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公布了三季度GDP數據,負增長0.5%。
這一數據,打了很多媒體的臉。
要知道,8月份,有不少國內媒體發出「日本GDP猛增6%」的驚嘆,直呼日本經濟要復甦。
媒體報道
沒想到,剛過去3個月,就露餡了。
所謂的6%的高增長,其實是個文字遊戲。
今年8月中旬,日本公布了二季度GDP數據,環比增長1.5%,按年率計算增幅為6%。
媒體報道
請注意,年率的意思,是以一個季度的數據為基點,並假定接下來每個季度都會增長這麼多,比如第一季度增長了2%,那麼假定剩下三個季度都會增長2%,2%乘以四個季度,就是8%。
年率本質是一種假設,意義不大,所以多數國家採用的還是環比算法。
日本的「年率」增長6%,換算成環比算法就是1.5%,像新華網這樣的權威媒體,都會寫清楚。
但是,很多媒體有意將「年率」二字漏掉了,直接寫成增長6%。
兩字之差,差之千里。
所謂的日本經濟復甦神話,就是這麼來的。
需要觀察的是,日本GDP從二季度的正增長1.5%,跌到三季度的負增長0.5%。
日本經濟發生了什麼?
二季度,日本經濟增長受益於出口。
特別是汽車出口環比增加了3.9%,成為最重要的拉動力量。
二季度日本出口增長了3.2%,進口減少4.3%,一增一減間,凈出口多了,貿易逆差少了,增長就上去了。
日本二季度個人消費負增長 圖源:參考消息
不過,這個勢頭沒能延續。
到了三季度,汽車出口儘管依然環比增長,卻只有0.5%,與二季度的3.9%相比跌了不少。
同期,國際原油價格再次開始了上漲,二季度國際油價均價在70美元/桶左右,三季度普遍漲到了80美元/桶以上。
日本是個貧油國,能源基本依賴進口,受此影響,進口增長了1%,國際能源價格上漲不僅會令進口增加,也會影響出口。
二季度和三季度國際油價對比 圖源:東方財富網
出口增長大幅減弱,進口再次增加,貿易逆差再次擴大,而個人消費在三季度再次負增長了0.04%,疊加外國遊客在日本的消費環比下降5.0%和通脹。
多重不利因素下,GDP負增長也是理所當然了。
除此以外,日本還有其他麻煩。
從2020年2月開始計算,日元兌美元匯率已經跌了接近一半。
近幾年日元兌美元匯率的走勢 圖源:百度股市通
這不是單純的貨幣問題,而是日本的產業競爭力出了問題。
以日本最核心的產業汽車為例,我們把日本七大汽車品牌2019年和2022年的數據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其中的問題。
可以看出,除了最強勢的豐田和相對特殊、深耕小型車的鈴木,其他五個車企的全球銷量都有了較大的減少,連本田的減少幅度都在一成以上,日產和馬自達甚至減少了超過三成。
毫無疑問,日本汽車產業的大踏步衰退開始了。
如果連汽車這個最強勢的產業都這樣,那日本其他產業的江山就更加難以守住了。
電子產業也曾經是日本的優勢產業,松下、索尼等日本電子企業享譽世界,他們生產的電子設備不僅對日本出口貢獻甚大,還是日本的一張名片。
但在2022年下半年,日本電子產品卻首次出現了貿易逆差,逆差額為約42億元人民幣,這是34年來的第一次。
2022下半年日本電子貿易首次出現逆差 圖源:日本共同社
隨著日本電子產業的持續衰敗,這一趨勢儘管會有反覆,卻無法逆轉。
目前肉眼可見的是,除了光學和半導體上游的設備材料還相對穩當外,日本的其他優勢產業已經開始衰退。
面對嚴峻的現實,日本的高層精英卻反應遲緩,如豐田的第二代接班人豐田章男,直到今天依然在公開抵制電動車。
前不久的東京車展上,豐田章男聲稱,日本汽車面對中國汽車必須要贏,因為日本汽車「運送著信息也運送著幸福」。
媒體報道
只能祝福日本汽車繼續「幸福」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