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一直都那麼乾淨整潔,但另一些人往往就是「髒、亂、差」的代名詞。但及後你有可能發現,一些超級愛乾淨的人,往往有過敏性疾病?城裡孩子,貌似比農村孩子更容易生病?那些邋裡邋遢的人,反而越長越壯?最近,醫學界得出一個結論:如果孩子在發育早期,接觸傳染性病原體、共生微生物和寄生蟲太少,後期就比較容易得過敏性疾病。
01
家庭成員越多,孩子越不易過敏
英國曾有調查發現:有兄弟姐妹的人得花粉過敏的機率比較低;寵物等「家庭成員」多的家庭,也有類似「功效」。事實證明孩子在生命早期接觸的微生物少,後期更容易得過敏性疾病。
02
感染寄生蟲的孩子,不易過敏
科學家對比了西方孩子(衛生條件良好、嚴格接種疫苗)和非洲孩子(衛生環境惡劣,感染寄生蟲)的皮試結果,發現非洲孩子能更好抵禦過敏性疾病,這與非洲孩子的免疫系統和細胞被寄生蟲訓練過有關。
03
農場裡的孩子身體好
在農場裡長大的孩子,很少得過敏或哮喘。這些孩子能更多接觸微生物,這幫助他們提高自身的免疫系統。懷孕期間和孩子一歲前,多接觸微生物很關鍵;而長期持續接觸牲畜、奶製品、動物飼料里的微生物,則更有好處。
04
太乾淨,並不是好事
家庭環境髒一點,空氣里的微生物就會更多樣,家庭成員的皮膚表面微生物也會更加多樣化,這樣有助於降低過敏反應的發生。
05
順產的孩子不易過敏
順產嬰兒能在出生時,從母親生殖道獲得第一批非常珍貴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定殖在孩子的皮膚、呼吸道、口腔、腸道等部位後,很快能給力促進免疫系統的健康發育,讓他們不易過敏。
06
微生物不夠會引起身體其他問題
生活方式、衛生習慣、飲食、藥物等都會影響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讓人的免疫系統有不同的響應,或是超敏(過敏)反應,或是免疫缺陷。可能促進代謝綜合症,肥胖、糖尿病等問題可能就此發生。
07
親朋好友多串門,交流益生菌
親朋好友到家裡做客,往往也會讓家裡亂起來,但客人們帶來的有益微生物,往往也是對孩子的健康有好處的。
08
「髒一點」不代表不整潔
家庭環境可以髒一點,不代表不需要培養孩子的整潔意識。有效規整和收納,整齊有序,這是對孩子習慣和性格的培養,這是除了身體健康之外,非常重要的引導和教育。
09
堅定拒絕二手煙
生活環境可以髒一點,主要是能夠讓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豐富起來。而二手煙創造的髒環境,充滿化學物質,會毒害孩子,影響他們的健康。
10
抗菌和消毒用品要節制
家裡可以有一些抗菌抑菌製品,以備傳染性疾病流行、家庭有人得病時使用,但日常不要經常給孩子使用。衣物曬乾晾乾而無須刻意消毒;除了在衛生條件確實惡劣的地方,一般不需要刻意使用消毒紙巾。
11
別太糾結公共場所的衛生
帶孩子到餐廳吃飯,不必要用消毒紙巾把桌椅擦遍,孩子這摸那摸了以後,簡單洗個手,順其自然就好。大人不要徒增不必要的煩惱,病原微生物的種類真的比你想像的少很多。
12
帶孩子多與大自然和土壤接觸
帶孩子多到大自然,多與土壤接觸。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量驚人,與它們多接觸,對孩子多樣性微生物生態的建立具有巨大意義。但要避免接觸到動物糞便,裡面可能有寄生蟲卵。
13
多忍忍「臭男人」
除了有傷口恢復需要提高衛生標準,還有臭腳、香港腳、傳染病不可忍受,老公、婆婆等家人或保姆帶孩子時,邋遢點髒點你就忍了吧,這樣能多給孩子一點微生物,對孩子可能是有好處的。
14
好細菌偏愛素食
人身體里的好細菌,大部分偏好素食,它們將長的植物纖維分解,將短纖維轉化為短鏈脂肪酸,能讓第一道身體防線保持穩定。因此在飲食結構中,增加蔬菜、水果、粗糧等高纖維的食譜更健康。
15
孕育一個腸道微生物給力的孩子
從上圖看到,至少有九種因素會影響嬰兒的腸道微生物的構成。為了讓孩子們擁有多樣化而健康的微生物,家長們要充分了解這些影響因素。
16
孕婦的飲食習慣非常關鍵
很多中國家庭給孕婦準備的食譜,充滿高蛋白高脂肪食物,這是不科學的。一方面營養過剩,孕婦和胎兒容易發胖,不利於順產;另一方面,對微生物有利的營養不夠,不利於腸道微生態平衡,可能影響胎兒發育。
另外,孕婦因為激素分泌水平的變化和胎兒占據更大的空間,容易便秘。這時候,更需要增加飲食中膳食纖維的攝入,促進腸道蠕動並增加糞便體積,有助於防止孕期便秘發生。
17
孕期可以適量接觸微生物
現代中國女性,懷孕期間處處小心,連小區里正常的社交活動都不去參與,與微生物的互動缺乏,可能對胎兒發育沒有好處。適量接觸微生物,能增強胎兒的免疫力。但是,如果是在流行疾病爆發的季節,必須適當減少與人群的接觸。
18
孕期一定慎用抗生素
孕期,最重要是要用科學的生活、飲食方式確保微生態的平衡,讓強大的微生物防線來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擾。不到萬不得已,孕婦不要輕易使用抗生素,不要沒有醫生指導自己使用抗生素。
19
孕期需有愉快的心情
所以,懷孕期間思想壓力大,甚至有抑鬱傾向,可能不利於陰道微生物的生長,進而會影響孩子出生時定殖的腸道微生物,影響孩子的神經系統系統發育和性格。
20
母乳喂養就是好
21
媽媽要堅持科學飲食
哺乳開始後,媽媽要始終堅持健康而平衡的飲食,產出好奶,造出好的母體微生物,讓孩子更加健康。
22
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建立微生態
從母乳喂養開始到添加輔食(固體食物),大概需要6個月左右時間,到一歲的時候,很多孩子的飲食可能就以固體食物為主了。這個階段非常關鍵,是微生物生長的黃金時間,更是免疫、神經系統發育的黃金時期。
23
孩子儘量不吃零食、飲料等
最常見的食品添加劑,如乳化劑,會破壞腸道微生態。乳化劑會讓腸道健康受到損傷,微生物與腸道上皮細胞的接觸變得容易,就會侵害腸道,引起腸炎或其他代謝疾病。
自然、新鮮的食物始終應該是家庭飲食結構的主角。食品添加劑、乳化劑,在孩子愛吃的零食、飲料、香腸和培根等加工肉類中常見,為孩子和微生物的健康,要避免多吃它們。
24
早點讓孩子抓吃食物
嬰幼兒不像大孩子和成年人那樣有使用工具的意識,孩子的天性是使用手抓取食物。可以鼓勵孩子早些動手進食,抓食物,一方面增加進食的樂趣,另一方面又能多吃一點微生物。
25
理性給孩子補充益生菌
益生菌是好東西,孩子如果腹瀉,現在最好的藥物之一是益生菌。
26
膳食纖維是微生物最好的食物
水果、蔬菜、粗糧,都富含膳食纖維,這些纖維可以被孩子的微生物利用,促進腸道健康。除此以外,低聚果糖、菊粉、低聚半乳糖或果膠等益生元,也是優質的膳食纖維,可以融入孩子的日常飲食,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腸道微生物。
27
給孩子接種更多安全的疫苗
除了計劃內免疫,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酌情選擇接種自費疫苗,讓孩子對更多病原微生物有抵抗力。
28
除了打疫苗,能少去醫院就少去
注射疫苗要去醫院,但除此以外,在孩子出現發燒、咳嗽等情況時,應選擇多觀察,發現孩子狀態良好,要考慮等待孩子自愈。
29
少吃糖,多清水漱口
發現蛀牙的潛在致病菌與孩子多吃糖就是關係密切。因此,想給寶寶一口健康漂亮的牙齒,首先從保持寶寶口腔里的細菌健康吧。
30
早點開始刷牙,使用牙線
從孩子的小乳牙剛冒出來就可以開始給孩子刷牙了,為了保證牙齒健康,還可以給孩子使用牙線。
31
要杜絕孩子吃到腐爛腐敗的食物
食物不宜放置過長時間,就是放在冰箱裡保存也不能長久。一定要避免腐爛或腐敗的食物中的有害微生物威脅到孩子。
32
傳染性疾病流行期間做好必要的應對
手足口病、流感或其他傳染病流行期間,家庭、學校或社區都要相應提高應對級別。家庭里平時不用的抑菌香皂等可以在孩子從學校回到家時使用。
33
家裡有人得病,孩子要做好隔離保護
如果家庭中有較為嚴重感染的大人或兄弟姐妹,在家庭中一定要做好隔離保護。這些措施包括避免近距離接觸,避免交叉使用餐具,短期內使用抑菌產品等。
34
傷口要及時消毒處理
正常情況下,孩子生活環境中的微生物,不會造成孩子感染。但如果受外力所傷,出現了傷口,那麼空氣等環境中、孩子皮膚上的一些壞微生物會乘虛而入。
所以,如果孩子出現破損傷口,儘快進行消毒,必要時進行包紮處理。
35
嚴重霧霾,要保護孩子
如果是在污染物爆表的嚴重污染期間,家長們要讓孩子儘可能不出門,並開啟空氣凈化器。嚴重霧霾,能傷害孩子的並不是微生物,而是高濃度的化學物質。
36
避免工業和汽車尾氣傷害孩子
住在經常有大卡車經過的公路旁邊的兒童,有過敏或哮喘疾病的比例很高。骯髒的尾氣、有毒的廢氣,是傷害孩子的元兇,在這種情況下,就是孩子的共生微生物足夠強大,也發揮不了作用。
請點擊文章右上方的紅色「關注」按鈕關注我!
八百方健康說每天為您推送各種專業健康的知識,讓你了解更多的健康資訊,走出用藥誤區!旨在成為您身邊的健康管家。
如果您需要幫助,請點擊下方的了解更多聯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