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秋天的味道
原創:英華時光
忽一場秋雨,天就涼了。
前幾日還是艷陽高照,短袖衣衫,
笑望著日子總是比歲月要慢,
怎一回頭,春、夏分外遙遠,
不覺間秋意已濃,蟬噤荷殘。
就像這個小長假一樣,
來之前,是怎樣盼望、計劃……
七天不長,但也不短,
好像可以做很多事情,
也可過得從容而悠閒。
可怎麼,嗖地一下便沒了呢?
我們能抓住的時間,
我們抓不住的,也是時間啊。
秋天的味道
時至寒露,正好秋收。農諺有:黃煙花生也該收,起捕成魚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來。這個時節,可不正是春華秋實,碩果纍纍的季節。秋天之色、之香在五彩斑斕之間,這斑斕有葉和花的色彩,又怎少得了果的豐潤與甘甜呢?
收秋,於很多年輕人來說,已是一個很陌生的詞彙,大家喜歡更多的是秋天的味道吧。易縣的秋天味道豐美,樹上的、地里的、水裡的……總有一種,讓你想起這片土地,想起自己的村莊。
07/10
周一 晴
孩子放學回家,放下書包,習慣性地將目光鎖定在茶几、餐桌上,與以往的糕點、水果不同的是,今天擺的是煮花生、蒸紅薯。很快,一塊紅薯便進了肚,花生殼兒也剝了一小堆。父親坐在兒子身邊,看著吃得正香的兒子,念叨著:「我也弄不慣了,只不過回老家收了一天的秋,乾的時候不顯,現在一歇下來還有點兒渾身疼。」「那就不種了唄」兒子眼睛不離電視,隨口答到。父親一怔,想著,那以後這地咋辦呢。想想自己像兒子這般大的時候,收秋時已能派上用場,掰棒子、捆玉米秸、裝圈兒,刨花生、摘花生……忙得丟丟轉。那時候,村裡的學校還會放大秋假,孩子跟大人上地收秋是司空見慣的事兒。那時候的自己不像現在的孩子,不愛學習,覺得學習累、上學苦,最喜歡的事兒就是上學、寫作業。為啥?其實就是覺得,上學讀書比起干農活兒來輕省多了,享福多了。孩子和自己不一樣,自己和上一輩不也不一樣了嘛。自打在城裡買了房,安了家,就想讓老人們享享輕福,勸他們把地租出去,或者種上樹,省得一年到頭惦記著了。可一說這,老人們就急。「種地那是本分!農民不種地還能幹啥,不讓我種可不行」。一年又一年,老人的背更駝了,可這地還一直種著,農忙的時候,只要得空兒,自己還要回老家幫忙。在地裡頭曬著、忙著、累著,鞋裡、衣服上裹進土,頭髮上粘上莊稼屑子,回到老屋裡,往大炕上把身子捋平,心裡突然有種說不出來的舒坦。想想,這人啊,就離不開腳下的土地,再是鋼筋水泥,燈紅酒綠,從山裡走出再遠,那根兒啊,不還在地里扎著呢嘛。這話,父親沒對兒子講,他知道講也講不明白。天高地闊的,眼見著兒子的個頭兒都要超過自個兒了,他更盼著兒子好好學習,飛得高一點兒,飛得遠一點兒。不過,他又一想,就是飛得再高、再遠,終還是有根線牽著呢。等又一個秋天到來,家鄉的花生、玉米、紅薯,還有那磨盤柿,都會讓他惦念,秋天的味道是家鄉的味道,家鄉的味道也才是秋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