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孩子教育效果不佳?學會這3步,將「因材施教」融入家庭教育

2020-08-12     育兒小娜

原標題:自家孩子教育效果不佳?學會這3步,將「因材施教」融入家庭教育

教育問題一直是父母比較頭疼的問題,父母總是會擔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適,會不會對孩子造成不利影響。還有就是對學校教育的不信任,會抱怨學校的教育方式使得原來獨特的孩子變得沒有個性,不懂的因材施教,那麼對於家長而言,這個概念是真的理解嗎?

出國留學是孩子接受教育的一種形式,在西方獨立自由思想的影響下,很多父母也是認同國外的教育的,也會考慮把孩子送到西方接受西方教育。但是,最近幾年裡,國外高校招收的中國學生在減少,理由不是學生不夠優秀,只是國內學生的簡歷

「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

。雖然「因材施教」在學校與家庭中的呼聲一直是很高,但是真正懂得這個含義的教育者與父母卻不多。

「因材施教」這個成語出自於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孔子的典籍中。

《論語·雍也》中就有這樣的解讀:「聖人之道,粗精雖無二致,但其施教,則必因其材而篤焉。」

孔子是春秋時期的大儒,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身邊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個弟子,每個弟子都是獨特的,擅長的領域也是不同的,他們在各國遊歷,出仕。其中,顏回謙虛好學,閔子孝順賢能,冉耕為人正派,德行兼備,冉雍寬宏大度,宰予能言善辯,冉求擅長理財等等。孔子的弟子為時代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為後世留下了巨大的財富,這都是得益於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現代,這樣的教育理念也是沒有過時,對於不同的孩子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現在的教育者與家長也是希望孩子在這種教育理念之下學習。但是,仔細的分析這個理念與當下的社會,會發現這樣的教育理念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

一.「因材施教」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1. 對症下藥:保證方向的正確性

《三國志·魏志·華陀傳》:「府吏倪尋、李延共止,俱頭痛身熱,所苦正同。佗曰:『尋當下之,延當發汗。』或難其異,佗曰:『尋外實,延內實,故治之宜殊。』即各與藥,明旦並起。」

有一天,州官倪尋和李延的症狀相同,都是頭疼,身體發熱。可是華佗診斷之後給他們開了不同的藥。一開始倪尋和李延還感到奇怪:「明明病情一樣,吃的藥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區別?是不是華佗徒有虛名?」

華佗看出了他們的疑問,告訴他們:「倪尋是因為昨天飲食不對,內部傷食引起的頭疼身熱,應該通腸胃;而李延是因為外感風寒受涼引起的感冒發燒,應該發汗。病情看上去差不多,但倪尋只要吃一點藥物就會好,李延卻需要借用藥物調動自身的機能才能痊癒。治療的辦法理應不一樣才對啊!」

倪李二人覺得華佗說的非常有道理,回去吃下不同的藥,兩人的病第二天就好了。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一樣,我們得先確定自己有在

對症下藥

,而不是

病急亂投醫

比如孩子在平時學習中的基礎很薄弱,而家長如果在平日沒有溝通了解到,那麼在臨近考試時開始讓孩子放鬆心態,與孩子研究考試技巧等行為都會變的毫無意義,

因為病因不在「考試」,而是在「基礎」

。父母得針對基礎知識,才能從根源上解決這個問題。

因為

方向錯了之後,學習就已經出錯了

,如果不及時改變方向的話,光是改變方法是沒有用處的。

2. 父母要反思對孩子是否有足夠的養育

在這個教育理念之中,關鍵到底是給孩子

灌輸知識,還是要滿足孩子的心靈

,這是需要父母考慮的,要達到這兩者的平衡是需要。既要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就是要讓孩子覺得學習好玩,也要讓孩子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3. 不要隨意評價孩子的未來

對於父母而言,在教育上往往會出現

沒有耐心

的時候,因此就會隨意的評價孩子,大多數是會使孩子感到泄氣的評價。這些語言會使得孩子的心裡出現很大的波動,會使得孩子逐漸產生負面的心理暗示,最後就會影響到他的人生。

二.應該怎麼看待目前「因材施教」的得與失?

正確的教育目的與方向

在教育的時候,目的與方向是最重要的,雖然不會對教育方式產生很大很及時的影響,但是卻是能夠避免原則性的錯誤,一旦出現原則性的錯誤,就很難改正,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正確的教育目的與方向,會把孩子拉回正軌。

當前的「因材施教」有得有失

之所以現在的「因材施教」會沒有預期的效果,其實是學校對孩子進行分類歸納,區分類型,實施不同的教育模式,已經基本達成「因材施教」的目的。但是,在實施教育過程中,雖然分類學及其教育方法等心理學知識,極有可能是清晰的,但卻不一定是正確的知識。在分類的時候就

沒有注意到國內教育的複雜性

只是隨意,大概的分類

,給施教增加了很大的難度,也就不會有預期的效果。

三.在「因材施教」中,「技巧」更重要?還是「原則」更重要?

1. 「因材」是原則

因材施教是原則還是技巧,「材」是原因,「教」是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材」是不同的,「教」的結果也是不同的,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原則問題。

現在的教育方式,過多的重視施教,重心很少放在「因才」上,也就是很少注意對孩子的分類。其實幾乎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是教育者本身在接受這種理念上出現問題,沒有搞清重心。

2. 父母與孩子達成「共情」,對家庭教育有著重要意義

現在的教育中不缺溝通的技巧,而是缺少溝通的真心,作為父母,有沒有真心的與孩子溝通,還是只想解決當前的問題,才與孩子溝通的。父母過多的重視溝通的方式的話,會減少「共情」的效果。最後,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溝通,會使得父母與孩子在心裡上越來越遠。

3. 「因材施教」不能速成,需要時間以及父母的耐心

由於現在的社會節奏比較快,父母在教育上也是更加重視短期見效,也就是希望孩子的教育能速成。但是,教育不是能夠速成的,即使孩子完成學業,也不能說他受教育的時間結束了。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需要時間的,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

學會這三步,將「因材施教」融入家庭教育中

第一步:了解孩子的特點

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在成長上是存在差異的,

因此,在受教育時也是需要區別對待的,不要用其他家長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對別人孩子管用的方式並不一定對自己孩子管用。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時候,要注意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與缺陷不足。父母要引導孩子的興趣與愛好,尊重孩子的想法。對於自控能力差的孩子,要

獎懲兼顧

的方式來教育。對於自控能力強的孩子,可以給他權利,讓孩子自主選擇。

第二步:傳授知識要循序漸進,重視能力的培養

知識包含的不只是它表面體現的那樣,孩子學習的知識都是有邏輯順序與連貫性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讓孩子學會預習與鞏固,這樣就能夠啟發孩子學習新知識,有能夠讓孩子鞏固已經學會的知識。對於孩子沒有掌握的知識,不要著急,多給孩子一點時間,不要著急教孩子其他的新知識,要根據孩子學習情況來制定孩子的學習計劃。

第三步:家庭成員的教育思想要統一

在家庭中教育中,主體就是父母兩個人了,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庭,因為父母教育理念的不合而經常鬧矛盾。其實,這樣對於孩子成長是不利的,孩子會因為不知道聽誰的話,而陷入混亂,就會使得對孩子的教育出現混亂。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一定要保持一致,如果有分歧,要注意不要呈現在孩子面前。

古代的優秀教育理念對於現代有很大的借鑑意義的,但是不是照搬硬套的使用,畢竟由於時代的原因,會有諸多的限制,需要教育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孩子的個性,給孩子提供合適的教育方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O0M5HMBeElxlkkaih0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