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湖泊之最,關於濕地,地理老師怎能錯過?

2023-03-13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中國湖泊之最,關於濕地,地理老師怎能錯過?

我國最大的湖:青海湖

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的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之間,三面環山,風景壯麗。古稱「西漲」,藏語稱「錯溫波」,蒙古語稱「庫庫諾爾」,均為藍色和青色湖泊之意。湖面長約 105千米,寬約 63千米,面積 4583平方公里,海拔 3196米,湖的最深處達 32.8米,是我國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內陸湖泊和鹹水湖。湖周圍有諸多景觀,依次為湖濱平原、沼澤草甸、山地草甸、半荒漠乾草灘和荒漠化沙丘帶。湖區及環湖地區共有鳥獸 200種,棲息著十萬餘只各類候鳥,是我國高原內陸地區水禽候鳥棲息、繁衍和越冬的重要區域之一,也是候鳥遷徙的驛站,被譽為「鳥的世界,鳥的王國」。其中,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主要有黑頸鶴、普氏原羚、大天鵝等。

我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

鄱陽湖是 中國第二大湖,也最大的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古稱彭蠡澤、彭澤、彭湖或彭蠡。鄱陽湖彙集贛江、 修水鄱江(饒河)、信江、撫河等江水,經湖口注入長江。 湖盆由地殼陷落、不斷淤積而成。形似葫蘆,南北長 110公里,東西寬 50∼70公里,北部狹窄僅 5∼15公里。在平水位 (14∼15米)時,湖水面積為 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 (20 ) 時,可達 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當低水位 (12 ) 時,僅 500平方公里,以致「夏秋一水連天,冬春荒灘無邊」,使數百萬畝湖灘地不能大量耕種,還易孳生草灘釘螺。

我國最深的湖:長白山天池

長白山天池,又稱 白頭山天池坐落在 吉林省東南部,是 中國朝鮮的界湖,湖的北部在吉林省境內,是 松花江之源。 (有人誤以為天池是鴨綠江之源, 鴨綠江圖們江源頭都在長白山南麓,而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以北。天池之水只與松花江相連。 ) 因為它所處的位置高,水面海拔達 2150米,所以被稱為 天池 ,湖水最深處為 373米。 長白山原是一座 火山。據史籍記載,自 16世紀以來它又爆發了 3次,當火山爆發噴射出大量熔岩之後, 火山口處形成盆狀,時間一長,積水成湖,便成了現在的天池。 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火山錐體的頂部,是中國最大的火山口湖,榮獲海拔最高的 火山湖基尼斯世界之最。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碧綠清澈,從天池傾瀉而下的長白飛瀑,是 世界落差最大的火山湖瀑布,它轟鳴如雷, 水花四濺,霧氣遮天。

我國最高的湖:霍爾泊湖

位於 西藏的珠穆拉瑪峰北的霍爾泊湖,是 中國也是世界最高的湖 ,湖面 海拔6166

我國最高的鹹水湖:納木錯湖

納木錯湖是西藏自治區最大的 湖泊蒙語和滿語稱 騰格里諾爾 藏語納木錯湖意為 天湖 位於拉薩以北 當雄縣那曲地區 班戈縣之間。在念青唐古拉山主峰以北,距離拉薩 240公里。 納木錯湖 是西藏第一大鹹水湖,也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在 20世紀 70年代以前為我國第三大鹹水湖,自從羅布泊乾涸後成為我國第二大鹹水湖),又是世界海拔第二高的鹹水湖。 納木錯湖是 西藏三大聖湖之一,在西藏人的心目中具有非常神聖的地位,每逢 藏曆羊年,朝聖者不遠千里來參加納木錯盛大的轉湖節。納木錯湖的湖面海拔 4718米,東西長 70公里,南北寬 30公里,面積 1920平方公里。 湖泊形成和發育受地質構造控制,是第三極 喜馬拉雅運動凹陷而成,為斷陷 構造湖,並具冰川作用的痕跡。納木措南面有終年積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側和西側有高原丘陵,廣闊的湖濱,草原繞湖四周,水草豐美。湖水含鹽量高,流域範圍內野生動物資源豐富,有野牛、山羊等。湖中多野禽,產細鱗魚和無鱗魚。湖水清澈,與四周雪山相映,風景秀麗。

我國最大的游移湖:羅布泊

羅布泊是 疆維吾爾自治區東南部的 湖泊。在 塔里木盆地東部,海拔約 780米,位於塔里木盆地的最低處。 蒙古語羅布泊即(多水匯入之湖)。古代稱 泑澤鹽澤、蒲昌海等。公元 330年以前湖水較多,西北側的 樓蘭城為著名的 絲綢之路咽喉。羅布泊曾是中國第二大 鹹水湖,現僅為大片鹽殼。 根據湖水變化,一些 探險家認為羅布泊為「 游移湖」或「交替湖」,擺動於北緯 3940°40°41°之間。近來 中國科學家作了實地考察,發現湖泊的西北隅、西南隅有明顯的河流 三角洲,說明塔里木河下游、孔雀 河水系變遷時,河水曾從不同方向注入 湖盆。湖盆為塔里木盆地最低處,入湖泥沙很少,沉積過程微弱。湖底沉積物的年代測定和孢粉分析證明羅布泊長期是塔里木盆地匯水中心。只是湖水有時偏北,有時偏南,並非大範圍的「游移」。

我國最大的鹽湖:察爾汗鹽湖

察爾汗鹽湖位於青海西部的柴達木盆地,是中國最大的鹽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內陸鹽湖之一,距西寧 750公里。鹽湖東西長 160多公里,南北寬 2040公里,鹽層厚約為 220米,面積 5800平方公里,海拔 2670米。湖水鹽分飽和,結成 15米厚的鹽層,儲藏鹽量 500億噸以上,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 1000年。還出產聞名於世的光鹵石,它晶瑩透亮,十分可愛。鹽湖伴生著鎂、鋰、硼、碘等多種礦產,鉀、鹽資源極為豐富。 察爾汗 是蒙古語,意為 鹽澤 。鹽湖地處戈壁瀚海,這裡氣候炎熱乾燥,日照時間長,水分蒸發量遠遠高於降水量。因長期風吹日曬,湖內便形成了高濃度的滷水,逐漸結晶成了鹽粒,湖面板結成了厚厚的鹽蓋,異常堅硬。鹽湖周圍地勢平坦,荒漠無邊,但風景奇特。整個湖面好象是一片剛剛耕耘過的沃土,又像是魚鱗,一層一層,一浪一浪。遺憾的是地上無綠草,湖中無游魚,天空無飛鳥,一片寂靜。風和日麗時,浩瀚的湖面如同一個巨大的寶鏡,放射出銀色的光芒,熱氣騰騰,波光閃爍,真似碧波萬頃的海洋。倘若有幸,還會看到變幻莫測的 海市蜃樓 ,令人神情恍惚。湖中的鹽花,晶瑩透明,千姿百態,有的像珊瑚、寶塔、花朵,有的似星座、象牙、寶石,令人愛不釋手,讚嘆不已,被譽為藍色的花。置身於花叢中,使人遐想無邊,仿佛在仙境中漫遊。湖中還出產被譽為 鹽湖之王 的珍珠鹽,顆顆純白如雪,粒粒瑩潔如玉。湖上現已建有中國最大的年產 100萬噸的青海鉀肥廠。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鹽湖上還有一條長 32公里的公路和鐵路穿行而過,是一座浮在滷水上的 萬丈鹽橋 ,公路和鐵路是格爾木至敦煌公路的一段,也青藏鐵路的一段。

我國最大的堰塞湖:鏡泊湖

鏡泊湖是 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位於黑龍江省牡丹江上游寧安縣境內。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際 生態旅遊度假避暑勝地,世界 地質公園鏡泊 意為 清平如鏡 。鏡泊湖蜿蜒曲折,湖中大小島嶼星羅棋布,而最著名的湖中八大景,猶如八顆光彩照人的明珠鑲嵌在這條在萬綠叢中的緞帶上。鏡泊湖原始天然,風韻奇秀,山重水複,曲徑通幽,可謂春華含笑, 夏水有情,秋葉似火,冬雪恬靜,萬種風情四季分明,讓人久久難忘,無限眷戀。

自然形成的、常年或季節性積水的地域,在海灘其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m;在陸地是永久性或間歇性被淺水淹沒的土地,地下水埋深小於3米,底泥含水率超過30%,因此季節或年際水深變化較大,變化幅度超過30%的水域,如 沼澤地、濕原、泥炭地、灘涂、稻田或其他積水地帶。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狹義濕地是指地表過濕或經常積水,生長濕地生物的地區。濕地生態系統是濕地植物、棲息於濕地的動物、微生物及其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 濕地具有多種功能:保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徑流,改善水質,調節小氣候,以及提供食物及工業原料,提供旅遊資源。

2021年3月11日,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布的《2020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濕地保護率達50%以上。

2022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全國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濕地保護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國濕地保有量總體穩定,濕地保護率達到55%。新增國際重要濕地20處、國家重要濕地50處。到2030年,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初步建立,濕地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明顯改善。

2022年11月6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部級高級別會議在湖北武漢閉幕,會議正式通過「武漢宣言」,呼籲各方採取行動,遏制和扭轉全球濕地退化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武漢宣言」是此次大會的主要成果。宣言指出,自《濕地公約》締結51年來,儘管已指定2466個國際重要濕地,認定了43個濕地城市,發起了19項區域倡議,各方為實現濕地持續保護做出了許多努力,但全球自然濕地面積仍減少了35%。宣言呼籲, 推進濕地保護、修復、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的立法和執法,並為評估和維護濕地生態系統服務做出努力;開展濕地及其生態系統服務的自然資產評估和核算;保護、修復和可持續地管理城市和郊區的濕地,酌情建立濕地公園或濕地教育中心;採取濕地保護和修復措施,以應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鼓勵對泥炭地、珊瑚礁和海草床、紅樹林、高原濕地、地下水系等脆弱生態系統適當採取優先保護和管理;加強濕地水污染防治;加強全球濕地保護工作者之間的技術合作和知識共享等。

2022年11月13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通過中國提議的《將濕地保護和修復恢復納入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等決議。

2023年2月2日,第27個世界濕地日。我國再新增北京延慶野鴨湖、黑龍江大興安嶺九曲十八灣、江蘇淮安白馬湖等18處國際重要濕地,總數達82處;面積764.7萬公頃,居世界第四位。

從《濕地保護法》到《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濕地」作為熱點話題,多次登上熱搜。

1.濕地的類型多種多樣,通常分為自然和人工兩大類。自然濕地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灘和鹽沼等,人工濕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庫、池塘等。

2.濕地生物:濕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樣性,濕地植物從生長環境看,可分為水生、沼生、濕生三類;從植物生活類型看,有挺水型、浮葉型、沉水型和飄浮型等;從植物種類看,有的是細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喬木。濕地動物的種類也異常豐富,中國已記錄到的濕地動物有1500種左右(不含昆蟲、無脊椎動物、真菌和微生物),魚類約1040種。魚類中淡水魚有500種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魚類總數的80%以上。因此,無論從經濟學還是生態學的觀點看,濕地都是最具有價值和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

3.濕地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可作為直接利用的水源或補充地下水,又能有效控制洪水和防止土壤沙化,還能滯留沉積物、有毒物、營養物質,從而改善環境污染;它能以有機質的形式儲存碳元素,減少溫室效應,保護海岸不受風浪侵蝕,提供清潔方便的運輸方式……它因有如此眾多而有益的功能而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濕地還是眾多植物、動物特別是水禽生長的樂園,同時又向人類提供食物(水產品、禽畜產品、穀物)、能源(水能、泥炭、薪柴)、原材料(蘆葦、木材、藥用植物)和旅遊場所,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1)物質生產:濕地具有強大的物質生產功能,它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2)大氣組分:濕地內豐富的植物群落,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並放出氧氣,濕地中的一些植物還具有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的功能,能有效調節大氣組分。 (3)水分調節功能:濕地在蓄水、調節河川徑流、補給地下水和維持區域水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海綿」,在時空上可分配不均的降水,通過濕地的吞吐調節,避免水旱災害。 (4)水質凈化功能:沼澤濕地像天然的過濾器,它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藥、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一些濕地植物能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有毒物質,凈化水質。 (5)動物棲息地:濕地複雜多樣的植物群落,為野生動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瀕危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地,是鳥類、兩棲類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徙、越冬的場所。 (6)調節局部小氣候:濕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汽,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 4.濕地破壞 20世紀中後期由於濕地圍墾、生物資源的過度利用、濕地環境污染、濕地水資源過度利用、大江大河流域水利工程建設、泥沙淤積、海岸侵蝕與破壞、城市建設與旅遊業的盲目發展等不合理利用導致濕地生態系統退化,造成濕地面積縮小,水質下降、水資源減少甚至枯竭、生物多樣性降低、濕地功能降低甚至喪失。

(1)土壤破壞是破壞濕地的一大因素。人類不合理使用土地,導致了土壤的酸化與其他形式的污染,這嚴重破壞了濕地內的生態環境

(2)環境破壞。比如水污染、空氣污染。這一類污染造成了水體營養化、石油泄漏污染等重大破壞,導致成千上萬的水生物及鳥類的死亡

(3)圍湖、圍海造田。這一類經濟活動會直接地減少濕地面積。比如我國洞庭湖。當今地洞庭湖面積與幾百年前的形成鮮明對比

(4)河流改道。這一類工程雖說大大地對農業生產做出了貢獻,也對防洪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但卻影響了河流對濕地的水量補給作用。比如我國的一些河流截彎取直工程,就破壞了一些湖泊。

(2023·浙江·模擬預測)贊比西河(下圖)兩岸支流呈不對稱發育。上游流經高原地區,水流緩慢,河道多彎曲,中游峽谷與平原相間分布,河道寬窄相間,下遊河道寬闊,入海處形成巨大河口三角洲濕地。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贊比西河兩岸支流呈不對稱發育的主導因素是( )

A.地形

B.植被

C.氣候

D.岩性

2.贊比西河上游西南側降水特點是( )

A.降水量大,季節變化小

B.降水量大,季節變化大

C.降水量小,季節變化小

D.降水量小,季節變化大

3.當贊比西河進入汛期時( )

A.北印度洋洋流逆時針流動

B.地中海沿岸森林火災嚴重

C.東非高原的動物向北遷徙

D.長江口等鹽度線向外海凸

【答案】1.C 2.D 3.A

【解析】1.由圖中贊比西河幹流分布緯度可判斷,南北兩側受氣壓帶風帶控制時間不同,北部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控制,降水較多,河流發育好;南部受信風和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降水較少,河流發育差,所以贊比西河兩岸支流呈不對稱發育,由此可知該河支流發育不對稱的原因是氣候不同,C正確;根據材料可知,雖然贊比西河兩岸地形變化較大,對支流形態有一定影響,但不是主導因素,A錯誤;贊比西河兩岸均以熱帶草原氣候為主,且都位於東非高原,植被和岩性差異不大,BD錯誤。應選C。

2.由上題分析可知,贊比西河流域的降水量從北向南遞減,上游西南側支流多為季節性河流,會出現斷流現象,所以上游西南側雨量小而變率大,D正確,ABC錯誤。應選D。

3.贊比西河位於南半球,流域主要為熱帶草原氣候,濕季進入汛期,應為1月份左右;此時北印度洋盛行東北季風,洋流逆時針流動,A正確;此時地中海沿岸為雨季,很少森林火災,B錯誤;此時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為雨季,東非高原的動物逐水草而向南遷徙,C錯誤;長江是枯水期,等鹽度線向河口凸,D錯誤。應選A。

【點睛】熱帶草原氣候多分布在南北緯10-20°的地帶,該氣候全年高溫,夏季為濕季降水較多,冬季為乾季降水較少;該氣候的成因是夏季受赤道低壓帶控制,冬季受信風帶控制;在該氣候區,距離赤道越近則其被赤道低壓帶控制時間越長,降水越多,相反則降水越少;該氣候的自然帶為熱帶草原帶。

(2023·全國·模擬預測)潘塔納爾濕地位於巴拉圭盆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濕地。20世紀60年代以來,濕地周圍高原台地被開墾的農田有成千上萬畝,牧場的面積也在不斷擴大。下圖為潘塔納爾濕地分布示意圖。完成下面小題。

4.潘塔納爾濕地成為世界上面積最大濕地的原因是( )

區域內年降水量豐富且均勻盆地內部地勢低洼且面積大河流大量彙集且來水量豐富區域內植被茂密且蒸發量少

A.

B.

C.

D.

5.農業生產對濕地的影響表述正確的是( )

A.農副產品增加,生物多樣性增加

B.濕地面積減小,鹽度不斷降低

C.泥沙淤積增加,湖泊沼澤化加劇

D.濕地水量增加,自凈能力增強

【答案】4.B 5.C

【解析】4.潘塔納爾濕地位於南美洲巴西馬托格羅索州及南馬托格羅索州之間,濕地部分在玻利維亞及巴拉圭境內,屬於熱帶草原氣候,植被以草原為主,緯度低,蒸發量大,年降水量季節變化大,錯誤;潘塔納爾濕地盆地內部地勢低洼且面積大,利於集水,河流大量彙集,支流眾多,且夏季水量豐富。聚集形成世界上面積最大濕地,故正確,故選B。

5.20世紀60年代以來,濕地周圍農牧業快速發展,農副產品增加,但破壞了動物棲息地,生物多樣性減少,A錯誤;濕地面積減小,水量減少,鹽度不斷增加,B錯誤;泥沙淤積增加,水量減少,湖泊沼澤化加劇,自凈能力減弱,水體污染嚴重,C正確,D錯誤,故選C。

【點睛】潘塔納爾濕地是世上最大的濕地,地勢平坦而略微有所傾斜,並擁有眾多曲折的河流,它位於南美洲巴西馬托格羅索州及南馬托格羅索州之間,濕地部分在玻利維亞及巴拉圭境內,總面積達242,000平方公里。潘塔納爾年平均降雨量約為1000~1400毫米,濕地的平均溫度為攝氏25度,溫度從0度至40度之間波動。12月至5月為潘塔納爾的雨季,濕地的水位線會上升約3米。氣候類型為熱帶草原氣候。

(2023·全國·模擬預測)位於烏裕爾河下游地區的扎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河道縱橫,湖泊星羅棋布,水質清澈、葦草肥美,沼澤濕地生態保持良好,被譽為禽鳥的「天然樂園」。黑龍江省政府將扎龍濕地自然保護區列為全省重點的保護對象。讀圖,完成下面小題。

6.扎龍濕地對齊齊哈爾市環境調節能力最強的時期是( )

A.1月至2月

B.6月至9月

C.3月至5月

D.10月至12月

7.黑龍江省對扎龍濕地進行重點保護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護生物多樣性

B.涵養水源

C.調蓄洪水

D.美化環境

【答案】6.B 7.A

【解析】6.由圖可知,扎龍濕地6月至9月降水量、徑流量最大。因此,扎龍濕地對齊齊哈爾市環境調節能力最強的時期為6月至9月。故B正確,ACD錯,本題選B。

7.由材料「被譽為禽鳥的『天然樂園』」可知,黑龍江省對扎龍濕地重點保護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生物多樣性,故A正確,濕地具有涵養水源 、調蓄洪水、美化環境的生態效益,但不是重點保護的主要目的,故BCD錯,故選A。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點睛】濕地的生態效益:保持生物多樣性和珍稀物種資源以及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

8.(2023·浙江·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進出河流達50多條,沿岸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但由於淤積嚴重,目前平均深度還不到2米,水體渾濁,蓄水量只有44億立方米。水深不足還導致藍藻(水體富營養化)頻發並形成惡性循環,水質惡化嚴重影響了沿岸的生產生活。太湖治理的關鍵是清淤,但大量又臭又髒的淤泥的處理難度大;最初是在周邊地勢低洼的地區進行異地堆放,後來結合修復湖濱生態濕地開展太湖清淤固淤試點(將淤泥堆填在湖岸附近,待固定後培育植被,建成人工濕地),取得了良好生態效益。

(1)指出太湖淤積物的主要來源。

(2)簡析太湖水淺導致水質惡化的原因。

(3)簡述太湖清淤後湖泊水環境的變化。

(4)與異地堆填淤泥相比,建設湖濱生態濕地的環保優勢有哪些?

【答案】(1)入湖河流帶來的泥沙;生產生活垃圾:動物排泄物和生物殘體

(2)湖水淺,受風浪等影響,湖底泥沙等易上泛,湖水含沙量大;湖底營養物質上泛,水體富營養化,藻類大量生長,有害細菌增多,腐臭水體。

(3)湖水變深,蓄水量增加;水質改善;調洪蓄洪能力增強水生生物多樣性增加。

(4)減少了水、大氣等污染的範圍;減少了因搬運淤泥而產生的能耗與污染修復湖濱濕地,利於太湖增加生物多樣性;湖濱濕地對進入太湖的水體有凈化功能。

【分析】本大題以太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湖泊水質、湖泊生態環境保護、城市化對環境影響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素養。

【詳解】(1)太湖是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進出河流達50多條,地形平坦泥沙淤積嚴重;沿岸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有大量的生產生活垃圾排入;藍藻爆發水質惡化,動物排泄物和生物殘體大量積累。

(2)湖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是排污量超出了湖泊的自凈能力,因此可從太湖的自凈能力差、污水排放量大兩個方面來分析。太湖水位低、水體流動性差,自凈能力弱;湖水淺,受風影響大,湖浪使得河床泥沙上泛。工業污染、農業污水與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導致河流入湖的水質變差;湖水氮、磷含量高,富營養化現象嚴重,藻類大量生長,遮蔽湖面,下層湖水氧氣含量減少,水生生物易死亡,分解產生異味;藻類生長也會使有害細菌增加,產生異味腐臭水體。

(3)太湖清淤,河床淤泥泥沙減少,湖水變深,蓄水量增加。減少淤泥埋藏的生物殘體和其他廢棄垃圾,水質改善;湖泊容量增大,湖水的調蓄能力增強,防洪抗旱。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

(4)湖濱濕地的建設的生態功能主要有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可以加強對區域氣候的調節;湖濱生態濕地可以加強對入湖徑流的涵養、凈化,減少了水、大氣等污染的範圍;提高蓄洪防澇、抗旱等功能;還可以促進污染物的降解和吸附等。而異地堆填淤泥擴大了污染範圍,占據額外的土地資源,填埋成本高,也增加了運輸淤泥附加成本。

9.(2023·河北·一模)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若爾蓋草原位於四川、甘肅、青海交界的「金三角」地帶,舊稱為「松潘草原」,四周群山環抱,形成典型的斷陷盆地,區內河網密集,湖泊眾多。

材料二:青海省龍羊峽水庫地處黃河上游,面積達380平方千米,總庫容247億立方米,是當地重要的飲用水源地。龍羊峽大壩兩岸峭壁陡立,黃河自西向東穿行於峽谷中,水流湍急。遊客在龍羊峽水庫遊覽時發現「黃河水在這裡是清的」。

材料三:左圖為龍羊峽水庫大壩景觀圖,中圖為若爾蓋草原景觀圖,右圖為黃河流域示意圖。

材料四:虹鱒魚(俗稱淡水三文魚)屬冷溫性山區河溪名貴食用魚類,原產於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在自然環境下,該魚類多棲息於河流的上游源頭、溪河或湖泊等,在水溫9-18℃的水體都可見其族群,但在夏季溫度超過25℃以上的水體及含氧量低的池塘則少見其族群。

(1)分析龍羊峽水電站建設的天然優勢。

(2)結合水循環原理,分析若爾蓋濕地形成的成因。

(3)根據材料,簡析龍羊峽水庫能滿足虹鱒魚生長的自然條件。

【答案】(1)位於高山峽谷中,地勢落差大;河谷狹窄,減小築壩工程量。

(2)地處高原的東部邊緣,受地形抬升,降水較豐富;海拔高,氣溫低,蒸發弱;多凍土,地表水下滲少;地勢四周高、中間低,排水不暢;谷地寬闊,河曲發育,湖泊眾多。

(3)龍羊峽水庫位於黃河上游,海拔高,冰雪融水補給(冰川和積雪融水補給)為主,水溫較低;當地人類活動少,注重環境保護,植被覆蓋率高,水污染少,水質好;水庫容量大(湖區面積大),生存空間大,生存環境好。

【分析】本大題以若爾蓋草原、龍羊峽水庫、虹鱒魚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水能資源的開發,濕地的形成和生物數量影響因素等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闡釋地理現象的能力。

【詳解】(1)由圖文材料可知,龍羊峽在黃河上游,落差達,流速快,水能豐富;峽谷地形可以減少工程量。

(2)濕地的形成可以從水的收入多,支出少來說明;由圖文可知,若爾蓋在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是夏季風迎風坡,降水多,由於海拔高,氣溫低,多凍土,蒸發和下滲少,且四周高山圍繞,排水不暢;河湖眾多水源豐富,形成濕地。

(3)由材料可知虹鱒魚是冷溫型的魚,龍羊峽海拔高,主要有冰川融水補給,水溫低,有適宜生長的溫度條件,人口少,生態環境好,水質好,生存環境好,水庫水域面積大,有適宜生存的空間。

10.(2023·全國·模擬預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麋鹿是世界珍稀動物,俗稱「四不像」,原產於我國長江中下游沼澤地帶,以青草和水草為食物。後來由於自然氣候變化和人為因素影響,在清末除一部分麋鹿被運往歐洲各地外,麋鹿在我國消失。1985年,在世界動物保護組織的協調下,英國政府決定無償向中國提供種群(首批22頭),麋鹿在百年之後重回故土。之後有更多的麋鹿回歸家鄉,並有部分經野化訓練後重歸自然。為保護麋鹿,我國建立了四個麋鹿繁育基地,分別是北京南海子麋鹿苑、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和河南原陽縣麋鹿散養場。下圖為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護區示意圖。

(1)說出湖北省石首市麋鹿自然保護區濕地面積廣布的原因。

(2)結合材料說明湖北省石首市成為野生麋鹿繁殖基地的優勢條件。

(3)推測該區域麋鹿回歸自然可能面臨的現實問題。

【答案】(1)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地勢低洼,排水不暢;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較豐富;河湖密布,洪澇多發。

(2)該區域為傳統麋鹿分布區,自然環境適合其生存;氣候溫暖,降水豐富,濕地面積廣,食物充足;位於長江故道,人煙稀少,對麋鹿生存環境影響小;湖泊面積大,沼澤濕地多,利於麋鹿棲息、隱蔽。

(3)種群數量少,基因容易退化;受人類活動影響,原生態生存環境易受破壞;自然災害尤其是洪澇多發,影響其生存環境的穩定性。

【分析】本題以湖北省石首市麋鹿自然保護區相關圖文為材料設置三道題,涉及濕地的成因、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徵、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核心素養。

【詳解】(1)結合圖文資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湖北石首位於長江上中游分界線附近,是長江出三峽向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突然降低,導致地勢平坦且低洼,有利於河水彙集,排水不暢;加之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河網發育密布,洪澇多發。

(2)野生麋鹿繁殖基地需要多水、溫暖環境,從而為其生存提供食物及適宜的氣候,該區域為傳統麋鹿分布區,自然環境適合其生存;氣候溫暖,降水豐富,濕地面積廣,食物充足;此外還需要較大的活動空間和減少對麋鹿生活的干擾,而濕地面積廣,人煙稀少可以提供,該地位於長江故道,人煙稀少,對麋鹿生存環境影響小;湖泊面積大,沼澤濕地多,利於麋鹿棲息、隱蔽。加之此區域是麋鹿傳統生活區各方面條件較好。

(3)經野化訓練的麋鹿數量較少,故基因數量少,容易退化,加之此保護區面積小,受人類活動影響,原生態生存環境易受破壞導致碎片化;自然災害尤其是洪澇多發都會影響其生存環境的穩定性。

11.(2023·全國·模擬預測)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洲鶴是北美洲的特有物種,主要在濕地,特別是天然濕地的附近棲息。每年秋季到美國德克薩斯州南部靠近墨西哥灣海岸的阿蘭薩斯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的鹽澤地及淡水湖裡越冬,春季回到加拿大北部的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繁殖。隨著歐洲移民蜂擁地進入北美洲,大量的獵捕、拾卵及破壞棲息地行為,使其從它們的繁殖地一-美國中北部和加拿大的許多草原沼澤地上逐漸消失。下面為美洲鶴遷徙路線圖和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位置示意圖。

(1)分析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沼澤面積廣布的自然條件。

(2)指出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適宜美洲鶴繁殖的優勢條件。

(3)分析美洲鶴在其繁殖地逐漸消失的原因。

【答案】(1)緯度高,氣溫低,蒸發弱;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河流注入水量多;凍土廣布,水分下滲困難。

(2)水源充足,物種豐富,為美洲鶴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濕地面積廣闊,夏季氣溫較高,利於美洲鶴生存、繁殖;緯度高,氣溫較低,受人為活動干擾小;公園內天敵少等。

(3)移民大量開墾濕地,破壞其生存空間;移民大量獵殺,減少了種群數量;濕地面積減少,水生生物劇減,造成美洲鶴食物短缺;農藥、化肥、除草劑等大量使用,造成環境污染,破壞了美洲鶴的生存環境;寒潮、龍捲風等自然災害的威脅。

【分析】本題以美洲鶴遷徙路線圖和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位置示意圖為背景,涉及生物多樣性減少、濕地的功能及其破壞的原因、美洲的自然環境等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培養其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詳解】(1)根據所學知識,濕地廣布的原因可從地形、氣候、水源、緯度位置等方面分析。由圖可知,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緯度位置高,氣溫低,太陽輻射弱,蒸發量小;該地地處位於加拿大中北部的平原上,地勢低平,排水不暢;河湖眾多,水源豐富,且多凍土,使得水分難以下滲,因此該地濕地廣布。

(2)美洲鶴主要在濕地,特別是天然濕地的附近棲息。而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濕地面積廣闊,可為美洲鶴提供充足的水源;該地物種豐富,隨處可以看到廣闊的大草原、森林、濕地、鹽沼,為為美洲鶴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春季回到加拿大北部的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繁殖,春季該地氣溫回升,夏季氣溫較高,有利於美洲鶴生存繁殖;且緯度高,氣溫較低,受人類活動影響小;公園內天敵較少,生存空間相對安全。

(3)有材料可知,歐洲移民蜂擁地進入北美洲,大量的獵捕、拾卵,減少其種群數量;大量開墾濕地,破壞其棲息地,破壞生存空間;開墾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等造成環境污染嚴重,破壞其生產環境;使得濕地面積減少,水生生物減少,導致美洲鶴食物短缺;再加上該地區常遭受寒潮、龍捲風等自然災害的威脅,使美洲鶴逐漸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