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徐州市泉山區一處腳手架工廠內,21歲被保送至中科院碩博連讀的高材生李國安正幹著活,他的雙胞胎哥哥李國平,剛剛被保送北京大學直博,一周前也在這幹活兒。
這兄弟倆雖然都是高材生,但心疼打工供養自己讀書的母親,所以假期就跟著媽媽到廠里打工,一天干8個小時。
兄弟倆出自寒門,又同時被保送名校,這對「硬核」雙胞胎學業成就的背後,是他們「硬核」父母的全力支持。
這兄弟倆最大的偶像,就是父親。因為從小到大,李父雖然忙於工作,但非常熱愛讀書,他經常購買書籍給兄弟倆作禮物,業餘時間裡,還經常給兒子們吟詩。
父親很擅長講故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困惑,父親都通過一個個故事開導他們,鼓勵他們。
2016年,兩兄弟同時考上了心儀的高校。從大一開始,兩兄弟就延續著他們的好狀態,他們把學校的各種獎學金拿了個遍,哥哥曾獲得國家獎學金,弟弟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
雖重視孩子的學業,但這對面朝土背朝天的農民工父母,從來不干涉孩子的選擇。樸實的媽媽說:「孩子們好好學習吧,能學成什麼樣子都可以。」
他們沒有多少文化,但他們懂得用言傳身教讓孩子明白努力的意義。更難得的是,他們讓孩子明白了,人生不是一成不變的模板,讀書是為了創造更多的可能。
優秀的父母,並不在於學歷,而在於教育的方式。
壹
都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高知父母,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
前段時間,《上海退休教授6000字長文批幼升小「牛蛙戰爭」》一文刷爆朋友圈。文章講述了一個上海高知家庭培養「牛蛙」受挫的故事。
作者本人是科學院教授,他的女兒是上海公務員,女婿是自中學起就在國外留學的海歸。
一家人希望外孫按照著名民辦小學—著名民辦初中—著名公立高中—清華北大復旦交大和海外常青藤的「牛蛙」式路線成長。
於是在孩子剛3歲時,便開始了「牛蛙模式」的計劃——
孩子媽媽用各種跨年齡層的知識填滿了孩子的小小腦袋,並對孩子的每一天、每一周、每個月都設置了不同的「KPI考核」。
然而,令全家人大失所望的是,全家人的精心付出,並沒有讓孩子如願考上著名民辦小學。相反,孩子因為壓力過大,患上了小兒抽動症。
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所謂的成功家庭,往往也會對孩子更為嚴苛。
因為有一種隱形壓力叫「背景壓力」,它可能會把孩子逼得厭學、自卑、叛逆。而且,越是「精英家庭」,越是擁有優質資源、提前起跑的孩子,越容易承受「背景壓力」。
在精英背景的壓力籠罩下,孩子反而會變得「做不到」,體會不到成就感,而很多時候,正是成就感帶來了成功。
所以,如何引出孩子的成就感,讓孩子擁有持續一生的學習熱情,或許是很多高學歷、多資源的精英父母所需考慮的問題。
貳
享譽全球的幽默大師卓別林,童年時貧窮不堪,生活困苦。可是他並沒有走向極端,仇恨社會,心中始終保留一份溫情。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的母親。母親給了卓別林堅定、溫和又充滿尊嚴的愛。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卓別林自傳》的選段
(1)生活雖然貧窮,卻依舊可以品嘗到美好的滋味,並有母親讀書相伴。
「當然,有時候我也待在自己家裡,於是母親就沏一壺茶,用烤肉上滴下的油煎一些麵包,我吃得津津有味,母親再讀一個小時書給我聽。
她書讀得非常好聽,這時我就感到和母親在一塊兒很快樂,覺得自己待在家裡要比去麥卡西家更好玩兒。」
(2)身份雖不顯貴,但母親卻「高貴」地要求孩子。
「我們生活在下等社會裡,是很容易養成那種不注意語法的習慣的。但是母親永遠不受環境的感染,十分留心我們的談話,隨時糾正我們的語法,這使我們意識到,我們是有身份的人。」
(3)無論孩子怎樣,母親都愛著他,並傳達給自己的孩子。
母親笑起來了,我很清楚地記得,她怎樣緊摟著我,吻我,一面十分親切地說:「不管你是什麼樣,我總是愛你。」
這只是《卓別林自傳》中幾句關於母親的描寫,但從這幾句話,我們便可以想像到卓別林有一個開明、溫情、且充滿智慧的母親。
而這種智慧,讓她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懂得如何愛孩子,並向孩子傳遞一種理智的、溫情的、有尊嚴的愛。
更重要的是,每當長大成人的卓別林回憶起自己的母親,心頭湧起的都是溫暖的愛的回憶。而這種愛,正是卓別林自信的源泉。
叄
當然,上面列舉的兩個例子有些極端,精英家庭出精英的機率要遠遠高於寒門,卓別林的成功也萬中無一。
但是,為什麼有些精英家庭還不如寒門,培養不出精英呢?因為他們雖然高知,但他們對教育的理解,仍然是「窮人的思維模式」。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太過於實用主義
他們評價事物好壞的標準,便是基於他們思維模式下的「有沒有用」。他們對於教育,也是如此,要看投入產出比。
哪個學校就業好,哪個專業賺錢多,這才是他們對教育的最高標準。但是,抱著這種觀念去教育孩子的人,最後往往會在教育上吃虧。
所以,你會看到,越是終身學習的人,把教育當作人生的一部分的人,會越來越富有;而把教育當作手段,當作敲門磚,當作墊腳石的人,會越來越失敗。
第二:只注重眼前看得見的東西
儲蓄太漫長,放棄;教育太漫長,放棄;健康太漫長了,放棄;改變太漫長了,全部都放棄……
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是很多家長容易犯的一個問題。
家長對幼升小著急,孩子為小升初掉層皮,為高考丟掉半條命——可以說,從孩子還在娘胎里的時候,父母已經把孩子的成長精確地劃分到每一個階段里了。
然後家長們就根據這個時間表,倒推做一件事,就是「倒計時」。為了達到階段性的目標,其他的都可以捨棄。
其實,做任何事情,太注重眼前得失都不是長遠之法,尤其是教育。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有一個總的評判標準,那就是:為孩子計深遠,不要被短期內的失敗所束縛,比如一次考試成績的失敗,一次名次的下滑等。
第三:言行不一,拒絕成長
要看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就看他多餘的錢用在了哪裡,多餘的時間用在了哪裡。
無數的調查顯示,越是平庸的人,越會把精力和時間放到阻礙他們成長的地方。比如,他們很少去購買書籍,獲取信息,學習技能……但他們非常熱衷於煙酒、賭博、遊戲……
在教育上,他們總喜歡命令孩子去讀書學習,而他們自己去癱坐在沙發上刷手機、玩手游。拒絕成長,言行不一,便是導致他們無法取得成就,無法教育出優秀孩子的重要原因之一。
Professor點評:
教育如水,並無定則,需根據孩子的成長和發展來有的放矢。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摒棄教育中的「窮人思維」,為孩子計深遠,與孩子同成長,多給予孩子正面的影響,這樣才能教育出真正 的牛娃。
關注公眾號「瑞思英語」,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