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看到人家考第一,沒看到人家爸爸4:30關手機

2022-03-28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你只看到人家考第一,沒看到人家爸爸4:30關手機

作者 | 小甜甜

講2個關於手機的故事。

一個是這個看哭很多媽媽的小學生作文:

爸爸每天都從吃早飯、起床、睡覺等時間來玩他的寶貝——手機,
好像沒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了一樣;
又像一隻餓了三天三夜的惡狼正盯著一塊又大又肥的肉一樣……
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願意用東西換,哪怕是我的生命。

9歲的孩子,在語文考試的作文里,表達著對父親的期待:

不是滿屋的零食,不是高級的玩具,

而是只要您能放下手機陪陪我。

第二個是國民才女武亦姝。

高考的時候,她以高考理科總分613分的成績(上海高考滿分660,位列上海考生第65名),被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錄取。

但她並不是從小成績優異。

她曾就讀的江五小學,是主張快樂教育的公立學校。當年,她是以墊底成績考入的初中——蘭生復旦。

但是,進入初中後,武亦姝的成績迅速提升至年級前十名,尤其是化學成績非常出色。

說到武亦姝的「逆襲」,校長著重提到了她的家庭氛圍。

她爸爸每天下午4:30以後就不用手機的,專心陪兩個孩子。

心理學家說:

父親這個角色對孩子的影響相當大,

尤其是孩子12歲之前。

如果父親的陪伴少,

對男孩來說,他會失去榜樣的力量,變得自卑、叛逆,會影響學業和職業;

對女孩來說,她會失去安全感,變得不自信,甚至會影響以後的擇偶觀。

為什么爸爸要學會帶孩子?

當然,很多爸爸都做不到,我也不行。

畢竟我們4:30還沒有下班。

但是,我們能力範圍可以做的,或許就是:

在專心陪伴孩子的時候,要放下手機。

美國秘魯大學的研究成果表明:

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里的成績更好,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

蔡笑晚,大學沒有畢業,一家8口擠在16平米的出租屋,卻培養出了6個孩子,個個成才,被譽為「博士之父」。

長子蔡天文,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畢業,現為賓夕法尼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

次子蔡天武,14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5歲博士畢業,現任美國高盛公司副總裁;

三子蔡天師,北京外國語學院畢業,美國聖約翰大學博士;

四子蔡天潤,華西醫科大學醫學系畢業,美國阿肯色州立大學博士;

五子蔡天君,中國科技大學碩士,現為銀行機構擔任要職;

六女蔡天西,18歲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畢業,28歲成為哈佛大學最年輕副教授。

眾多媒體採訪他:你的育兒秘訣是什麼?

他說:我把父親當成我的事業。

同樣,當年以一首《愛情鳥》火遍大江南北的林依輪,後來沉寂許久。

再次回歸娛樂圈,卻登上了「學霸家長」的寶座。

大兒子林子豪被排名全球第二、全美第一、號稱設計學院中的哈佛的帕森斯錄取,並獲得一個季度12000美金的獎學金。

小兒子Leo更是美國西岸排名第一的柴契爾中學,當年在中國招收的唯一男生。

在兩個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林依輪沒有缺席過。

他說:我最大的事業就是做好父親這個角色。

那個不陪孩子的父親,後來怎麼樣了?

有個網友今年30歲了,人生中沒有結婚的打算,過年也不回家。

去年父親過生日的時候,在飯桌上說起來就生氣:

「你還有沒有點數,都30了,還不結婚,老女人了,誰還要你。」

網友說:

「我又不用你養,你管我什麼時候結婚,你先管好你自己吧。」

父親一下子就火了,摔了盤子:

「你怎麼跟你爹說話呢?沒良心的東西,誰養你那麼大?」

「誰養我那麼大?我奶奶,反正不是你。

你給我開過一次家長會嗎?你陪我逛過一次超市嗎?你給我買過一件衣服嗎?我在外面上學,你給我打過一次電話嗎?

我這輩子寧願不結婚,找誰都不會找你這樣的!」

Snezhana Soosh

而對於男孩子來說,父愛缺席的危害在青春期就開始顯現了。

曾經有個紀錄片揭開了少管所孩子背後的隱情。

有個孩子從小就缺少父親陪伴,哪怕父親在家也只會大呼小叫。

他從小就跟爸爸對著干,氣得父親不管他,沒有人教給他對與錯,是與非。

14歲那年,跟同學打架,不小心捅了別人。

少管所的民警說,這種情況叫典型的父愛缺失症。

缺父愛的孩子情緒不穩定,性格衝動,內心也比較脆弱,容易激情犯錯。

著名動畫大師宮崎駿小時候因為忙於工作缺席兒子的生活,導致父子「反目成仇」。

兒子長大後一直攻擊父親:

「他讓我媽比一般女人更辛苦,是個零分父親,在家裡一無是處。」

宮崎駿說:

我畫了再多的動畫,溫暖了再多人的童年,也換不回自己兒子的小時候。

世界正在偷偷懲罰不陪孩子的父親。

當你躺在床上看手機,還想讓孩子好好學習?

不,

你收穫的同樣是一個喜歡躺在床上打遊戲,刷視頻的少年。

當你把輔導作業、講故事的時間讓給媽媽,自己盯著電視的時候,

你得到的同樣是一個,

不喜歡學習,注意力不集中,喜歡看電視的孩子。

當你嫌孩子麻煩,不願意跟他交談,不喜歡和他玩玩具,不陪他出去玩,說工作忙的時候,

許多年後,

當你想和孩子交流,見面,

可能也會被遺忘在微信的一角,

因為你的孩子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你。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如果你習慣性地認為「教育孩子是媽媽的事」,

那麼那些年後,

你所有陪孩子上偷的懶,

都會變成教育路上最深的遺憾。

有爸爸陪伴的孩子,有多優秀?

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說: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父親的教育。

心理學專家指出,爸爸陪孩子的好處有很多:

孩子的智商、情商更高

世衛組織研究發現:平均每天與父親共處2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和情商更高。

《中國家庭教育現狀》說:父親,對孩子的學習、性格、情感、品質、體質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影響。

自律、自控

哈佛大學研究:人生下來有兩個發展方向。

一是親密性,母親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二是獨立性,這是父親天然的優勢。

爸爸的陪伴,可以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對錯,更有責任心。

有研究表示,孩子在爸爸面前,往往會少了對媽媽的天然依戀和撒嬌,會變得更有規矩。

在面對誘惑的時候,具有更多的自控意識與自律行為。

而懂得自控的孩子,才能掌握自己的一生。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2歲到6歲是每個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

對於男孩來說,爸爸是英雄,是榜樣;

而對女孩來說,爸爸是陪伴,是安全,

爸爸足夠的陪伴,不僅給孩子安全感,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探索世界,培養探索的能力,培養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養成。

強化性別認同:女孩更像女孩,男孩更像男孩

有研究顯示,

缺乏父親的陪伴,男孩會缺少陽剛氣,變得有點娘;

而女孩子會強迫自己變「兇猛」,有點「爺們兒」、「女漢子」。

而爸爸的陪伴,會讓女孩更像女孩,男孩更像男孩。

女孩會更溫和而堅定,懂得底線和界線,不會隨便就被一顆糖騙走;

男孩會更勇敢和有責任心,有面對困難的勇氣和自信,同時還有強烈的是非觀念。

這5件事,媽媽別管,必須爸爸來做!

《開學第一課》說: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長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都抵不過他敗家一年。

把你的孩子養育好,就是在賺大錢!

這5件事,媽媽別管,必須交給爸爸做:

每天至少陪孩子玩10分鐘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童年時期是孩子認知發展的關鍵時期,遊戲是他們的日常活動,也是教育他們的最佳途徑。

有爸爸會說:才10分鐘?我天天陪孩子幾個小時呢。

您這幾個小時,是不是躺在沙發上刷手機、玩遊戲?

這是無效陪伴,沒用。

放下手機,全身心陪孩子玩。

這10分鐘,效果是你意想不到的。

每周至少陪孩子戶外運動一次

可以是爬山、踢球、打羽毛球。

有人統計過一組數據,

在2017年的42名高考狀元中,有24人非常喜歡運動。

一個本科就讀於清華大學的高考狀元說:

「我當初能考上清華,多虧了我的高中班主任每天帶我們踢球一小時!」

孩子運動後,會產生多巴胺,可以讓他保持亢奮的學習狀態,快樂地學習;

爸爸跟孩子運動,不僅可以建立更親密的父子關係。

而且,在單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爸爸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也更能體會媽媽的辛苦。

每周至少陪孩子吃3次晚餐

晚餐是一家人難得聚在一起的時光,也是一天的儀式感,

爸爸儘量不要缺席。

「寶貝,今天開心嗎?」

「有啥好玩的事情嗎?」

「有需要爸爸媽媽幫助的嗎?」

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親子關係才能更融洽。

主動分擔家務

好的家庭關係是:從來不「幫」媽媽做家務。

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家庭成員的一員,都有責任去維護這個家的乾淨和整潔。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爸爸做不做家務,會影響孩子的職業選擇,尤其是女兒。

爸爸不做家務的家庭,女兒傾向於選擇家庭主婦或服務型職業;

爸爸常做家務,女兒更願意挑戰CEO、企業高管等職業。

爸爸愛媽媽

有個父親對女兒說,「記得找另一半的時候,多看看他家的家庭氛圍,父母是否恩愛,家庭是否和睦。

因為公公對婆婆的態度,很可能是你老公以後對你的態度。」

有機構曾調查過100個婚姻瀕臨崩潰的案例,有50%以上的人來自父母常年吵架、酗酒、有外遇、有家暴等家庭。

不信,去看看那些父親對母親呼來喝去、說話粗魯的家庭里,兒子是如何理解婚姻的;

再去看看那些父親對母親體貼入微、說話柔和的家庭里,兒子又是如何理解婚姻的。

千萬不要小瞧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

人都是看到什麼,就會習慣什麼;習慣什麼,就會體現什麼。

所以,父親一定要學會愛的表達。

一個好的家庭關係,就是爸爸會說話,媽媽好情緒。

有個育兒博主分享過,妻子教育孩子的時候,他是堅決站在她身後的,哪怕想法不一致,也不會當著孩子的面反對。

當孩子問爸爸:「我可以做這個嗎?」「我可以不彈鋼琴了嗎?」

爸爸會問:「媽媽怎麼說?」

孩子們會告訴他:「媽媽不同意。」

爸爸就會說,他也不同意。

作為爸爸,只要媽媽的大方向是正確的,那就堅定地站在媽媽的立場,理解和尊重媽媽的意見, 私下再進行討論。

因為好的家庭教育,只能存在一種聲音。

弗洛姆在《愛的藝術》里說:

媽媽代表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我們的故鄉;

爸爸則代表法律、秩序和紀律,是思想的世界。

爸爸會更強調規則意識,強調公平和責任。

所以媽媽適合當決策者,爸爸更適合做執行者。

養育男孩,

媽媽培養孩子習慣和品行,給男孩正確的三觀和底線;

爸爸教會他自信、勇氣、責任、格局,給孩子更好的榜樣力量。

養育女孩,

媽媽培養女孩的學識、三觀、性格,決定女孩的人生高度;

爸爸給她安全感,自尊、自愛、而後愛人,給女孩好的婚姻模板。

媽媽是決策,是方向;爸爸是榜樣,是陪伴。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

「十年以後,你不會因為少做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一個家庭最大成功,就在於培養出一個優秀、上進、會感恩的孩子。

把這篇分享給爸爸:

陪伴不是媽媽一個人的事,爸爸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時間,影響孩子一生。

—— End ——

作者:小甜甜,1歲小甜甜協會宇宙第一後援團,自由撰稿者。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178cdb09a7be1ab6db6b80207f93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