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請來白岩松,告訴我們學習最怕你說「學這個沒用」

2019-08-17   迪迪乾貨

01.從時評人搖身變成樂評人

這個夏天最火的綜藝節目當屬《樂隊的夏天》,在第11期,我驚喜發現馬東請來了白岩松。

白岩松一上場,就按照人物特點做了評價。

吳青峰是「小清新的民謠」;

張亞東是「深情的情歌」;

歐陽娜娜是「與搖滾沒什麼關係的後搖」;

馬東是「說下一個樂隊唱什麼」的「說唱」。

短短几句話,體現了專業主持人的能力,但更讓人驚艷的是他對每個樂隊的點評,評價九連真人,說

「他們是最有勁的樂隊,刀刀在肉,有的樂隊像故事片;有的像言情片,而九連真人是紀錄片。」

「Ricky說,希望用音樂養活自己吃飯,我覺得只要中國人還在跳舞,他將來就可以吃的很飽。」

「盤尼西林什麼都可以玩,特別有國際范,國際上樂隊特點是『混搭』,他們就要舒服的玩,那就是盤尼西林。」

無論是彈幕上,還是現場的樂隊,都對白岩松讚不絕口,我看到有一個彈幕寫:我還是第一次知道白岩松喜歡搖滾。

是啊,在我們眼裡白岩松是一本正經的主持人,主持《東方時空》這樣嚴肅的新聞節目,跟音樂不搭,可誰能想到他是樂評人。馬東稱他為「時事節目耽誤的專業樂評人」。

他在台上風趣幽默的點評,不是抱佛腳說出來,而是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

白岩松在家裡收藏搖滾和各類唱片數千張,除了像崔健這樣的沒有集齊,他一年聽200多張搖滾唱片;

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閉幕式,他介紹披頭士、Pink Floyd等一堆明星或樂隊如數家珍;

他大學剛畢業,進入文娛版業,還曾統籌策劃創辦雜誌《流行音樂世界》。

……

這些積累,才有了台上的金句連連。

現在,我們說白岩松真專業,但在此之前如果聽他講搖滾,也許內心會想:「懂這些有什麼用」一個時事評論者,就要好好做主持人,懂搖滾對工作沒用。

但白岩松不這麼認為,他做了很多看似無用的事情。白岩松他每周必須跑五天步,非常無用的事,但跑的過程慢慢變成享受,自己跟自己對話,把自己放空。累得一塌糊塗的時候首先就會想到跑步,跑完以後,累的是腿和腳,但心和腦子緩過來,跑步讓他在這個年齡段,還保持充足的體力。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看到別人學游泳、學寫文章、學古詩詞、學配音、學化妝,總有人會嫌棄地說一句:「你都這麼大人了,學這些有什麼用。」

真的沒用嗎?

顯然不是,你學的東西可能現在用不上,不代表永遠都用不上。

只是站在現在的視角判斷這個技能有沒有用,是不對的。

學習化妝覺得沒有用,可現在白手起家的美妝博主很多;學古詩詞覺得沒有用,可你看見夕陽餘暉的時候,你可以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只會說:臥槽,這夕陽!臥槽,還有鳥!臥槽,真好看!

有沒有用,不能站在現在視角看,而是要站在更宏大的視角去看待。

02.選擇短跑還是長跑?

熱播電視劇《小歡喜》陶虹飾演的宋倩,對女兒英子的要求是成績第一位,宋倩提議看《碟中諜6》,儘管英子看過了,但媽媽喜歡男主角阿湯哥,想陪媽媽再看一次,讓她高興。

但在觀影過程中,英子多次向宋倩劇透,暴露了英子早已看過電影的事實。

宋倩就很生氣,指責英子說:「你已經看過一遍,何必跑這兒來浪費時間,這有意義嗎?」

英子立刻回應:「這怎麼沒意義了,讓你高興不是意義嗎?」

宋倩怒吼道:「我不用!」說完便氣沖沖地離開了。

我看這個片段的感覺就是,在中國,我們判斷一件事情是否有意義的標準在於:有用。

英子看一遍電影,有意義,可以放鬆心情,但陪媽媽再看一遍電影,這事情就沒有用。在往下延伸一點,我們學技能也是從有用的角度來分析,學習某個樂器高考可以加分,就逼著孩子拚命學;但如果孩子想學燒菜,父母就嫌棄,說:「菜燒的再好有什麼用,高考又不能加分。」

說白了就是功利主義,在這種思想下,我們長大工作,也是從功利主義來判斷,學一個技能能夠立馬升職加薪,那就去學,在公眾號剛剛興起的時候,看到有些人打著月收入10萬的旗號,心生羨慕,立馬學寫作,目的就是也想月收入10萬。

但真正有所成就的人,他們都是長期主義,可能剛開始做的時候只是出於興趣、好奇,然後堅持下來,碰巧遇到好的風口,借著這個風口,結出勝利的果實。

越是從功利角度看待學習,越得不到好的結果,反而是長期主義者,他們會有回報。

因為上帝垂憐長跑者。

現在不是一個短跑時代,而是一個長跑時代。

選擇短跑還是長跑,這是個問題,長跑可能要寂寞,要堅守,不能立馬獲得好的結果;而短跑可以在局部的時間裡,獲得成功,但很短暫。

任何一個人,不管你的力量強弱,起點有多低,放眼於足夠長的時間,用長跑者心態對待每一件事情,時間會給你回報。

03.我們每個人都是多重潛力者

五六歲的時候,長輩問我們:「長大之後,你想要做什麼。」答案五花八門,有當警察,當醫生,當太空人……甚至每天變一個職業。

但現在你在問自己這個問題,你已經沒有答案了,只想安安靜靜躺屍,對什麼東西都不感興趣,不想學,嘴邊總是說:「學了有什麼用,我不感興趣不想學。」

可看到同事因為PPT做的好,成為單位的PPT之王,業餘也組建了自己的品牌;

看到別人英文說的很流利,為自己爭取到出國的機會;

而你什麼都不會,只是一個隨時可以被替換掉的文員,那個時候你才會懊悔,抱怨自己為什麼不早點學。

可人生沒有後悔藥,你走的每一步,學的每一個技能,在某一天不經意間用上。

說句糙一點的話,如果你學什麼東西,就能立馬有用,這跟讀書時,每道題都有正確答案有什麼區別,大家所走的路都一樣,那還叫人生嗎?

TED演講《長大後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演講者Emelie Wapnick是一個多重職業者,她是音樂家/歌曲作者、網頁設計師、電影製作人、作家、企業家。

小時候長輩問她,長大後,你要幹什麼。她認為答案要唯一,現在才發現,答案可以不唯一,可以做多重職業者,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多重潛力者」。

「多重潛力者」擁有多種興趣並且追求創新,聽起來很費解,其實把這個詞拆成三個部分就很容易理解:多重的,有潛力的,人。像達文西就是多重潛力者,在文藝復興時代,精通多個學科是非常推崇的。

我觀察了身邊擁有多重潛力者的人,他們具備三個特點:

第一,快速學習能力。當多重潛力者對某件事產生興趣會全身心投入,勤於實踐。就像張泉靈,她從央視主持人跨界到投資人,再到董事長,每一次的跨界都很大,但她的學習能力很強。張泉靈加入紫牛基金前,花了三四個月時間掃盲,了解創投界。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上手,她笑言自己膽子大,而膽子大背後的信心則來自她從小就具備的「用底層邏輯和框架去理解這個世界的能力」,這使得她能夠快速建立比較清晰的投資理念。

第二,有創意。我很喜歡的一個設計師simon-阿文,他是一個腦洞極大的人,以前的工作是數據分析師,然後通過自己的創意,將PPT與數據相結合,做成一個視覺化的PPT,還有很多國外的設計技術,他學完之後,然後摸索出一套更簡單的方式運用到PPT上面。

最近他看《樂隊的夏天》迷上了新褲子樂隊,根據他們的經歷做了一份PPT模板《你都忘了你有多美》。

有創意的人,他們有紮實的專業技能,還會釋放好奇心,尋求新的事物與專業相結合,擦出新的火花。

第三,具有適應性。也就是說,如果有需要,你能變成任何角色,來適應不同的情況。很多人羨慕斜槓青年,實際上他們一個人就是一個團隊,一會兒寫文案,一會兒是排版小編;一會兒是客服人員,一個人身兼數職。《快公司》雜誌認為,要想在21世紀取得成功,適應性是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市場在不斷發生變化,只有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步伐,才能不被時代拋棄。

04.如何做一個「多重潛力者」,多維度學習呢?

說了這麼多,那在平時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成為「多重潛力者」呢?

首先把無聊的事情變成有趣的事情。很多人認為世界上很多事情都無聊,哪有什麼值得學的。而恰恰 相反,優秀的學習者保持著童年的好奇心,或是在內心獨白時重新獲得好奇心。他們不會對某個新主題缺乏興趣,因為他們會問自己一些關於這個主題的「好奇問題」,然後以實際行動跟進。心理學研究者卡洛爾·桑索內(Carol Sansone)發現,通過思考如何採用不同方法讓工作更有趣,人們會增強對某些工作的興趣。換句話說,他們把內心獨白從「這很無聊」改成了「我好奇如果我能這麼做,會如何?」下次有人讓你學新東西,或者有同事在學所以你也要學習時,不妨問自己幾個好奇問題:為什麼其他人如此興奮?這怎樣能讓我的工作更輕鬆?然後再尋找答案。你可能只需要找到一個興奮點,就足以化「無聊」為有趣。

其次,刻意練習不如交替學習。心理學家羅勒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召集24名小學生,學習計算稜柱體的面、棱、頂點和轉角數量。其中一組集中學習,按順序練習面、棱、頂點和轉角習題;另一組也練習了相同次數,只不過隨機而無序的做題。第二天,所有孩子都測試了4種題目各一道。結果交替學習那一組的孩子比另一組分數高出一大截。科學家發現,學習時把不同的物件、技巧、概念等穿插到一起來練習,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之後,不但能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每一項之間的不同之處,還能使我們更徹底地掌握好每一項內容。份額外的努力會讓我們記住更多的東西。任何知識或者技能,他都有關聯性,運用到不同的地方,穿插學習,更有助於拓寬自己的學習邊界。

最後我們要包容自己犯錯誤的機會。當我們學習新事物,又不太擅長時,會產生糟糕的想法:「我討厭這個;我是個笨蛋;我永遠也不可能做好這個;這太讓人挫敗了!」這些狀態占據了大量的學習空間。一個初學者的理想心態應該是對錯誤寬容且平衡:「開始我可能做不好,因為我以前從未做過;而且我知道,時間一長我就能掌握它。」研究者羅伯特·伍德和阿爾伯特·班杜拉在20世紀80年代就發現,在獲得新技術的早期階段,如果人們被鼓勵犯錯和從錯誤中學習,就會增進他們的「興趣、耐性和表現」。

你每說一次「學這個沒用」,未來就會打你一次臉,後悔當初為什麼不學。

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有用的東西,用多了,自然就變成有用了。

別忘了,所有的有用都是從無用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