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我國為何沒買米格29?而堅持選擇蘇27:不得不服司令員的眼光

2020-03-25     軍迷哨所

當年我國為何沒買米格29?而堅持選擇蘇27:不得不服司令員的眼光

上世紀80年代末,中美蜜月期之後,美國中斷了對中國的軍事支持,所有的合作取消,原計劃購買的武器裝備也化為泡影,「和平珍珠計劃中的殲-8II」戰鬥機也被美方扣留。此時,陷入困境中的蘇聯看到了機會,並同中國拉近關係。上世紀80年代末,蘇聯內部已經出現問題,經濟下滑,國內百姓生活水平下降。蘇聯除了拉攏中國的關係以外,也急需向中國出口武器裝備,以此來救活國內的兵工廠。

就在這時,「和平珍珠計劃」剛失敗的中國,在全世界都在換裝三代機的時候,急需從外得到先進的三代機來應對外界的威脅。這時蘇聯手中的蘇-27「側衛」重型三代機就進入了我國的視野當中。而且當時蘇聯也希望對外出口武器裝備,因為90年代以後,蘇聯的經濟更加糟糕。很多兵工廠甚至發不出工資,只能選擇售賣武器求生存。然而,當時中國看中蘇-27重型戰鬥機以後,蘇聯並不太願意出口給中國,畢竟這是蘇聯最先進的戰鬥機,而且蘇-27也還沒有出口的先例。

當時蘇聯只願意向中國出售米格-29,畢竟米格-29和蘇-27不是一個等級的戰鬥機,航程和載彈量上都有不小的差距,不過蘇聯給出了較為優惠的條件。介於當時國內的經濟和空軍的現狀,國內當時出現了有人認為米格-29也能滿足我國需求的呼聲。不過這樣的呼聲,並沒有得到決策層的認可。時任空軍司令員的王海堅持購買-27重型戰鬥機,他認為我國國土面積幅員遼闊,只有蘇-27這樣的重型戰鬥機才能滿足空軍的需求,購買米格-29不是明智的選擇。

儘管一開始蘇聯不鬆口,但在中國代表團多次訪問俄羅斯和俄羅斯代表團訪問中國後,這樣的局面出現了改變,蘇聯人開始鬆口同意向中國出口蘇-27戰鬥機。同時,當時的蘇霍伊設計局已經出現了數個月沒有發工資的局面,急需資金拯救這家兵工廠。1990年12月,中蘇就蘇-27出口事宜進行最後的磋商。並於12月28日,雙方達成關於中方購買24架蘇-27戰鬥機的協議。

不久後,蘇聯解體,俄羅斯作為第一繼承國,繼續對中國履行交付蘇-27的合同,1992年8月6日,俄方交付了12架蘇-27。後續又繼續購買了一批,並從俄羅斯引進生產線,國產後的蘇-27就是今天我們熟知的殲-11。在今天看來,當時購買蘇-27確實是明智的選擇,蘇-27的到來,讓中國空軍的一夜躍升,首次擁有了三代機,結束了研討二代機對陣三代機的窘境。同時,蘇-27的到來,更是為中國空軍現代化的建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殲-11、殲-15和殲-16都和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如果當時引進的是米格-29,恐怕又是另外一種局面了。所以,當時購買蘇-27是一個完全正確的選擇,我們也得感謝司令員當時堅定的抉擇和眼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ufAD3EBfwtFQPkdGCe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