大大搜了搜某寶、某東,發現賣學步鞋的商家很多,其中不乏打著學步鞋旗號買三無鞋的「無良商家」。
所以啊,給孩子選鞋不能盲信宣傳標語,還是得自己學會「選鞋技巧」。
為了保護孩子,我們國家早早就劃分了兒童童鞋安全標準,大家選的時候要看準了——
吊牌執行標準:GB30585-2014
然而學步鞋不是童鞋的縮小版,只看標準是不夠的,還得仔細研究樣式和細節。
樣式:有魔術貼且一體成型
寶寶小,腳厚,還不會配合家長用力蹬穿鞋,家長給寶寶穿鞋時往往握著寶寶腳踝干著急,還容易弄傷寶寶。
這時候咱就別為了不要鞋帶,選「一腳蹬」的了,不然穿起來會特別費勁。
建議選帶魔術貼的,左右鞋幫打開非常好穿,還能根據寶寶腳的胖瘦調節搭扣,更實用。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鞋頭:圓且寬
一般寶寶的腳呈倒三角的形狀,選寬圓頭的學步鞋,不會擠到前腳掌,還能讓腳趾自由活動。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好一點的鞋,還會有防踢和微微上翹的設計,防止寶寶走不穩時,踢到腳趾。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鞋底:防滑
這裡有三個重點,需要寶爸媽特別注意:
將鞋子彎折,鞋底彎曲處要在鞋子前1/3的位置;
隨著月齡增加,學步鞋的厚度也需要隨之增加,初始厚度需要控制在0.5-1cm之間,不要超過2cm;
鞋底材質有彈性,要有明顯的防滑紋路,不然走不穩的寶寶很容易摔跤。
家長可以拿著鞋子在地上嘗試一下,感受一下鞋底與地面的摩擦力。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鞋內墊:吸汗、前腳掌不軟
鞋內墊不僅要有吸汗的功能,前腳掌的部位還不能太軟,否則無法支撐足弓,還會導致寶寶不能正常抓地,使勁抓緊鞋底造成肌肉疲勞,阻礙足底神經發育。
除此之外,買鞋的時候也不要單純根據碼數或年齡來判斷:
不同品牌的同碼學步鞋,鞋廠不一定相同
買鞋時,還得考慮寶寶腳的胖瘦
測量時,儘量選下午,大多數人白天的腳會腫脹,如果早上量,實際可能會偏小。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在腳長的基礎上加0.5-1cm就是寶寶需要的碼數了。冬天穿厚襪子時,可能需要加1.5cm,寶爸媽視情況而定。
最後,科大大要強調最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換鞋」。
孩子長得快,又不會準確描述穿鞋的感受,家長需要給孩子定時量腳,一般兩個月測量一次,根據實時腳長來給孩子選鞋。
美國兒科協會建議爸媽每個月都要檢查孩子腳長,在1-2歲期間,約2-3個月就得給寶寶換新鞋。
衣服買大點、小點沒關係,鞋子可不行,穿得久了會嚴重影響腳型、腿型發育,影響終生。
所以,該換就得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