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節日·元宵丨歡歡喜喜鬧元宵 身在宿遷的他們準備好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你印象里的元宵元素都有哪些?一口軟糯的湯圓;熱鬧的舞龍、舞獅、旱船表演;各式精美的花燈……相信這些今年的元宵節同樣少不了!2月2日,筆者採訪了數名宿遷手藝人、民俗文化愛好者,了解他們為元宵節做了哪些準備。
蘇艷玲:傳統花燈會一直紮下去
正月十五元宵節,大家有著觀賞花燈的習俗。今年60歲的蘇艷玲製作花燈已近50年,2月2日,筆者來到宿城區民間文藝館,蘇艷玲正忙著製作兔子花燈。
「一個花燈看上去簡單,想要做好看要花心思和時間,工序也很多。」蘇艷玲說,花燈主要由彩紙和竹篾製成。竹篾是削成一定規格的長條狀薄竹片,竹篾作為花燈的骨架,必須厚薄適當,軟硬有度,她一般選用竹子靠外的部分「篾青」。
蘇艷玲介紹,製作花燈最費時間的就是製作框架。「比如製作兔子燈的框架,要將竹篾彎曲,用鐵絲綑紮成兔子的身體、腦袋、耳朵,這樣兔子燈的框架就初步形成了,然後再將小燈泡扎進去。我扎出一隻兔子燈的框架,需要3個小時。」蘇艷玲說,要把燈籠的架子搭好,長短、粗細都有標準,一點也不能馬虎。
框架搭好了,接下來就是糊彩紙。「兔子燈裱糊時也要講究技巧,每一塊立面都要單獨裱糊,這就需要不停地調整角度,同時,應選擇較薄的紙張,這樣做出的花燈透光好,裱糊時,要注意紙張繃緊,過松過緊都不行,做出來的花燈才不易皺。」蘇艷玲一邊介紹,一邊用漿糊刷紙。
「花燈寓意祈福祝願,所以還需要再剪一些彩紙造型,貼在燈籠上,像這隻兔子燈成品上貼有很多裝飾。牡丹花代表富貴吉祥,葫蘆則代表福祿,蓮花寓意年年有餘……」蘇艷玲介紹起成品的兔子花燈,不同的花燈各有寓意。
筆者了解到,蘇艷玲的祖輩就以製作花燈為業,從她記事起,每年的臘月,家中就會忙碌起來,一家老小一起製作花燈。等她稍微大一些,每到元宵節,她就和妹妹、父親抬著花燈到街上售賣。「現在的手藝人越來越少了,我經常會參加一些教學花燈活動。」蘇艷玲說,花燈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美好生活的祝福,自己會一直紮下去。
劉寧寧:卡通兔子湯圓寓意美好
隨著元宵節的臨近,湯圓也開始熱銷起來。除了人們喜愛的傳統湯圓,卡通兔子形狀的湯圓也受到不少消費者的青睞。在市區宿支路附近的一家面點店,店主劉寧寧正忙碌地製作兔年卡通湯圓。
「我們設計了『兔元素』的湯圓,不同造型的湯圓,寓意各有不同。比如我手裡拿的這一款兔子禮盒,共有12種可愛的卡通造型,錦鯉兔子代表年年有餘;草莓兔子表示兔年美滿;手拿福字的兔子寓意福兔臨門;元寶兔子寓意招財進寶……」劉寧寧向筆者詳細地介紹。
筆者現場嘗了一口湯圓,湯圓軟糯可口,特別香甜。「我們將煮熟的糯米粉和生粉混合,這樣做出來的麵皮更有延展性,餡料是我們自己炒的黑芝麻餡,裡面還加上白砂糖和黃油,炒出來的餡料特別香。」劉寧寧介紹,每一個湯圓,配料比較多,工藝也比較複雜。
「這些兔子造型的湯圓,顏色鮮艷,都是用果蔬泥製作。比如黃色是南瓜,綠色用的是菠菜,粉色用的是仙人掌果,因為工藝比較多,所以我們做得也比較慢。」劉寧寧說,店裡從去年11月下旬就著手準備材料,去年12月末就開始製作,春節前已經售出50多盒。
「我們正月初七又開始製作湯圓,因為產量有限,目前售出了100多盒。現在兔子禮盒已經售罄,不再接單了。」劉寧寧說,兔年卡通湯圓也將美好的祝福傳遞給大家。
黃海艷:「舞」出美好生活
今年59歲的黃海艷是宿城區項里街道關口社區陽光里藝術團的一位成員,同時也是藝術團舞龍隊中負責龍頭部分演繹的「龍頭大姐」,2月2日,她正與隊員們展開緊鑼密鼓地排練,為即將到來的元宵節表演做準備。
「今年元宵節,我們舞龍隊受邀到宿豫區大興鎮演出,大家都非常高興,目前我們正在排練節目,希望到時候陪著大興人一起歡歡喜喜鬧元宵。」黃海艷介紹,舞龍是我國傳統民俗活動,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是中國人在重大節日等最常見的娛樂方式。每逢吉慶時節,各地群眾都會通過舞龍的方式來祈福納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自己所在的舞龍隊,需要9個人相互配合,才能舞好一條龍。
作為「龍頭大姐」,黃海艷已經參與舞龍表演有近十年時間了,在演出過程中非常賣力。她笑著告訴筆者,舞龍頭非常考驗體力,相較舞龍的其他成員,龍頭的部分需要更多的動作。
一場演出下來,她累得滿頭大汗、腰酸背痛,但聽到觀眾的熱情回應,疲憊也就隨之消失了。回顧剛開始接觸舞龍表演,黃海艷也付出了很多精力,她說,自己就和隊員們通過網絡觀看舞龍表演視頻學習,近百種動作,有時候學會了過段時間就會忘記,忘記了就接著學,她和隊員們終於掌握舞龍的精髓。
「龍頭一動,龍身跟隨,龍尾擺動。上下掀起,左右翻舞,再配以有節奏的鼓點擊打,表演非常精彩,也非常受歡迎。每年過年期間,我們很忙碌,今年也不例外,這段時間演出不斷,希望在元宵節,我們也能圓滿完成演出,為大家帶去精彩的表演。」黃海艷說。
朱景梅:從未減弱對旱船的熱愛
旱船表演是宿遷傳統的民間藝術形式,演出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隨著嗩吶、鑼鼓等音樂響起,「船」中人踩著節奏表演起來,劃「船」人誇張地合樂划槳,大家相互配合,進退有序,隨著「小船」上下起伏,左搖右晃,「船」身流蘇搖曳,布幔飄動,如同行駛在河水之中……
家住宿城區隆城世嘉小區的朱景梅正是一名旱船表演愛好者,她參與旱船表演已經有6個年頭了。朱景梅今年64歲,她告訴筆者自己接觸到旱船表演源於在宿遷運河一號橋下的一個偶然的機會。
6年前,朱景梅在宿遷運河一號橋下看到了有人在鍛鍊身體、劃旱船,自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成了圍觀的一名群眾。後來在旱船隊其他成員的邀請和鼓勵下,她也慢慢成為了旱船隊的一員。
「我們表演,沒有多麼華麗的舞台和燈光,但觀眾都看得有滋有味,這是咱們的傳統民俗文化。我們還經常到養老院等場所進行公益表演,大家都很高興。為了今年的元宵節,我們正在準備節目,計劃到本地各個小區表演鬧元宵。」朱景梅說,6年過去,自己內心對旱船表演的熱愛從未減弱,希望給大家帶去歡樂的同時,將傳統民俗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顏靖堯 朱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