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藥物3個穴位告別姨媽痛

2019-12-13     好藥師健康資訊

痛經,是指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並有全身不適。具體表現為:婦女經期或行經前後,大多開始於月經來潮或在陰道出血前數小時,周期性發生下腹部脹痛,墜痛,絞痛,痙攣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


約有50%以上病人伴有全身症狀:乳房脹痛,胸悶煩躁,悲傷易怒,倦怠乏力,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冷汗淋漓,虛脫昏厥等症狀。痛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稱原發性痛經,也稱功能性痛經。


繼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腫瘤等。



>>>>

痛經所提示的疾病可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經期的腰痛可能是因為子宮後位或其它疾患所致。

2、經期發燒、下腹墜痛可能是患了盆腔炎。

3、正常經血呈暗紅色,如果經血顏色為淡茶褐色,或氣味發生變化同時體溫升高和下腹痛,則可能患上了子宮內膜炎。

4、如果痛經越來越厲害、持續時間越來越長,則可能患上子宮內膜異位症。



西醫治療


非處方藥

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均通過對環氧酶的抑制而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由此減輕組織充血、腫脹,降低神經痛覺的敏感性,具有中等程度的鎮痛作用,對痛經等有較好的效果。對伴有精神緊張者可口服谷維素。


處方藥

可採用內分泌治療法,於月經周期第2日開始,一日肌內注射黃體酮20mg,連續5天。

口服避孕藥也可抑制排卵,從而達到鎮痛的目的。


盆腔炎的聯合用藥


一般來說,婦科炎症可採用「一吃二洗三塞」的三聯法用藥,都能很快見效。例如,患者是盆腔炎,可以使用「 盆炎凈膠囊 + 婦炎潔洗液 + 保婦康栓 」聯合用藥。


根據不同體質,選擇不同的中成藥治療


1、氣滯血瘀型

【典型症狀】小腹腫痛拒按或伴胸脅乳房脹,經量少經行不暢,色黯有塊。

【治療原則】疏肝理氣、化瘀止痛。

【常用中成藥】益母草顆粒、元胡止痛片、香附丸、婦科得生丸、月月舒、婦舒丸。

【穴位調理】按揉章門、期門、肝俞、膈俞,每穴約半分鐘,並拿血海、三陰交,以酸脹為度。


2、氣血雙虛型

【典型症狀】經期小腹綿綿作痛,喜揉按,經量少,色淡質滑。

【治療原則】益氣補血、止痛。

【常用中成藥】烏雞白鳳丸、氣血和膠囊、八珍益母丸。

【穴位調理】直擦背部督脈,橫擦左側背部,以透熱為度。摩腹時加揉中脘2~3分鐘。按揉脾俞、胃俞、足三里,每穴約1分鐘。


3、寒濕凝滯型

【典型症狀】畏寒肢冷、小腹冷痛、得熱痛減、經色黯黃有塊、量少。

【治療原則】溫經化瘀、散寒利濕。

【常見中成藥】艾附暖宮丸、婦舒丸、經痛寶顆粒、參桂理中丸、調經益母丸、月月舒。

【穴位調理】直擦背部督脈,橫擦腰部腎俞、命門,以透熱為度;按揉血海、三陰交,每穴約1分鐘。


4、肝腎不足型

【典型症狀】主要以經凈後小腹隱痛、腰酸或頭暈耳鳴、經血量少等為主。

【治療原則】補腎、健脾。

【常見中成藥】應以杞菊地黃丸之類藥為主,再佐以還少丹(可補先天之腎以壯腰、補後天之脾以生血讓經血充盈而不衰)為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IU-AW8BMH2_cNUgAZp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