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博腦科張俊平:潛心20年,打造國內首個神經腫瘤化療專科

2024-10-28     極目新聞

學科巍峨築峰難,千岩萬壑路漫漫。打造一個學科的過程,猶如在未知的荒野中開闢出一條蜿蜒而光明的道路,荊棘密布,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與艱辛。

對此,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腫瘤化療科主任張俊平教授感受更深。作為國內為數不多的、經過國際頂尖神經腫瘤化療中心培訓、具有深厚專業背景的神經腫瘤化療專業人員,她始終致力於神經腫瘤化療的研究與臨床實踐,20年磨一劍,打造國內首個神經腫瘤化療專科,為患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希望與光明。

敢為人先,填補國內腦腫瘤化療空白

20年前,國內並沒有專門從事腦腫瘤化療的專業人員。彼時,博士畢業前,張俊平教授面臨著職業選擇,是去知名大醫院腫瘤內科直接就業,還是繼續做神經腫瘤化療博士後,從事當時國內冷僻、少有人涉足,沒有成熟經驗可以遵循的神經腫瘤化療工作。

而要做出選擇,需要很大勇氣和魄力。20年前,腫瘤學作為醫學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還處於興起和發展階段,非常需要專業人才,但當時能培養腫瘤學博士的院校並不多。各大醫院腫瘤內科收治的也都是以肺癌、乳腺癌等高發腫瘤為主的患者。

神經腫瘤化療作為神經科學和腫瘤學的交叉學科,要求醫生既要具備腫瘤學知識,又要有很全面的神經科學知識,而腫瘤學博士畢業並不能直接勝任神經腫瘤化療工作,還要再經過數年的神經科學相關培訓,專科醫生培養的時間成本較高。再加上與其他腫瘤相比,神經腫瘤發病率低,患者數量相對較少,能治療的藥物非常有限。

「我當時糾結了半年。」張俊平教授笑著坦言,為此,她還專門去廣州拜訪了陳忠平教授。陳忠平教授當時從加拿大回國在中山大學腫瘤醫院創建神經腫瘤外科不久,他的理念是神經腫瘤需要多學科綜合治療,而國內沒有神經腫瘤化療專業人才,他就想招收博士後,著手培養專科醫生。

見完導師後,張俊平教授下定決心,去當一個開荒者,選擇做神經腫瘤化療博士後。「當時想著反正自己是從本科、碩士、博士一路應屆讀上來的,還年輕,有試錯的成本。」

張俊平主任與導師Patrick Y. Wen合影

2006年,張俊平教授博士後出站,選擇來到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開展神經腫瘤化療工作。2011年,張俊平教授成功獲得美國神經腫瘤協會fellowship資助,赴美國哈佛大學Dana-Farber腫瘤中心神經腫瘤科學一年,師從國際著名神經腫瘤專家Patrick Y. Wen。回國後借鑑吸收先進經驗,三博神經腫瘤化療發展日新月異,從1個人單打獨鬥到如今神經腫瘤化療科的11人團隊;從沒有幾個藥可用到現在科里在研的臨床新藥試驗十餘項;從20年前每個月化療十餘例次患者到現在每月化療出院三百餘例次。現已累計診療2萬餘例次腦腫瘤及脊髓腫瘤患者,遍及全國32個省區,給無數家庭帶來希望。

被授予美國神經腫瘤協會Fellowship Award Winner

培育人才,不斷壯大神經腫瘤化療力量

成績的取得,與張俊平教授極大的努力、毅力和創新分不開。來三博腦科工作3年後,在張俊平教授努力下,神經腫瘤化療科於2009年6月正式成立。

人才對於神經腫瘤化療學科建設來說,就像是燈塔之於航船,是引領方向、照亮前行道路的關鍵所在。張俊平教授深知這一點。在科室成立之初,她就制定了詳細的培育人才計劃。

因為神經腫瘤化療交叉學科的屬性,神經腫瘤化療科區別於其他癌種治療科室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它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

張俊平主任介紹,從事神經腫瘤化療科的醫生,必須具備神經科學知識,這包括神經外科急症的識別和診治,如腦積水、腦疝,如果不能及時準確判斷,患者會因為這些嚴重合併症而死亡;還需要具備紮實的神經腫瘤病理及分子病理知識,以膠質瘤為例,這一個病種就分為5大類27型,同樣是瀰漫中線膠質瘤,不同年齡、不同發病部位預後和治療都有不同,如果不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則無法精準診斷,更談不上精準治療;此外還需要醫生具備高水平的腦和脊髓核磁影像讀片能力、熟悉神經內科及內分泌科相關合併症的診治等。

「如果醫生不具備紮實全面的神經科學及腫瘤學知識,不僅無法精準診療,容易誤診誤治,也難以保證醫療安全。」為此,張俊平主任在科室成立時,就著手打造學型組織,堅持雷打不動的每周科室學時間,通過輪流講課教學相長不斷積累提高專業知識。

隨著科室成員專業能力提升,張俊平教授又致力於發展研究型組織,每個科室醫生明確分工各自關注的病種,對自己負責的病種存在的臨床問題開展科研工作,科研服務於臨床,為解決亟需解決的臨床問題而開展研究。

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張俊平教授帶領團隊通過不斷學最新的科研成果,掌握國際前沿技術,將先進的化療藥物和治療理念引入臨床,大大提高了治療效果,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期,甚至幫助一些患者實現了從「絕望」到「希望」的轉變。

科研創新,踐行和推動腦腫瘤規範診療

臨床上,化療藥物是神經腫瘤患者治療的利器之一。當年,張俊平主任開始從事神經腫瘤化療時,卻面臨著治療腦腫瘤化療藥物少、臨床缺乏有效化療方案的難題。為了突破困境,張俊平教授廣泛深入調研,借鑑體部腫瘤藥物治療進展,結合腦腫瘤病理生理特性,創新性地探索開展了十餘項研究者發起的臨床試驗,為播散復髮膠質母細胞瘤、兒童低級別膠質瘤、復發原發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非典型/惡性腦膜瘤、復發髓母細胞瘤等難治性腦瘤提供了有效方案。

她首創的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聯合替莫唑胺和依立替康治療研究,為難治性播散復髮膠質母細胞瘤提供了有效化療方案;對治療兒童視路膠質瘤CV化療方案的改良,使客觀反應率從50%提高到80%;最早開展靶向藥物阿帕替尼治療成人高級別膠質瘤的研究,研究成果在2018年美國神經腫瘤年會進行口頭報告;近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復發性原發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的研究再次被美國神經腫瘤年會錄用為口頭報告,將在2024年11月會議期間做報告。創新性研究不僅為腦瘤患者解決了有效化療方案匱乏的難題,而且為神經腫瘤治療貢獻了中國力量。

張俊平教授深知,一個人、一個團隊的力量是有限的,為了讓更多腦腫瘤患者獲益,張俊平主任還把不少精力投入到學術講課,身體力行,致力於推動腦腫瘤規範診療。

「當時,我剛組建神經腫瘤化療學科時,有很多神經外科醫生同仁認為化療對腦腫瘤沒有用,不接受化療。」張俊平教授笑言。她本身有一股執拗勁,為了讓醫生同行認識到化療的重要性,通過組織和參加學術會議,討論交流,以及總結化療臨床數據撰寫和發表學術論文,介紹腦腫瘤化療進展等,逐漸讓大家認識到化療是有用的。僅2019年,在國內18個城市,進行了46講。經過這麼多年持續呼籲和努力,現在大家普遍認識到化療的重要性,化療是腦腫瘤綜合治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除了學術推動,張俊平主任還開展卓有成效的患教講座,系統講解髓母細胞瘤、膠質瘤、生殖細胞腫瘤診療知識,通過科普助力腦腫瘤規範診療。

在北京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年會發言

作為北京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委會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她每年舉辦專題研討會,聚焦膠質瘤、髓母細胞瘤、生殖細胞腫瘤、兒童腦瘤、神經腫瘤病理新分類等,傳遞國際前沿動態,聚「診」凝「治」,提高青年醫生診療水平。還通過遠程網絡會診及線上學術會議,指導基層醫生診治神經腫瘤患者,把先進技術傳遞到基層,降低地區間診療技術水平的不均衡,進而幫助更多患者。

張俊平主任2022年榮獲「第八屆北京優秀醫師」

因在醫教研等方面的貢獻,張俊平教授曾獲得「2016年首都優秀青年醫生」稱號,於2022年榮獲「第八屆北京優秀醫師」。在建黨百年之際,被評選為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優秀共產黨員,作為代表發言。

同質化管理,讓優質醫療服務惠及更多患者

患者所望皆所向,醫者大愛無疆長。為了讓更多神經腫瘤患者不用來京,就可以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自2023年1月,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腫瘤化療科在河南三博腦科醫院開設了神經腫瘤化療病區。之所以選擇河南鄭州,是因為其十省通衢交通樞紐,化療病房的設立不僅方便了河南腦腫瘤患者,也惠及部分江蘇、湖北、陝西、山西等地患者就醫。

雖然神經腫瘤化療病區在河南三博腦科醫院才開設一年多,但已經有上千位患者體驗到優質醫療。近日,河南三博腦科醫院神經腫瘤化療科收到一封手寫的感謝信,這是一個72歲的復發性原發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患者,在外院輾轉接受多次化療,治療效果不佳,病情日益惡化,偏癱臥床,且合併肺部感染。患者家屬慕名找到了張俊平教授團隊,鄭州病房住院後,在醫護團隊精心治療和護理下,肺炎好轉並順利完成第一周期化療,患者精神狀態和症狀顯著改善,能夠重新邁出步伐,家屬激動不已,十分欣喜!

為了讓患者可以在河南也享受到與北京同樣的優質醫療,張俊平教授採取了一個科室、北京/鄭州兩地病房、同質化發展新模式。「北京和鄭州兩地化療病房是一個科室,一體化、一個團隊,都由我擔任主任。科室所有醫生北京鄭州辦理了多點執業,醫生輪換去鄭州工作,我是每2周周五在鄭州看門診和線下查房,其餘時間通過線上進行。」同質化管理的關鍵在於人員和管理制度。醫生的一體化保障了患者享受到的醫療技術和醫療品質的統一;醫院管理制度的支持是同質化得以實現的有力保障。

未來展望,多學科協同發展

化療作為神經腫瘤多學科綜合治療的組成部分,應與外科、放療、影像、病理、基礎研究等協作,共同推動神經腫瘤的進步,致力於神經腫瘤多學科協同發展是張俊平教授未來的努力方向。

「我目前擔任中國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委會青年委員會主任委員」,張俊平教授表示,無論是全國範圍內還是北京範圍內,這兩個學會都是以多學科專家為特色,依託學會開展學術活動和臨床研究,促進多學科協同發展。

小學科,也能大發展。二十年前,神經腫瘤化療是一個小眾、冷僻、少有人願意從事、難且複雜的領域,沒有太多現成經驗可以遵循,也沒有人知道能不能發展起來。張俊平教授憑著興趣做了,沿著正確的方向堅持做對的事情、有意義的事情,真正幫助到患者及其家庭,小學科也可以發展成強大的專業力量。(白宣嬌)

來源:光明網

(來源:財商資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極目新聞」客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採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012763e10a7264d9006630a7af2ee3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