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圖裡看城市變遷——無錫的「化繭成蝶」之路

2019-07-22   錫樓



文/楊榮


過去,幼時的老師跟我們談及無錫。

她站在講台上看著我們,講了那堂課的第一句話:「作為一個無錫人,我希望你們,要了解家鄉的歷史變遷。這是你們的本,將來無論到哪裡,都不能忘了。」

自商末,泰伯攜幼年弟東奔江南,定居梅里(今梅村),築城而立國「勾吳」。

無錫伴隨著華夏文明的傳承發展,歷經數千年的滄海變遷,屹立至今。

自古,位處江南的無錫便有著「魚米之鄉」的美譽,向來都是國家之糧倉,社稷之基石。

清末至民國初期,無錫作為「中國民族工業的搖籃」,紡織、針織、染織、麵粉、造紙等二十多個工業門類六百多家企業,享譽世界。

無論是「四大米市」,還是「布碼頭」、「絲碼頭」、「錢碼頭」,乃至「小上海」,這些響噹噹的稱號, 無一不在向世人訴說著,北倚長江、南濱太湖、京杭運河穿城而過的無錫,是個人傑地靈的福地。

這一點,亘古未變。

而自49年建國之後,無錫又經歷了怎麼樣的發展與變遷?讓我們帶著回憶,試著打破時光的桎梏。


PART. 1|建國初期



1949年解放後的無錫分為無錫市、無錫縣,市、縣同城。

自民國起,無錫便是繼上海、廣州之後,全國第三大的工業城市。

榮德生先生曾這樣描繪「大無錫」的遠景:「極度發展之大無錫,將為雄踞京滬線、併合蘇常、人口數百萬之大都市。」

當年,無錫市國民收入為0.71億元,社會總產值2.08億元。

小時候,長輩們提起老無錫,總會說,烏龜殼裡的無錫,才是最早的無錫城。

當時,我不得其解,在這張老地圖裡,我才看到了依稀的輪廓。

來吧,雖然百廢待興。但是,無錫,未來,是屬於你的。


PART. 2|七十年代



這一張地圖裡,老城區「烏龜殼」的形象就要明顯了許多。

70年代無錫主城圓形版圖初步形成。

以人民路和中山路作為兩大城市主軸,以四條解放路環繞,構建無錫主城的圓形版圖,並規劃了從1路到11路的公交線路。

這些公交路線,成為了一代無錫人出行的記憶。

不難看出,在當時,無論是西南方向的河埒口,還是北面的劉潭,錫滬路以西的東亭,以及現在正南放向的新體育中心,都還屬於偏遠的郊區。

而如今大放異彩的五大新城板塊,除了蠡湖新城板塊由於屬自然資源的緣故,出現在了當時的地圖上。

其他的板塊,我們還未見其蹤影。


PART. 3|八十年代





80年代,無錫開始踏上了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進程。

原屬蘇州地區的無錫縣、江陰縣,與原屬鎮江地區的宜興縣劃為無錫市管轄。

1981年,無錫被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同年,國務院批准無錫為全國首批」較大的市「之一。

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經濟開始向城鄉一體化方向發展。

1984年列為」全國13個較大的市和10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

1985年,無錫市被國務院確定為」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城市。「

無錫的城市建設發展,開始嘗試突破原有的主城圓形版圖。

向東西穩步拓展,往南北,尤其是南面去延伸發展的大方向,已經可以在當時的地圖上窺得一二。

同時無錫交通路網的完善,也為城市的格局得進一步延伸夯實了基礎。


PART. 4|九十年代





時間來到了90年代。

1993年,無錫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378元,在江蘇省率先達到小康標準。

93年後,無錫經濟呈現出加速發展態勢。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

無錫、江陰、宜興融為一體,「大無錫」格局初見雛形,讓錫澄宜三地居民對「同城」新生活有了更高期待。

滬寧高速公路無錫段、錫澄高速公路、錫宜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陸續建成通車。無錫三地實現了交通高速化。

縣鄉公路在基本實現村村溝通的基礎上,道路等級顯著提高。全境初步形成了內外暢通的交通網絡。

市內以路橋建設為重點,加快了城市布局調整和老城改造步伐,新建、擴建了一批幹道、橋樑,新建了火車站廣場。市區建成區面積逐漸擴大。

無錫城市格局逐漸拉開,規劃開始清晰明朗——鞏固主城區核心地位,逐步向主城區周邊層遞發展,並進一步為朝東南拓展延伸打好基礎。


PART. 5|千禧年至今


千禧年初,無錫市撤銷了錫山市,新設了惠山區、錫山區,正式確立了」大無錫「時代的到來。

2001年,無錫市政府作出「打太湖牌,唱運河歌,建山水城」的重大戰略決策。

2002年年初,在原有金匱路基礎上,按高標準景觀路和城市主幹道的規劃將其全面拓建,並於2002年9月全面建成, 並更名為太湖大道。

一條太湖大道,成為了無錫東西雙向的」城市大動脈「

當時,太湖大道兩側用地功能定位,規劃了結構為「一心」(太湖廣場地區行政中心)、「二片」(蠡溪路至湖濱路之間的居住片、清揚路至廣南立交之間的居住片)、「三區」(蠡溪路以西為城市旅遊發展區,中部為行政商貿辦公區,廣南立交以東為科技研發區)、「四帶」(西蠡湖沿岸的太湖沿岸濱水帶、嗎蠡港親水景觀帶、新運河風光帶和古運河歷史發展帶),形成展示無錫現代化城市外貌及無錫地域文化、自然風光和生態環境湖濱城市特色的景觀軸線。

城市規劃的重心,開始正式逐步南移。正式突破了「烏龜殼」老城的發展格局

「濱湖時代」,正式來臨。




2001版無錫城市總規劃提出「南拓北展、東聯西優」的發展戰略,對無錫城市發展特別是新城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2002年起,無錫市連續實施了三個三年城市建設行動計劃,開啟了大規模、系統化的城市建設序幕。先後重點建設了蠡湖新城、惠山新城、錫東新城、太湖新城,實現了城市布局優化與產業升級的聯動並舉。

此後,「快速內環」建設工程項目——一項歷時三年的,無錫有史以來建設規模最大,技術含量最高的大型工程項目於2008年建成通車。

全線包括高架快速路18.7公里,地面快速路6.8公里,隧道段3.8公里。




這條全線暢通無阻的快速通道的建成,使得錫城百姓不論從哪個放向進入快速內環,只要15分鐘左右就可以駛出中心城區,完成交通轉換,中心城區就此繪就了「15分鐘生活圈」。

至此,無錫市進入了「環線時代」


PART. 6|未來?




這是一張2018年發布的無錫快速路網規劃圖。

根據路網規劃,無錫將形成「兩環十二射三聯」的快速路網結構,總規模325公里。

「兩環」為快速內環和快速外環;「十二射」為鳳翔路、通江大道、新錫路-長山大道、錫虞路、太湖大道-錫山大道、金城路、機場路、南湖大道-華清大道、蠡湖大道、錢胡路-宜馬快通、江海西路、西環路;「三聯」為錢榮路-金城西路、梅梁路-具區路-S230,以及雪梅路-新韻路-錫東大道。

老話說:「要致富,先修路。」

未來的發展走向如何, 我們總能在道路交通規划上看到大致的痕跡。

曾經,老人們說,烏龜殼之內才是城裡,其他都是鄉下。

「快速內環」建成之初,人們都習慣把它稱之為「快速外環」。

核心會擴大,核心也會變遷。

歷史的進程不會因為人們的習慣而發生絲毫改變。

如今,「內環之外,又有一環」的跡象已經越發的清晰可見。

未來,錫城將有一條如內環一樣的快速環線,將「錫東新城」、「太湖新城」、「蠡湖新城」、「惠山新城」連成一線。

屆時,無錫,這一座「大城中的小城、小城中的大城」,區域與區域的距離將會被無限的拉近。

近年來,無錫道路快速發展,交通大發展良機凸顯,江海西路口無縫連接洛社新城,串聯城市發展脈絡,把無錫帶向「二環時代」。

內環踏入二環,二環遇上洛社新城,無錫,又會有何種巨變?

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