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懂醫精藥」人才,產學研合力推動生物醫藥領域科技進步
近年來,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迎來高速發展期,驅動著行業高質量前行,「創新藥」人才也正發揮著更大價值。12月6日,2023浦東國際人才港論壇在張江科學會堂舉行,作為重要活動之一——共話人才未來產學研合作分論壇集聚了政府、高校、產業各方代表,面向生物醫藥領域未來發展,希望通過產學研之間的對話,為創新人才培養和發展多維賦能,探索合作新思路、新路徑、新機制、新舉措,共同推動生物醫藥領域科技進步。
記者從論壇上了解到,目前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從業人員有28萬人,其中45.9%在浦東,是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快速崛起最關鍵的第一資源。
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名譽院長鄧子新教授率先帶來主題為「生態文明背景下合成生物科技與產業的顛覆性創新之路」的分享。鄧子新院士是上海市科技領軍人物、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何梁何利獎、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等一系列獎勵,長期從事微生物代謝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在DNA骨架上發現了硫修飾,並系統地研究了DNA硫修飾發生的生物化學機理和生物學意義,在國際上開創了表觀遺傳學一個嶄新的分支領域。
上海生物醫藥「熱帶雨林」氣息愈發濃厚,如何推進生物醫藥領域產學研融合繼續拼搏創新,合力是關鍵。
馮雁教授透露,由交大作為牽頭單位先後聯合發起成立的國內首個合成生物學創新戰略聯盟、首個微生物組學健康研究聯盟,依靠「產學研聯動」和「國際化合作」等機制,實現推動合成生物學、微生物群系與健康等領域科技成果轉化研究與應用,為上海生物醫藥產業、慢性病防治等協同攻關打造了高端人才聚集陣地。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於2022年11月正式啟用的上海交通大學張江科學園中就布局了合成生物學板塊,設立了合成科學創新研究中心(張江校區),周邊還圍繞著上海光源、蛋白質中心、模式生物中心等,推動上海合成科學創新研究中心建設,助力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突破發展。
「張江校區集聚了交大多元創新要素,和張江區域優勢相結合共同促進發展。」馮雁教授表示。
面向前沿賽道和共性技術,張江復旦國際創新中心、李政道研究所、長三角國家技術中心等一批新型研發機構齊聚浦東,成為科技創新策源的新引擎。豐富的載體、靈活的機制,為世界各地懷揣夢想的科學家提供了新的選擇。
復旦大學藥學院創建於1936年,是我國最具影響力的高等藥學院校之一。自2008年搬遷至浦東張江,得益於政策環境、人力資源、產業集聚等優勢,復旦大學藥學院15年來取得快速發展,成為張江生物醫藥產業一張響亮的名片。
復旦大學藥學院黨委書記王建新教授同時擔任「克服遞送屏障高端藥物製劑」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藥品註冊審評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學會藥劑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等。
論壇上,王建新教授透露,過去五年復旦大學藥學院成果轉化合同總金額已超過10億元,「去年我們就有八十多項授權專利,除了基礎研究外,非常重視轉化。」王建新教授進一步表示,現有藥學人才培養體系仍需進一步改進,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生物醫藥產業的需求, 「包括增加醫學與生物類課程、優化藥學類課程等;同時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推進三全育人體系建設,培養 「懂醫精藥」的拔尖人才。」
文字:楊珍瑩
編輯:顧佳偉
* 轉載請註明來自浦東發布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