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中國裝備精良的德械師神奇的毛瑟32型手槍

原標題:二戰時期中國裝備精良的德械師神奇的毛瑟32型手槍

說到二戰前期的1937年當時中國嚴重缺少重型武器導致前線官兵嚴重的火力不足,除國軍的中央軍有五門山炮墊底外,其他的非嫡系部隊,能裝備有十門迫擊炮,20廷重機槍就可以說是富得流油的,為什麼當時中國軍隊的裝備的武器差距如此之大呢?主要的原因就是當時中國每一個省幾乎就有一個軍閥,而實力最大的軍閥就是蔣介石所以各地軍閥都聽蔣介石的話而已,所以蔣介石對那些非嫡系部隊的地方武裝組成的步兵師,一般情況下是不負責任發軍餉和武器的,因為蔣介石也知道,發了也等於百發下層軍官腐敗的非常嚴重,這就是導致當時中國的各地軍區主力軍團部隊的裝備情況,素質情況差異巨大,平日當兵就是為了魚肉鄉里有耀武揚威的,而真的要上戰場往前沖的,還沒到戰場就化為鳥獸散的也是不少,但最害怕的就是到達戰場,守住關鍵地點後,悄無聲息的不見人影一路潰逃,這才是中國在正面戰場與日軍作戰屢戰屢敗,二戰時期中國步兵師,可以說不計其數而那些真正具備戰鬥力,叫名字的番號能有幾個,這就是當時中國的國情導致,我們被日本說是沙子一樣堆起來的軍隊。

但淞滬戰役,就不一樣了,淞滬戰役當時中國是集中當時中央軍最精銳的部隊與日軍主力進行死磕的,在沒有絕對制空權,制海權的情況下,進入戰場的德械師和教導總隊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和毅力,也讓日本人大吃一驚,而中國德械師組建離不開當時中國與德國軍事交流與合作,第一批來華的德國軍事顧問是馬克斯·鮑爾上校,馬克斯·鮑爾雖然名不見經傳,但據說曾在德國總參謀部供職,以其出色的軍事才幹深得總參謀長魯登道夫的賞識、斯圖茲納中尉和霍姆爾少尉三人,由此揭開了中德軍事合作的蜜月之旅。

馬克斯·鮑爾上校

1933年開始中國開始全新組建成批次德國械師,主要裝備的是德國武器,德國鋼盔,仿造德國陸軍大學制定的步兵訓練,日常規範準則,等等一些德軍獨有的訓練技巧進行訓練當時中國新組建的王牌中央軍德械師,本來中國預計組建20個,但到淞滬戰役爆發之前的1937年初,真正意義上屬於標準德國四團,三營制德械師只有第3師、第6師、第9師、第14師、第36師、第87師、第88師和教導總隊,還不足十個師。

上面這名士兵裝備的毛瑟手槍是1932年型,德軍軍火商根據中國戰場實際情況,給中國軍隊獨家製造馬瑟半動手槍,這種馬瑟手槍最大優點還是快慢機設計,可以單發也可以連發,其最大射擊距離是300米有效擊斃距離是120米左右,這就導致了該型毛瑟步槍後坐力極大,必須裝備槍托,該槍在1933年改進出來後也不單單裝備給國軍的部隊,也裝備給了當時最新組建的黨衛軍警察部隊,青年衛隊旅等,這些部隊在後來成為了德軍鼎鼎大名的黨衛軍精銳裝甲師,可以說是一把簡單版小型半自動步槍。

1937年淞滬戰役時期馬克斯·鮑爾上校可是作為中國軍事的高級參謀親力親為幫助各個德械師在戰場上發揮出最極限的戰鬥力,淞滬戰役不能說是一場中國完敗的戰役,這是馬克斯·鮑爾上校離開中國時所表達的意思,因為雖然德械師的裝備程度要中國當時其他步兵師的裝備的情況要好很多,接受的也是一級野戰師的高強度修煉,可以說論單打獨鬥是可以日軍地面作戰任何一支師團的進行決戰的,但地面作戰上淞滬戰役,中國陸軍可以做到在沒有制空權,制海權的情況下堅守了一座濱海的港口長達一個月之久,就基本證明中國步兵是世界上作戰能力最強的步兵之一,馬克斯·鮑爾上校說過就算當時讓德軍排名前十的步兵師來打,也都不一定能夠堅持一個多月,因為沒有制海權,制空權情況下,就等於被敵軍牢牢限制住手腳,而事實上,1944年諾曼第戰役時期,德軍當時所面對的情況,就如同擴大版的淞滬戰役,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1937年淞滬戰役國軍使用圓形戰術修築防禦陣地火力點該陣地最大特點就是,以機槍為主體火力,進行立體碉堡式進行戰鬥,在沒有混泥土工事時,這樣布局就好比堅守在一座機槍碉堡內部一樣,但必須得有彈坑才能這樣構築,以避免被敵軍大型火炮炮彈直接命中的幾率,後面的四個人為預備戰鬥小組,隨倒下就立馬補位,在打高強度激烈防禦戰或者巷戰情況下,可以進行無火力間歇的擊殺敵軍,做最極限的作戰效率,沒有一個人是多餘放空槍的,但這樣標準意義作戰打法,抗戰也是只是發生幾次而已,畢竟接受過德國軍事教育的人員有限,很快就打光了治標不治本,難以短時間改變中國戰場的局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TjFOXQBLq-Ct6CZ3n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