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看到「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詩句的時候,總會忍不住要去追憶過去,然而,追憶往昔的時候,你會赫然發現,往事不可追,很多事情早已面目全非,總是忍不住感嘆,心中便是五味雜陳,頗為令人百感交集。雖說五味只是人們舌尖上的味道,但是在中醫的世界裡,卻又暗藏玄機,中醫對中藥的性味描述,總是離不開酸苦甘辛咸五種基本味道。
人們常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一般來說,一味中藥大多以一兩種味道居多,然而也有五味俱全的中藥。而五味俱全的中藥並不多,但五味子卻是一味實實在在的包含五種味道的中藥。那麼,這樣一味奇妙的中藥,究竟又有哪些「通天本領」呢?還真別說,五味子這味中藥,的確是一味極不平凡的中藥。
五味子的入藥記載,始於《神農本草經》,其中對五味子的主要功效做了一個大致描述,主要分為這麼幾類,第一個是「主益氣」,「益男子精」,這個重在說明五味子對人體精氣的補益作用;第二個是主「咳逆上氣」,這個重在說明五味子對於咳嗽病症的良好作用第三個是主「勞傷羸瘦」,和「補不足,強陰」。而在《名醫別錄》中,對於五味子的功效表述比較簡單,但也有三類,第一個是「養五臟」,強調對人體臟腑的補益作用,第二個是「除熱」,主要是用於除煩熱,第三個是「生陰中肌」,後世醫家依此來治療瘡瘍潰爛,便是受此啟發。
在《本經》《別錄》之後,對五味子的作用的研究進展,有幾百年的時間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在《藥性論》中,基本延續了《本經》《別錄》的記載,只是多了一個「止嘔逆」和「令人體悅澤」的記載。然而到了《日華子本草》的時期,五味子的作用卻得到了很大的拓展,明確指出五味子具有「明目,暖水髒,治風,下氣,消食」,「消水腫」以及「止渴,除煩熱,解酒毒,壯筋骨」的作用,這從藥物的功效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對於臨床應用,也提到了「霍亂轉筋,痃癖奔豚冷氣」,「反胃,心腹氣脹」等病症。
然而,北宋時期的醫藥學家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卻提了一個疑問,大體意思是,《神農本草經》中說五味子性溫,但是當時很多人吃了五味子感覺到會導致虛熱,《藥性論》認為五味子「除熱氣」,《日華子本草》又說「暖水髒」「除煩熱」,這讓後世醫家感覺很疑惑。然而朱丹溪在《本草衍義補遺》中說,「收肺氣非除熱乎?補腎非暖水髒乎?」並指出,「食之多致虛熱,蓋收腎之驟也,何惑之有」。所以不僅「肺虛寒」可用,「火熱嗽必用之」。
對於五味子的妙用,明代四大本草典籍中,唯有《本草匯言》比較詳細的介紹了五味子的主要臨床效用。《本草匯言》中指出,「凡氣虛喘急,咳逆勞損,精神不足,脈勢空虛」,或者「勞傷陽氣,肢體羸瘦」,或者「虛氣上乘,自汗頻來」,或者「精元耗竭,陰虛火炎」,或者「亡陰亡陽,神散脈脫」等諸多病症,均可「以五味子治之」。由此可見,五味子自《神農本草經》使,至明代四大本草,基本上已經把五味子的主要功效一覽無遺。
對於五味子這味中藥的主要功效中,尤其對止咳的用法,存在爭議。先是明代醫學家汪機在《本草會編》中指出,「五味子治喘嗽,須分南北」,這也就涉及到五味子的兩種入藥基原了,北五味是五味子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實,而南五味是五味子科植物華中五味子的果實。雖然基原不一樣,但是大體功效還是一致的,但也有細微差別,比如止咳來說,汪機指出,「生津液止渴,潤肺,補腎,勞嗽」,宜用北五味,如果「風寒在肺」,宜用南五味。
然而,《藥品化義》中卻指出,「嗽未久不可驟用」,原因是以免導致「肺火郁遏,邪氣閉束」。但是《本草求原》卻並不這麼認為,它首先肯定了五味子是「咳嗽要藥」,「凡風寒咳嗽,傷暑咳嗽,傷燥咳嗽,勞傷咳嗽,腎水虛嗽,腎火虛嗽,久嗽喘促,脈浮虛,按之弱如蔥葉者,天水不交也」等諸多咳嗽,「皆用之」。而回顧《傷寒雜病論》中所用五味子,小青龍湯和射干麻黃湯中都用到了五味子,而無論是小青龍湯還是射干麻黃湯,既可以治新病咳嗽,也可以治久病咳嗽。所以,咳嗽不久不用五味子的說法,可能有點武斷,但是可供參考。
五味子的作用十分強大,不僅歷代醫家對它青睞有加,而且現代藥理對它也是印象深刻。藥理研究表明,五味子具有五味子具有改善呼吸功能,抗矽肺,延緩衰老,性激素樣作用,升白細胞,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抗氧化,抗應激,鎮靜催眠,改善智力,保護腦神經細胞,抗腦缺血,抗老年痴呆,抗心肌缺血,增強唾液腺功能,降血糖,保肝利膽,降脂減肥,抗骨質疏鬆症,抗過敏,抗腫瘤[1];對腸道的作用,抗神經細胞凋亡作用,抗炎,鎮咳[2];保護腦組織、調整睡眠質量、增強記憶功能、抗衰老、鎮痛,保護心血管細胞,改善微循環系統,降低酶的活性、抑制膽固醇合成,保護內分泌系統,促進胸腺發育、免疫調節,收斂肺氣、定喘止咳[3]等諸多藥理作用。不得不說,五味子真的不容小覷。
五味子這味中藥,在臨床中的藥對其實很多,比如著名的生脈散,當然除了生脈散之外,五味子仍有一些經典藥對。比如五味子與地黃配伍,可協同增強補腎強陰、養髓充腦的功效;五味子與酸棗仁配伍,善於鎮靜安神、助眠補腎,是安神助眠的常用藥對;五味子與吳茱萸配伍,標本兼顧,有良好的溫斂固澀作用;五味子與麻黃配伍,功效更偏向於宣肺、斂肺、平咳喘;五味子與黃芪配伍,相輔相成,可益氣補陰固表、除濕;五味子與山藥配伍,一補一固,相須配伍,具有補腎固精、澀腸止瀉的作用,是補腎固澀的常用藥對[2]。
五味子在臨床的用量,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那麼,五味子在臨床運用時的量效關係究竟又是怎樣的呢?通過綜合曆代醫家以及典籍中,總結出五味子用量為2~30g;如果用於治療肺系疾病,如感冒、支氣管炎、各類哮喘等,可與麻黃、射干、乾薑等中藥配伍,常用劑量為2~30g;如果用於治療心臟病、糖尿病、糖尿病心臟病、糖尿病腎病、席漢氏綜合徵等病證屬氣陰兩虛者,可與黨參、麥冬、熟地黃等中藥配伍,常用劑量為15~30g;如果用於治療自汗盜汗、尿頻、久瀉不止、女子崩漏或閉經、男子遺精滑精無精症等疾病時,可與五倍子、熟地黃、菟絲子、烏賊骨等中藥配伍,常用劑量為10~20g;如果用於治療脂肪肝、肝炎、肝硬化早期等疾病時,可與茵陳、金錢草、大黃、虎杖等中藥配伍,常用劑量為9~30g[4]。
總體來說,五味子用於滋陰補腎,治療腎虛遺精、眼疾等病症時用量較少;用於斂肺生津,治療肺虛喘咳等病症時用量較多;五味子除復方入藥外還可以單獨入藥,且療效較好,《本草新編》中記載五味子獨用有大害,其準確性有待考證[5]。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本草正》中記載,「感寒初嗽當忌,恐其斂束不散。肝旺吞酸當忌,恐其助木傷土」;《本草經疏》中記載,「痧疹初發及一切停飲,肝家有動氣,肺家有實熱,應用黃芩瀉熱者,皆禁用」。也就是說,外有表邪,內有實熱,或咳嗽初起、痧疹初發者,一般不用五味子。另外,五味子在臨床應用時個別患者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過敏等不良反應,因此,過敏體質者以及對五味子過敏的人群,不宜使用五味子。至於咳嗽初起,是否忌用五味子,值得商榷。
參考文獻
[1]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董培良,劉浹祺,韓華.五味子及其藥對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21,38(7):69-73.
[3]王艷麗,寧宇,丁瑩.五味子化學成分、現代藥理及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23,40(7):82-85+90.
[4]邵建柱,張婧,郭杏林,等.五味子的臨床應用及其用量探究[J].吉林中醫藥,2019,39(2):162-164-168.
[5]肖炯昌,孫柏超,李先寬,等.五味子用法用量特點本草考證[J].中藥材,2019,42(12):2978-2983.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