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第5夜:接納自我,活在當下

2019-08-09     丁明念響

《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即是阿德勒思想的傳,如同孔子作《春秋》而後有三傳一樣,通過這本書可以讓讀者更深入了解阿德勒的思想體系,畢竟若是自己看阿德勒的系列書,如《自卑與超越》、《人性的研究》、《個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等時,需要不斷的去尋找其中的閃光點和體系,而這本書則把其中的精華總結出來,可以說是阿德勒思想,也可以說是岸見一郎自我實踐的精華所在。

個人很欣賞的一句話也拿來作為座右銘的話:未來不迎,當下不亂,過往不戀。而這其中最關鍵的一句則是當下不亂,當下是未來的基礎,也是過往的延續,只要把當下做好,過去就不會後悔,未來就不必害怕,因為我們就活在當下。

在青年和哲人最後一夜的對話中,阿德勒的思想依舊閃耀著光芒,而在這種光芒之中,個人是感覺到一體似曾相識的感覺,只因為過值得過的人生,正是要把當下過好。

接納自我

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東西是個體無法丟棄的,那就「我」這個容器,加諸於這個容器身上的一切都可能是被給予或是自我爭取的,但如何去看去用則是每個人面對和思考的問題。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無時無刻處於人際關係當中之時,人與人不可避免會產生對比,對比是件好事,知道自己的不足去努力奮鬥,但若是變成了攀比則可能把奮鬥這一項棄之路旁了。

雖然有個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漂亮老婆,還有一個身強力壯再加上走路帶風、出手闊綽的隔壁老王,但這些都是屬於他人的而不是自己的,每個人的情況冷暖自知,優點和缺點總是會有的,這時面對攀比是自暴自棄,甘於沉淪還是接受一個現實的自我,無論是從生理上還是心理上去接納一個完整的自我,一切在於個體的選擇。

在青年和哲人第5夜的對話中,最核心的則是:接納自我。

如同尼布爾的祈禱文一樣: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這並不是能力的問題,而是關於勇氣的問題,我們都是缺少接納自己的勇氣而不是能力。

一出生後就沒有四肢的勵志演說家尼克.胡哲說:「在悲傷的另一邊,有一條不同的出路,會讓你更堅強、更堅定,讓你找到自己想要的人生。」

在他堅強的人生中,他活出了人生的奇蹟,並且在68個國家進行了勵志演講,雖然他沒有四肢,卻幾乎走遍世界,把自己的樂觀和奮鬥帶給了許多人,可以說是為他人作出了非凡的貢獻。

當學會接納自己的時候,Give up(放棄)還是Get up(站起來),這是每個人必須面臨的選擇。尼克.胡哲做到了站起來,哪怕沒有腿依舊會站起來。

他者貢獻

對作為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這就是他者貢獻。

他者貢獻不是自我犧牲,而是在充分接納自我的程度上去適應社會,到找自我的定位。

如同尼克.胡哲的他者貢獻就是不斷的通過自己的勵志故事去演講,去鼓勵身體殘疾還是更多身不殘疾卻心理殘疾的人。但是在這過程中他並不完全沉迷於這種演講中,生活在繼續,也會娶妻生子,過一種正常人的生活。

因為這種他者貢獻不是如某些人所說的工作狂,把一切都奉獻給工作,貌似這樣就能夠達成終極的他者貢獻,其實不然。

正如哲人說的:因為工作忙,所以無暇顧及家庭,這是人生最大的謊言,只不過是以工作為藉口來逃避其他責任。在他者貢獻的角度來看,工作、家務、育兒、交友這些都是其中的範圍,阿德勒不認可任何一方面突出的生活方式,這才是真正的他者貢獻。

用一句通俗的語來描述則是:要致力於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曾經工作和生活被許多企業視為零和遊戲,認為這兩者是難以兼顧的,而在哈佛商業評論《工作與生活:零和遊戲的終結》一文中,通過研究告訴我們,只要方法得當,工作和生活的平衡不僅僅不會對工作帶來影響,基於對工作是個促進作用,是相輔相成的。

此時此刻

當學會了接納自我,並且充分了解他者信賴和貢獻之後,就可以尋找到人生的幸福,畢竟對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歡自己,當真正喜歡自己並理解到自我價值之後,幸福感就此產生。

哲人在文說的過去和未來不存在,確實難以理解,在個人來看算是偏激了一點,畢竟過去無法抹去,而人對於過去和歷史更是充滿了興趣和探索精神,總是喜歡通過歷史來了解當下並指導當下行動,這應該是一種有益的思考方式。

未來是一種理想,正如我們現在談的中國夢一樣,正是有著一種夢想和奮鬥的精神,才感覺到人生有個盼頭,也許當下還會很辛苦,但是幸福的彼岸會在前方等著我們,未來作為一個目標還是值得肯定的。

當然,聚焦於當下是最重要的事,就過去來說,過去是屬於沉沒成本對於決策有參考卻不是最終的依賴,主要還是當下如何去做的問題,當把當下的此時此刻都做好了,未來還是可以預期的,這也是為什麼哲人要去否定過去和未來的原因所在了。

《被討厭的勇氣》第5夜結束之時,青年在哲人的開導下尋找到了人生的意義所在,不過這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而後面卻是需要不斷的實踐的。

我們都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中,阿德勒說並不存在普遍性人生意義,因為這個意義是很個性的,所以他也說了,人生意義是自己賦予自己的。

阿德勒的最後一句話:必須有人開始,即使別人不合作,那也與你無關。我的意見就是這樣。應該由你開始,不用考慮別人是否合作。

擁有這種被討厭的勇氣,不在於別人,而在於自己是否有勇氣敢於接納這種被討厭,然後走少有人走的路,哪怕這個路上看上去如此荒涼,隔壁路上看上去哪些熱鬧。

我寧可選擇這條荒涼的路,擁有這種被討厭的勇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zE9Le2wBvvf6VcSZKvp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