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奔小康】烏魯木齊:時空記憶猶存,城市變換了容顏

2021-05-25   新疆網

原標題:【同心奔小康】烏魯木齊:時空記憶猶存,城市變換了容顏

5月1日,遊客在大巴扎步行街遊玩。(資料圖片)

新疆網訊(記者 王媛媛 蓋煜 牟敏 馬婷)老城區,留存著久遠的城市記憶,也承受著時光的磨礪。

「新疆第一村」八家戶村變成繁華商圈,青峰路片區改造後不斷創新基層治理格局,二道橋片區提升後更加具有「國際范兒」……無論是撤村建居、老城區(棚戶區)改造還是老舊小區、自建房改造,烏魯木齊在城市更新的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變化悄然發生。

在烏魯木齊,原本老舊斑駁的街巷和房屋,顏值逐步提升,人居環境同步改善。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更新過程中,首府著重「留住記憶」「記住鄉愁」,強化產業導入,激發活力,挖掘經濟發展全新增長點……城市更新帶動了城市空間、城市功能和城市質量的提升,實現了從「形之變」到「 民之便」,「 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的理念之變。

漫步於大街小巷,烏魯木齊這座城市的細節越來越飽滿,格局越來越開闊,服務越來越便捷。今天的城市,不再只是地理意義上人口的集聚、建築意義上樓宇的集合,已經日益成為孵化夢想的空間、創造機遇的舞台、寄託心靈的場所,承載著無數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新疆第一村」八家戶村的變遷

城市更新,更新什麼?對於「新疆第一村」原八家戶村黨總支書記何占山來說,城市更新不僅是城市面貌的變化,更是事關群眾衣食住行等城市功能的提升。

5月20日一大早,76歲的何占山就出門了。從銀川路乘坐公交車,到鯉魚山北路集電港附近。

看到這一片正在建設,何占山感慨:「八家戶村6隊也越變越好了!」

八家戶村,即原來的烏魯木齊縣二工鄉八家戶村。

2003年起,八家戶村開始撤村建居,不少自建小二樓、小三樓開始有規劃拆除。

在城市發展中,八家戶村幾經改造,原來的八家戶村7隊所在的四平路,成了高新區(新市區)政務服務聚集地。

2017年-2020年,烏魯木齊老城區(棚戶區)改造提升工程累計實施徵收及房屋綜合改造46萬餘戶,居民生活品質實現從「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提升。何占山住了20多年的房屋也在改造範圍內。

2017年,何占山在距離原自建房約兩公里的小區購買了商品房。

何占山說,在這一片住習慣了,不少村民都還在這附近買房,大家可以常相聚。

何占山說:「黨和國家的政策好,八家戶村改變大,村民們如今都享福了。」

雖然八家戶村現在已成為人們的記憶,但「八家戶」這個名字卻保留了下來。在原八家戶村的土地上,已經建設了多個社區,其中不少社區的名字都有八家戶這三個字,如八家戶社區、上八家戶社區、東八家戶社區、西八家戶社區。

「這都是八家戶村發展的延續,現在一個小區的人數比原來全村人口還多。」何占山說,現在社區發展迅速,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各類服務,就拿他居住的泉州街社區來說,以前村民居住的都是自己修建的小二樓,村裡沒有整體規劃,環境衛生、道路修建都比較雜亂。現在這裡街道整潔寬闊,家門口有學校、幼兒園、社區醫療服務站、超市、餐飲等便民服務設施,想去哪裡轉轉,公交線路四通八達,非常便利。

在城市更新中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5月19日,沙依巴克區青峰路惠民小區五期65歲的馮遷銀和老伴洪秋娣吃過晚飯,來到樓下的健身小廣場鍛鍊身體。新安裝的健身器材、休閒座椅,讓各年齡段的居民都有了休閒的好去處。

「惠民小區五期大部分居民都是這一片的老街坊,2010年青峰路納入棚戶區改造範圍,居民們當時住的自建房要拆遷,他們就按照徵收面積在惠民小區置換了不同面積的新房子,老街坊仍然住在一起,但是生活環境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雅山片區青峰社區黨支部書記丁奇說。

房屋建設雜亂,道路泥濘,出行不便,曾是困擾青峰路、十七戶、黑甲山等地居民的主要問題。

如今的青峰路已經改變了面貌,過去的「城中村」已向現代化社區轉變,這裡有色彩鮮艷的樓房、寬敞的馬路、綠油油的草坪……

馮遷銀在青峰路住了39年,2016年,他搬進了距離當年的住處300米遠的新房。

馮遷銀回憶起當年在老房居住的情形:「當時我們從外地來烏魯木齊打工的人都喜歡住在鐵西三村這一片,我家就蓋了間磚牆木頂房,下雨天漏水是常有的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家家戶戶開始翻新老房子,但取暖、吃水還是很不方便。」

新建幼兒園、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綠地廣場、文體中心、社區服務設施、公共廁所、停車位、拓寬主次幹道……近年來,在老城區(棚戶區)改造提升工程中,烏魯木齊以需求為導向,深入推動城市更新,全面提升基層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房屋由「舊」到「新」、道路由「堵」到「疏」、樓道由「亂」到「齊」、綠化由「粗」到「精」、小區由「 散」到「 合」…… 從「有居」到「宜居」,勾勒出烏魯木齊人民住有所居的變化。

生活環境好了,馮遷銀和老街坊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垃圾不再隨手扔,綠化帶不踩踏,每月的愛國衛生運動也會積極參與。

「這些老街坊還主動加入到社區的志願服務隊伍中,勸導身邊的不文明行為。」丁奇說,大家在參與社區發展治理中增添了更多歸屬感,收穫了更多幸福。

提升品質,讓市民生活更美好

街頭巷尾,既沉澱著歷史記憶,也上演著百姓生活。

漫步大巴扎景區,米黃色、象牙白為主色調的建築,配上跳躍的磚紅色外立面,形成整體協調、組團式布局的建築景觀,既有地域感、歷史感,又有現代元素。

「我要來唱一唱我們的家鄉,我們的家鄉是最美的地方……」5月20日一早,在大巴扎步行街經營幹果生意的商戶阿不都拉·艾合買提一邊擦拭櫃檯,一邊哼唱著歌曲《這裡是新疆》。

老城區(棚戶區)改造提升,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

阿不都拉·艾合買提說,二道橋、大巴扎變得越來越美了,靠著這個招牌,他不僅住在這裡,還在這裡做起了小生意,有了穩定的收入。

老城區是每個城市發展的「歷史博物館」,是承載城市變遷、歷史沉澱、文化記憶的重要區域。

阿不都拉·艾合買提說,以前他家住在二道橋片區,出行、取暖等不是很方便,這一系列問題困擾著他,得知要改造特別開心,但也曾擔心新環境自己是否適應。

如何順應民意,使老城區由「老」變「新」?「文化怎麼保留?」「業態能不能持續?」

「新經濟」「新動能」的新指向,正是老城區轉型升級和提檔發展的新方向。

2017年,二道橋片區老城區(棚戶區)改造提升工程作為烏魯木齊市老城區改造提升工程的示範性和標杆性工程啟動,通過高起點規劃、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既讓烏魯木齊老城區整體品質與發展活力逐步提升,宜居環境逐步形成,也打造了烏魯木齊旅遊金名片。

同時大巴扎步行街還根據規劃定位完善了商業業態,既展示新疆「非遺」項目、文創文旅作品、特色產品、時尚餐飲及特色美食等,還融入「大美新疆」人文內涵,打造了集美食城、民俗文創孵化基地與現代科技旅遊產品相結合的文化旅遊商業綜合體。

「新面孔,老味道!」阿不都拉·艾合買提坦言,如今遊客越來越多,生意也越來越好。

隨著城市發展進入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城市建設進入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並重的階段。

今年,烏魯木齊市老城區(棚戶區)計劃改造4824戶,進一步提升房屋的使用功能,改造351個老舊小區,預計4.8萬戶居民的居住生活環境將得到有效改善,同時今年還將積極推進自建房改造工作。

市老城區(棚戶區)改造提升建設工程指揮部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建說,城市更新,不僅僅是狹義上的物質環境改善,而且是更多著眼於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的變化,要通過城市更新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所以不管是老城區(棚戶區)改造還是老舊小區、自建房綜合改造,我們必須緊貼民生推動城市建設高質量發展,始終以人的需求為核心,堅持以人為本、讓市民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