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峨眉山賞秋指路丨藏在千年古寺里的極致浪漫!

2022-09-26   峨眉山景區

原標題:國慶峨眉山賞秋指路丨藏在千年古寺里的極致浪漫!

秋是一個獨特的集合體

一面有著夏的絢爛熱烈

一面有著冬的冷冽蕭瑟

溫熱中帶著幾分清冷

國慶黃金周即將到來

趁著秋意正濃

打卡萬年寺

遇見峨眉山最有禪意的秋天

白水秋風

Autumn

萬年寺的山景四季宜人

尤其是在秋天

每逢金秋

位於中山區的萬年古剎

正處在一年中的黃金季節

「白水」為萬年寺的代稱

方孝孺在《白水寺》中讚美道:

寺幽名白水,金碧絢中天

池面臨三四,峰頭對百千

在白水池畔四望,秋高氣爽

天空分外明凈,高遠,遼闊

秋風吹拂著峰巒

搖撼著叢林

發出聲聲呼嘯

留存在古寺的詩文楹聯碑刻

對萬年寺秋色格外有情

方孝孺有詩句

「林放到池月,風吹入戶雲」

當代遍能法師的聯語

「白水秋風皆妙諦,瓊樓玉宇不勝寒」

把萬年寺秋景視作玄妙的境界

低首俯看白水池中

澄清的池水映著白雲與青山

風平水靜時

池中有山,山中有雲,雲中有水

分不清那裡是水,哪裡是雲

夜宿萬年

Autumn

秋風潛入,毫無驚擾

萬年寺的夜,如同禪靜般靜謐

給人悠然、自在的感覺

如有幸夜遊一番

也是別樣體驗

一場秋雨剛剛退場

空氣中還夾雜著泥土浸潤的氣息

萬物歸於沉寂

燭火微微閃爍

這裡,是脫離喧囂都市的存在

在燈光營造的氛圍下

那些存在百年乃至千年的古建築

猶如穿越而來

仿佛將人帶回古時

夜深人靜的時候

坐在白水池的旁邊

聽彈琴蛙鼓瑟和鳴,向著遠方擴散

宛如在聆聽一曲動人的樂章

此刻,讓心安住,放空自我

給靈魂留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

釋放本我,與佛相應

用心聆聽佛語禪樂

萬年寺三寶

Autumn

萬年寺中藏有三件寶貝

歷來鮮有人知

這也給這座千年古寺

蒙上了一抹神秘的面紗

01

佛牙

長42.66厘米、重6.5公斤的「佛牙」,光潤如玉,於金黃色中透出紫色條紋。是明代嘉靖年間斯里蘭卡的僧人所俸。

據我國古脊椎動物學家揚鍾健教授鑑定,認為它是二十萬年前我國南方劍齒象的牙化石,只因是宋代僧人從佛國斯里蘭卡帶回來的,僧人故以「佛牙」的美稱,來表達他們崇佛的心理。

02

萬曆金印

金印長寬各13厘米,正中籌刻「普賢願王之寶」六字,上方刻楷體「大明萬曆」,左邊刻「御題磚殿」,右邊刻「敕賜峨山」。

明代穆宗朱載厚的孝定李皇后,年輕時久未生育,曾經派人到峨眉山白水普賢寺(今萬年寺),向普賢騎象銅像進香求嗣,許願若懷男嬰,定為菩薩穿金,重修廟宇。

不久,李皇后懷孕了,生下朱翊鈞,被立為太子。萬曆元年,朱翊鈞登基為神宗,尊號其母為「慈聖皇太后」。他們母子對普賢菩薩的感激之情異乎尋常,不時賞賜白水普賢寺。

明萬曆21年(公元1593年)時無窮禪師在萬年寺下方150米處創建了一座小巧的廟宇,名慈聖庵,專門用來存放慈聖太后和萬曆皇帝賜品的。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白水普賢寺罩護普賢銅像的木閣毀於大火。次年,慈聖太后賜金重修,僧人台泉仿印度熱那寺建無梁磚殿庇護銅像,於1601年7月竣工。

適逢慈聖太后60大壽,神宗親自題額「聖壽萬年寺」,從此該寺改名為萬年寺,同時還賜了這顆御印。因是帝王賞賜,雖為銅質僧人亦尊稱為金印。

03

貝葉經

貝葉經長50厘米,寬12.5厘米。以泥金書寫梵文《華嚴經》於黝黑色的貝多羅樹葉上,共246頁。

在造紙術未發明前,古印度僧人常用此樹葉漚水後晾乾書寫佛經。梵語稱這種樹葉為「貝多羅」,故稱貝葉經。大量貝葉經從印度和斯里蘭卡傳入我國和東南亞一帶,對佛教文化的傳播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古典詩詞對聯中,常常用「貝葉」代指佛教經書。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年),峨眉山無窮禪師、性寬禪師赴京師,請求皇室資助修建峨眉大佛寺。

慈聖太后欣然發帑金,並將印度僧人進貢的這冊貝葉經轉賜無窮禪師。峨眉大佛寺成於1605年,後毀,這部珍貴的貝葉經遂由萬年寺收藏。

古詩云:

三秋水凈,白雲輕飛

秋風號林,黃葉颭水

秋風乍起時

我在峨眉山等你

美麗而安全的峨眉山歡迎您!

說普通話,從我做起

-END-

編輯 /圓滾滾

圖片/金鷹、李振新、袁學方

推薦閱讀

圈粉100w+!最賣力的峨眉山,給你一年365天不重樣的精彩

佛光、雲瀑、日出,換個角度看峨眉山,更美!

網絡達人招募令!快來峨眉山尋找你的詩和遠方

「在看」的瘦十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