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能揭開魯山段店窯千古之謎呢?

2019-12-02     豫記

魯山段店窯遺址位於魯山縣城以北10公里的梁窪鎮段店村,這裡北距寶豐縣清涼寺汝窯址約15公里,當地民謠有「清涼寺到段店,一天進萬貫」,已描述出昔時瓷業的繁榮景象。段店窯址位於大浪河畔,大浪河向東南匯入沙河,水上交通十分便利。段店村自古毗鄰宛洛古道,棲踞大浪河畔,地下有煤田,地表多礬土,制胎的原料、用水,燒瓷的燃料都能就地取材,在此設窯燒造瓷器,一應物料天成地就。

魯山「段店瓷窯遺址」碑

張玉昌丨文

豫西小山村寨牆粘滿瓷器碎片,咋回事?

在普通人心裡,段店是個陌生的稱呼,但在考古界,這兩個字在中國陶瓷史上舉足輕重。1949年以後,考古界從未停止對段店的調查與發掘。

1950年,陳萬里先生考察汝窯,實地調查了臨汝、寶豐、魯山三縣9處瓷窯址,其中就有魯山段店窯址。他在段店窯址採集的瓷片標本,主要有白釉、白釉劃花、白地黑花、黑釉和醬釉殘片等。

他在所書《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中記載:「就在散布碎片的面積看來,在當時是一個極大的燒瓷山場,而段店比之青龍寺(清涼寺)的範圍還要大。段店寨牆上,粘滿了各種碎片,就是房牆路面也都是的,可以想見當年燒瓷山場的繁盛。」(《陳萬里陶瓷考古文集》,紫禁城出版社,1997年。)

從右第二位向左依次為 著名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馮先銘先生、李輝柄先生

1977 年,故宮博物院李輝柄先生、李知宴先生等再次實地調查了魯山段店窯址,共採集有黑釉、鈞釉、青釉、白釉、醬釉瓷器和三彩釉陶等殘片,其中黑釉花斑殘片30 多件,器類為缸、罐、壺、瓶、拍鼓等,基本弄清了該窯生產的品種和特徵,解開了魯山拍鼓和「花瓷」之謎。

故宮博物著名陶瓷專家李輝炳先生

1977年、1984年和2005年,故宮博物院馮先銘先生、葉喆民先生、馮小琦女士等也先後多次到段店窯址調查,採集的產品標本主要有唐代花瓷,宋元白瓷、白釉綠彩、珍珠地劃花、白釉點彩、白地黑花、青釉印花、黑釉、鈞釉瓷器及三彩陶器等,認為「白釉複線劃花裝飾在其他瓷窯比較少見,三彩枕及浮雕蓮瓣紋爐都富有魯山窯特色」 。

故宮博物院著名陶瓷專家馮先銘先生

1987年葉喆民先生再次調查汝窯時,在魯山文化館所藏段店窯址所出殘器中,有一件粉青釉『裹底支燒』的槐式方斗杯殘片,用30倍放大鏡觀察其釉內氣泡同樣『寥若晨星』的典型汝窯特徵。

故宮博物院著名陶瓷專家葉喆民先生

1986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趙青雲先生等再赴魯山段店窯址調查,採集到許多基本完整或可以復原的器物,這次採集的遺物有花釉、黑釉、青釉、白釉、醬釉、鈞釉瓷器和三彩釉陶等,其中白釉瓷器器表裝飾豐富,有珍珠地劃花、剔刻花、紅綠彩和白地黑花等。少量印花青瓷與帶紫紅斑的鈞瓷,其燒造技術、釉色、印花技法和窯變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當為段店窯的高檔產品。

著名汝瓷專家趙青雲先生

1990年10-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孫新民先生領隊,郭木森先生、陳彥堂先生等參加,首次對魯山段店瓷窯址進行了科學的考古發掘,雖然發掘面積只有200平方米,但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收穫。

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著名陶瓷專家孫新民先生


段店土地下還藏著多少精彩絕倫的瓷器史?


段店窯址主要分布在沙河的支流大浪河的西岸台地上,段店村直接疊壓在窯址上。他們分別在段店村南、中、北部布方發掘,從出土遺物判斷:段店村委會以南區域為唐代堆積;村委會以北的村莊區域為宋金時期堆積;村莊以北主要為元代燒造區。

這次挖掘讓學界對該窯址的分布情況有了初步了解。

不但如此,從發掘結果還揭示了該窯址的文化堆積及燒造年代:窯址的文化堆積厚2米以上,大致可分為5-6 層,分屬於唐、宋、金、元四個時期。唐代是該窯址的創燒時期,主要有黑釉和花釉瓷。

宋金時期生產規模擴大,燒製品種豐富,主要產品有青釉、白釉、黑釉和三彩製品等。

青釉瓷發現有少量滿釉支燒的器物,釉呈純正的天青或青綠色,釉質瑩潤,造型規整,與汝窯瓷器的製作工藝相同。白釉瓷器器表裝飾繁多,有珍珠的劃花、紅綠彩和白地黑花等。

元代該窯址繼續燒造,但生產品種減少,多見鈞釉和白地黑花瓷,不少白釉碗內底部繪有草葉紋或墨書文字款。

這次發掘出土的花釉執壺、拍鼓(有大中小多種尺寸)、三足盤,天青釉洗、鈞釉凹足盤,白地黑花蓋碗和魚紋盆等器形,皆製作精緻,是該窯址有代表性的產品。

通過歷年來對於魯山段店窯址的調查與小面積發掘,他們有以下四點初步認識。

一是明晰了魯山段店窯的制瓷歷史和產品特徵。

二是確定了史料中唐代「魯山花瓷」拍鼓的產地。

三是發現了該窯址生產天青釉瓷器的有關線索。

四是對於段店窯產品銷售與流通區域有了一定的了解。

由這次小面積發掘證明,魯山段店窯燒制時間長,制瓷水平高,遺物豐富,品種齊全,其產品分別珍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館等地,在我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魯山段店窯遺珍》科學出版社,2017年)

客觀上講,此次只能算是一次試發掘。因段店窯址遺存多在村周圍及村內民居之下,所以發掘工作比較困難。

儘管此次發掘取得了很大收穫,但因發掘面積過小,根本無法發現更多物證,也許失去了一次揭開段店窯歷史真相的時機,難免令人遺憾。

為此,趙青雲先生曾言:「段店窯燒造瓷器品種極為豐富,北方窯口的品種在此皆有體現。」「有鮮明的個性特徵,且產量較大。儘管經過1986年和1990年兩次考古發掘,但對於這個龐大的窯址而言,不過是管中窺豹。」(趙青雲著《汝窯新論》,嶺南美術出版社,2018年)


十幾年來,魯山段店村民在挖紅薯窖、蓋新房、修路等活動中,發現了許多古瓷器、瓷片、瓷板等,而流入民間,被民間人士收藏保護。不但瓷類多樣,級別很高,而且還有很多帶文字、數字銘文的,內容十分豐富,充分說明該窯級別很高,絕非普通民窯,很有可能就是傳說中的「北宋官窯」遺址。為此,筆者曾專門著文論述,於今年6月4日在「豫記」發表《中國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謎,「北宋官窯」到底在哪兒?很可能在河南魯山段店 | 豫記》


希望相關部門能儘早進行再次發掘,以揭開中國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謎!


作者簡介

張玉昌,資深藝術品投資人,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深圳文交所藝術顧問,現任豫記文化藝術院(籌)院長。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涉足收藏,親歷了中國收藏界和藝術品市場興起發展的整個過程。在對高古陶瓷、古代石雕、翡翠玉石、名家字畫、崖柏等收藏實戰中,感悟至深。


豫記·甄選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地風物。

(添加時請備註「豫記好物」)

THE END

歡 迎 投 稿

郵箱 [email protected]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j5ry24BMH2_cNUg4QB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