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第一山——北嶽恆山

2019-09-01     風的旅者

北嶽恆山,亦名太恆、元岳、柴岳,漢代曾稱常山,座落在山西省渾源縣境內,海拔2017米,高度僅次於華山,有「塞北第一山」之譽。據記載,四千多年前,舜巡狩四方,北至恆山,見奇峰聳立,山勢巍峨,逐封其為萬山之宗主,稱北嶽。

恆山東北至西南走向,為桑千河與薄沱河之分水嶺。它西控雁門關,東跨冀北乎原,南接五台山,北臨大同盆地,綿亘一百五十公里。其主峰分東西兩側峰,東為天峰嶺,西為翠屏山,雙峰對峙,遠望如兩扇倚天巨門,中間的門道便是遊覽恆山的必經之處金龍口。

金龍口為出入恆山的大門,兩旁奇峰插天,犬牙相錯,兩崖對峙最窄處不足三丈,抬頭僅見一線天光。谷有小溪,溪中流水似一條奔騰金龍,縱穿關隘,一瀉而出,形成了勝似龍門,雄比劍閣的絕塞天險。徐霞客當年遊歷至此,驚嘆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但不足以擬之。」。如此險要的雄關險隘,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代名將楊業父子,曾在峽谷兩側修箭樓炮台,抵禦遼國人侵。在峽谷最窄處,還修過一座連接東西兩峰的高空飛橋稱之閣虹橋。石壁上至今還留有當年修棧道時鑿的行行方窟和「雲閣」兩個大字

峽谷中溪水,古稱恆水,當地人稱唐峪河。每逢雨季山大溝小峪之水沿金龍一瀉而下,洪峰排空,狂濤怒吼,濁浪拍崖,從龍口瀉出,吞淹村舍,漫盡良田。現在,在峪谷的半崖峭壁上,有一座巧奪天工的寺剎,這就是著名的懸空寺

懸空寺確有險巧、奇三大特點。懸空寺是掛在翠屏山的絕壁上,它上負危岩,下臨深谷,傍崖而棲,凌空欲飛,遠堃如一座玲瓏剔透的雖刻,鍍嵌在萬切峭壁之間。寺為純木結構,共有大小殿閣四十處。以半插飛梁為壟,借岩石暗托,立柱艾撐,殿屋全懸在空中,大有凌空欲飛之勢。徐霞客稱它為「天下巨觀」。這乃是懸空寺的「險」。

據《恆山志》載,懸空寺始建於北魏後期,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當年建造,頗費匠心。據說一位姓張的工匠,率眾先在山下加工好材料,然後繞幾十里運到山上,並以大繩結圈,-圈束腰間圈蹬足下,再用繩素將人吊下懸崖,懸空作業,一錘一斧,凌空施工。寺的建造也極符合力學原理,殿樓的分布,在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出奇,虛實相應。其中有銅鑄、鐵鑄、泥塑、石雕佛像共八十餘尊。石窟上方鐫劉著「公輸天巧」四字。這便是懸空寺的「巧」。

登懸空寺,順石徑如登天梯一股。入寺院,只見南北兩蠟各有一方形耳閣,相互對稱,內置懸梯,上下相通。懸崖絕蔻上,懸掛著兩座宏偉約三層九脊飛樓。樓體大部懸空,兩樓之間隔一條數丈長的斷崖,崖飛架棧道,人踏其上,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驚心駭目。飛樓三面環廊,層層可登,內有釋迦殿,三官殿、觀音殿、三教殿。登臨其寺,鑽天窗、穿石窟、步長廓、跨長棧,於抉岩石,忽上忽下,如人迷宮。

神仙世界是不存在的,但人為地創造出這樣的懸空靈境,卻也使游入如入神宮仙闕,產生超凡人聖之感,這就是懸塵寺的「奇」

離懸空寺,穿恆山隧潤,沿十里步雲路而進,便是大字嶺。嶺為一刀斧劈般的懸崖,崖面上刻「恆宗」二字,兩字總體高達十三米,故稱該峰為「大字嶺」。字為明代成化間的遺蹟,峭壁直立;字跡遒勁,為恆山歷代石刻之冠。

沿石級雲徑北土,便是虎風口。虎風口是通向山頂的盤山曲徑的起點,右有指天石壁,左有萬丈峽谷,俯首下視,令人目眩。這裡還有密集的參天大松,其中最奇者為懸根松。它生長在山岔風口上,根基盤露,緊抱石岩,虯枝迸發。每當大風來臨,松濤陣陣,其聲若龍吼虎嘯,故名。

登其上還可看到大字嶺約四株唐松,人稱「四大夫松」。這裡何以有如此多的松樹,有傳說故事說:很古之時,恆山道人有一聚寶盆。一次道人去雲遊四海,將盆埋在山頂一株大松樹下,待道人回來,只見滿山長滿松林,盆卻不知去向。這個故事表現了人們對恆山松的珍視。

果老嶺位於懸根松北的登山路上,是上下恆岳的必經之道。嶺上石板為徑,岩層平展。石徑上有行行小圓石坑,淺的一、二寸,深的達三、四寸,看去頗像畜蹄踏下的蹄印。

據說八仙之一張果老,曾騎上毛驢由恆山登天,途中經過這裡,由於路陡坡滑,就翻身下驢,牽韁翻過嶺,於是就留下這些腳印,果老嶺一名便因此而來。古人有「四石相傳張老過,改留遺蹟使人摩」之句。張果老在恆山遺蹟還有恆山峰西側崖下的通元谷,谷名因果老道號通元先生而來,據說這兒是他煉丹修仙之處。

果老嶺東側,是一段聳人云天的萬仞絕壁,它危岩欲傾,古松摩雲,人們稱之為「合身岩」,又稱「夕陽崖」。

每當夕陽西下,「餘暉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人畫中。」如逢煙嵐細雨,更是「虛堂春霧霏霏讀,石洞流雲裊裊垂。」崖有烈女廟。傳說很久以前,此地有一少女,美麗異常。

一日,女與嫂去山中採藥,見一惡狼,狼欲食女,虧一年輕小畫匠相助,才死裡逃生。少女遂與畫匠相愛。可是,當地知府之子早有覬覦少女之心,女母貪圖錢財,嫌貧愛富,許女於知府公子,少女執意不從。婚期將近,少女與嫂上山尋找畫匠,久尋不見,嫂姑二人跳崖身亡。後人便建廟以紀念少女對愛情的忠貞和嫂子的善良。此外,還有得一庵,閻道祠和紫霞洞等古蹟。

過捨身崖,沿林蔭曲徑向南,便是飛石窟。石窟幽洞半開,松柏掩映,外若門室,內如方院。明人喬竽描繪道:「丹梯萬丈瞰岩幽,石棧勾連最上頭。可是神剜更鬼鑿,已應天巧代人謀。」關於石窟,有一「靈石東飛」的故事。據說四千年前,舜帝北巡,至恆山腳下,忽見一巨石從這裡破崖飛起,墜於帝前,遂名「安王石」。窟內平台約200多平米,東岩龕下是北嶽寢宮和后土夫人廟,南岩龕建有梳妝樓,寢官原為北嶽飛殿。窟壁布滿「洞門春曉」、「雲中勝跡」,「路接天衢」等題刻。

玄武井在恆山半山腰,井兩口,南北並列,相距三尺。北井水甘甜如泉露,南井水苦澀難飲,故又稱甜苦井。

據說,恆山下有深海,海內有一龍一蟒,甜苦井水是從龍蟒口出吐出來的,所以又有潛龍泉之稱。苦井被填,僅留甜井。站在井台俯視,只見清泉流動,如珠如磯。每年四月初八廟會,山上遊人成千上萬,可水湖取之不盡。明人有詩曰:「山腰雙涌碧瑤泉,甘苫平分別有天。聞說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不知年。」

從玄武井向西北走,過白虛觀,馬神殿,便是九天官。

九天宮又名碧霞宮,它北倚凌雲閣,接山神廟,東有純陽宮,形成了一組以九天宮為中心的祠廟建築群。九天宮宮院呈正方形,大殿內塑有九天玄女聖母像。殿兩旁有耳殿,東西閃廂有配殿和鐘鼓樓。九天官建築年代已不可考,清代乾隆年間,陝西綏德一叫劉一雲的道人人恆山隱居,見官宇破圮,便奔走募緣得干金,重修了九夭宮。官西有翠雪亭遺址,為歷代名人留戀之處,有一詩詠岀:「恆山仙子結茅雪瑩蒼松翠作屏,採得松花釀青酒,消風明月醉還醒。」宮院內西北角的下有一石洞,名玉皇洞。洞分內外兩窟,外邊為道人棲居之所,內洞塑玉皇神像種懸樹飛天等泥塑。

北嶽主廟朝殿,亦名恆宗殿,貞元殿、元炅官,建在恆山主峰半山腰的峭壁下。朝殿建於明弘治十四年,是都御史劉宇奉孝宗之命而建的。殿的大門名崇靈門,門內東西兩廂是青龍、白虎二殿,正中築103級石階,極其陡險,古人有「陡立若天梯,登如沿壁行」的詩句。

沿石階而上,過南天門牌樓,便達朝殿,殿正中檻額上懸有風宇形區,上書「貞元之殿」,殿兩側配有耳殿、鐘鼓樓,殿內有「北嶽恆山之神」全身塑像,高一丈余。殿內碑石林立,牌匾滿目,前楹柱與門口,懸對聯四副,其中一副對聯寫道:「蘊昂畢之精,霞蔚之蒸,光芒萬丈連北極y作華夷之限,龍盤虎踞,千秋保障鎮邊陲。」另一聯寫道:「天際月輪高,訪古人勝事遺蹟蹤,最難急,果老通元,謫仙載酒,眼前雲路邁,願多士舒文廣國,莫辜負,杏花春雨,柱子秋風。」這些都洋溢著作者對恆山的讚美與留戀之情。

走出朝殿,在西鼓樓外,便是恆山勝景之一「金雞報驍」。這是小路旁的一塊狀如古磬的青石,上布石擊痕跡。

拿一塊石頭輕敲青石几下,便會發出很響的聲音,似雄雞啼鳴。在東峰峭崖頂上,白石累累,散布有致,在雲霧拂動下,似有動感,象正在吃草的羊只,這又是恆山勝景之「玉羊游雲」。朝殿前有一石碑,其上題詞日「東岱大夫之松,西華仙人之掌,南衡龍書蛇籙,北恆金雞玉羊。」把這兩景與其他幾岳名景相提並論。

從朝殿出發,沿羊腸小道,左回右旋,便達恆山頂峰——天峰嶺。置身於天峰嶺上,「登髙北觀天地間」,腳下諸鋒起伏,蒼山如海,遠望古長城依稀可見,桑於河飄細若帶。俯視渾源川萬畝田園蔥蘢如繡,百里嶽麓花果滿墟,塞上風光,盡收服底。

恆山,是我國北方的又一名山,也是我國古代藝術的寶庫。站在山頂,回顧恆山的歷史,眺望景色如畫的萬里河山,會更激起你對祖國河山的無限熱愛。「靈山瞻禮罷,蛩覽意無窮」,確實如此欲游恆山,可乘火車走同蒲、京原鐵路,轉乘汽車到渾源,然後從縣城開始登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JCSEW0BJleJMoPMTnm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