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歐美50年幼兒園實驗,終於明白為什麼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學習更可怕!

2021-03-20   CC爸媽

原標題:看完歐美50年幼兒園實驗,終於明白為什麼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學習更可怕!

昨天提了兩句教育的改革,有媽媽留言:每一天都在焦慮與糾結中度過。

怕孩子沒有快樂的童年,總內疚的感覺孩子玩的太少;

但轉眼看其他孩子的狀態,又雞血的感覺孩子學的還不夠多。

我們為什麼如此糾結?因為 既不想讓孩子成為功課的奴隸,又見不得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下意識認為玩沒那麼重要,少玩一會兒怎麼了?學東西自然比玩更重要些。

CC3-6歲這個階段,我不止一次分析過「玩和學」的關係。

因為我也是無比糾結的老母親中的一員。

但查閱了國內外無數研究資料後,我才得已明朗。

原來現如今歐美看似傻玩的養育風格,不是因為佛,而是因為他們已經走過了幼兒教育的誤區。

1

學齡前過於忙碌的「學習學術知識」的危害早已被證實。

上世紀70年代,德國專門對50所「遊戲型」幼兒園與50所「學術型」幼兒園進行了跟蹤調查,看看到底哪種模式下的孩子,未來會更好。

結果發現,學術型雖然因為提前接觸了各種知識,在學習上碾壓了同齡人,但是三年級過後,到了4年級,所有17項指標表現都被「遊戲型」幼兒園孩子趕超了。

兩者在學業上的差別幾乎看不出來,搶跑的紅利幾乎消失,但是在社交和情感方面,「學術型」幼兒園的孩子明顯偏弱。

這項研究,直接改變了德國幼兒的教育政策。

無獨有偶,在美國也有一項類似研究。

研究對象是非洲裔家庭的343個孩子。

學術性的孩子也是通過早期的學習優勢,先在學業上全面領先。

但一過3年級,提前學的優勢不再明顯,學業表現幾乎無差異。

6年級之後,反倒是學術性的成績更低,而且人格與情商方面的劣勢,格外突出。

這便是歐美幼兒教育的轉型之路,也是咱們教育部這兩年,一直嘗試倡導的事。

不過,鑒於咱們國家目前 只有轉型的心,還沒轉型的命。

C媽個人覺得,為了不讓孩子上小學後「 過於」受挫,可以提前教一些最基礎的幼小銜接內容(以體驗式玩中學的方式而非填鴨)。

但不能忘記初衷—— 培養學習習慣,學習樂趣,而不是眼前具體的知識和技能。

這就是另一個話題了。

說回來——

為什麼貪玩很重要?它又是如何讓學習受益的呢?

2

其實,「貪玩」也是一種能力,它背後蘊藏的, 是孩子探索的興趣。

之前,北京大學著名教授鄭也夫專門做過一期關於「貪玩」的演講。

他認為, 一個孩子不貪玩兒,比不愛讀書更可怕。

「貪玩」,其實就是對某些事物感興趣的一種表現。

而只有在由孩子主導的、積極的玩耍中,孩子才最能發現自己的興趣點所在,在興趣驅使下,孩子才會願意探索、願意嘗試、願意為之付出努力解決問題。

被學習占滿的童年,孩子失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被剝奪了自發的尋找興趣點的機會!

這裡的興趣不是指我們常說的「興趣特長」,也不是指某一個點,而是指一種能力、一種狀態。

就拿小孩子來說,同樣是在家待著,可能有的孩子就一直要人陪,無法獨處,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

而有的孩子則總能發現他認為有趣的事,並且樂此不疲的沉浸其中

只有在漫無目的自由玩耍中,才能激發孩子「發現興趣點」的能力。

就拿大人們看起來又費時間又沒用的過家家舉例。

那日,姐弟倆玩著玩著,CC突發奇想,想用扭扭棒做一套哪吒的武器。

「風火輪」如何選擇不同長度的扭扭棒?「混天綾」纏繞在胳膊上如何足夠飄逸還不斷?「火尖槍」總是站不住怎麼辦?

為了達到心中預期,她大約耗了整整一個小時,才弄好一套滿意的哪吒裝備。

要從「可以量化的知識概念」角度衡量,這一個小時瞎玩學個了啥?遠不如學20個漢字、背20個單詞有「效果」。

但,童年遊戲中這種探索事物、解決問題的經歷,是一種印在骨子裡的底層能力。

小時候願意研究怎麼玩好的人,上學會某一天、忽然明白了學習的意義之後,便開始對知識充滿好奇心,產生「興趣」。

一年級後,我最欣慰的就是,許多難點,CC從不會畏難,而是越戰越勇。

新學期第一課,老師說補磚題是重點。

CC卻沉迷其中,讓我到處給她找相關題型補磚玩兒。

在玩中願意把哪吒裝備 鑽研好的孩子,在學習中遇到難題,會更願意 主動沉下心把它搞出答案,而非單純的已完成作業為目標。

因為「喜歡玩」而獲得的能力,最終會因為「需要學」派上用場!

這種底層能力,保護好了一輩子都受益。

如果兒童時期被剝奪了發展這種能力的機會,將是最大的遺憾。

所以鄭也夫才認為:

如果一個孩子對任何一項玩耍都沒有太大的興趣,讓幹什麼幹什麼,一點不貪玩兒,其實這真的是一個麻煩——

因為日後一個人的發展是要靠人的興趣來指引的,完全不貪玩兒的人,久了以後就沒有興趣。

3

那麼「貪玩」的能力如何培養呢?興趣點又如何找到呢?

鄭也夫教授在演講中也給出了答案,三個字: 自生長。

並提出了自生長所需要的三個前提:有空、自主、豐富。

01

有空——少安排

這一屆媽媽們的狀態:不是在雞娃,就是在雞娃的路上!

唯恐浪費時間,所以恨不得孩子每一分鐘都用在「刀刃」上,恨不得每一分鐘都給娃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根本沒有時間思考和探索。

他連自己該學的都還沒整明白,哪還有時間想其他的?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亞當·菲利普斯 (Adam Phillips)說過:

「無聊是一個可以讓孩子思索生活的機會,孩子不應當活在急促百忙中;無聊是無處不在的發展興趣的過程,無聊中,小孩子才能自然培養自己的興趣,而不是花時間去找尋。」

所以, 一定要讓孩子有空「無聊」。

在我們給孩子的眾多規劃、嚴謹執行之中,千萬不要忘了給孩子安排留白的時間。

實在不行,就把玩作為孩子計劃表中的一項去上牆,把「貪玩」作為一項任務交給孩子去做,就不會忘了。

02

自主——少干預

雖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對孩子完全「大撒把」,但要儘量少干預,讓他們有自主決定和說了算的機會,尤其是在屬於他自己的時間裡。

不要一會兒說:「你自己玩吧,想玩什麼玩什麼」;一會兒又說:「你就不能玩點有用的麼,玩的這個有什麼意思/你這麼玩不對,應該這樣……」。

不要隨意中斷和否定孩子做那些「沒意義」的事,也不要拉他去玩某些你覺得「有意義」的遊戲。

教育家蒙台梭利說: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不去打擾,他們可以最大限度地自由探索,而不是在大人的幫助和指導下玩耍,孩子通過內驅力、興趣而產生的獨立玩耍能力是最珍貴的。

對於低齡的孩子可以 「隱形參與」在場,不打擾,當他有需求時,抬頭四下觀望,你能第一時間滿足他。

03

豐富——多提供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道理大家都懂。

在我們的能力範圍之內,可以儘量多的為孩子提供廣泛接觸的機會。

比如多種學科、多類遊戲、多個場地等等,進而讓孩子從中尋找和發展自己的興趣點。

有過一個興趣點,再有第二、第三、第四個就很容易,如果到了18歲還沒有,再找第一個就比較難了。

另外,需要提醒的一點, 孩子在自由時間裡探索什麼,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父母的。

在這一點上,父母是可以影響到孩子的。

如果家庭環境營造的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氛圍、提供各種體驗式學習的機會,那麼孩子也會情不自禁的追隨你,不管怎麼自由探索都不會差。

但如果你跟隊友都看手機,那……

C媽說:

自打明白了這個道理,即便是進入課業量明顯加大的小學階段,CC的每日安排中,也有2個小時的自由支配時間。

可以選擇室外活動,也可以選擇室內遊戲,完全由她自己自由選擇,而且沒有任何附加條件,比如必須寫完作業,或者必須彈完琴。

這麼做的另外一個福利就是, 正是因為給到了自由,她做事的效率極高,從不磨洋工。

大部分時間都能實現學得好玩得爽。

(偶爾情緒不好也會掉鏈子。話不能說太滿,畢竟我們才一年級,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哈哈哈……)

反過來,如果把孩子安排的太滿,他永遠有做不完的任務,很努力也沒有自己的時間決定去探索什麼,那麼,磨洋工是必然的。

無論如何,多給孩子們一些「貪玩」的機會吧,尤其是學齡前,並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