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歐洲不應沿著保護主義的歧途走下去

2024-10-31     環球網

歐盟委員會網站29日公布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結果,將從30日起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為期五年的反補貼稅,但同時表示,歐中將繼續努力尋找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替代方案。對此,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30日表示,中方對裁決結果不認同、不接受,已就此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下提出訴訟,希望歐方以建設性態度與中方共同推進技術團隊新一階段磋商,儘快達成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避免貿易摩擦升級。

儘管中歐雙方接下來還將就價格承諾解決方案進行努力,但就此案目前的終裁結果而言,對歐委會向保護主義舉起白旗,我們仍然要表示十二分的遺憾。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將歐委會的這一決定稱作「全球自由貿易的倒退」,我們也有同樣的擔憂。歐盟此項關稅法令從根本上說是21世紀的「馬車保護法」,以拒絕開放市場、排斥公平競爭的方式,將自己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暫處下風的產能置於溫室中培養,這無疑是自由貿易的倒退。

從歐委會發起所謂的反補貼調查到現在公布終裁結果,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歐方以「公平競爭」為名行「不公平競爭」之實的保護主義做法。作為傳統的世界汽車工業重地,歐盟在汽車業發展的新賽道上有些焦慮很正常,但將自身競爭力的比較劣勢統一歸罪為中國企業「享受了不公平補貼」,則是掩耳盜鈴式的逃避,也是缺乏公平競爭精神的體現。

中國電動汽車在全球的高競爭力源於高效的製造能力、強大的供應鏈體系以及不斷創新的技術成果,這些優勢沒有哪個是依靠「小院高牆」取得的,都是開放合作的結果。歐洲如果繼續以保護主義來對抗市場競爭,面臨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錯失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寶貴窗口期。石油危機時期,保護主義沒能擋住低價、低油耗的日本汽車湧入歐美市場;過去40年,保護主義也沒能止住美國鋼鐵、造船行業競爭力的下滑。在汽車產業鏈高度國際化的今天,此項關稅只會阻礙歐洲車企獲得先進的新能源技術。

有媒體披露,在歐盟就是否加征此項關稅進行投票表決之前,美國外交官拜訪了歐盟幾個成員國,疑似施壓遊說,要求其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立場」。還有聲音稱,歐委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是出於政治需要,以期藉此得到所謂「對華強硬者」的評價。不管是在電動汽車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上,還是未來更長時期歐洲實現自身的穩定和繁榮上,歐洲的前途說到底在於通過自由貿易提升自身競爭力,秀「對華強硬」不可能給歐洲帶來任何戰略優勢。

在這一案件上,歐中之所以一步步走到了現在,錯失很多本可以更簡單解決問題的契機,很大程度上就是歐方一些人試圖用這個案件向中方發出所謂「政治信號」甚至想要「立規矩」,這讓本可以通過平衡、互補、協調方式解決的貿易問題,多了很多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政治化思維。其實,只要歐盟還認可自由貿易而非保護主義是其立身之本,那麼回到合作解決問題而非對抗放大分歧的軌道上就仍然是最明智的。開放、公平、獨立自主的歐洲才能吸引全球投資與合作。

能夠通過對話磋商解決分歧一直是中歐關係的重要特點,也是歐方在不斷變動的國際環境中的優勢所在。中方是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推動者,這符合包括中歐在內的全球各方的利益,也相信戰略自主的歐盟在新的全球貿易形勢下,有跟中國通過對話協商解決貿易爭端、維護全球多邊貿易體制的意願和能力,希望歐委會儘快展現出與中方相向而行的態度和行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71056f7fbd1c5f9e38a1c27711ae6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