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168 部 每 日 一 片
沙畫版周杰倫歌曲大混剪
這兩天,有件特火的事情:
708090衝破代溝的壁壘,抱在一起,在線追星。
三代人團結一致,同心協力,辦成了一件大事。
為了一個共同的idol:
周杰倫
幾天時間裡,周杰倫在微博的影響力超過一個億。(之前都不在榜單上
李現、王俊凱、陳赫、張泉靈、林俊傑等人,
在微博帶頭追星,熱度大幅增長。
連人民日報都跟著互動、轉發。
不少人說,老中青三代恢復營業,義憤填膺地教「小朋友們」做人。
為此,這幫玩不轉微博的「老人」,
專門學會了打榜、刷數據,甚至明白了微博超話的用法。
當然,有人也顧不上搞明白,一門心思地只管投票。
V姐上次看到這麼激烈的粉絲互動,還在《創造101》里。
菊姐(王菊)的粉絲,開啟了解構idol的新浪潮。
她們為偶像加油,不用劣質的手段,而是極具親和力的打氣。
那句經典的口號:
你不投,我不投,菊姐何時能出頭。
你一票,我一票,菊姐明天就出道。
這次,也被用在了周杰倫身上。
你不投,我不投,杰倫何時能出頭。
你一票,我一票,杰倫站在台上笑。
沒有微博的周杰倫,還在ins上回復了網友的評論:
哥,你知道我們為你學習了新技能嗎?
知道
那你還這麼悠閒?
寶寶不說
這場跨紀元的爭奪戰,到底在搶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這件事情的起因。
周杰倫演唱會的票難求,有個年輕的女孩在豆瓣上發起了疑問:
「我查了查,他微博超話排名都上不了,官宣代言、轉發評論都沒破萬,演唱會一般都是粉絲去看,他粉絲真這麼多嗎?」
這句話,引來了粉絲罵戰。
杰倫的粉絲在下面回復到:
「周杰倫需要刷流量麼?
不需要,周杰倫三個字就是流量。」
年輕人直接回擊:
「沒流量就是沒流量,吹什麼。」
「不行就是不行,那麼多廢話幹嘛。」
這句話激怒了大家。
不是杰倫沒有量,而是我們沒有刷。
一時間,全網的杰倫粉,包括路人粉,齊心協力,幫助杰倫穩坐榜首。
這場爭奪戰的背後,不是想證明誰的idol火,而是想說明:
我們的青春不容置疑!
毫不誇張,周杰倫,是我們的整個青春,他對我們的影響延續到了現在。
誰沒年輕過,誰又沒追過星?
追星可不是刷數據的年輕人才有的權利。
刷流量、打榜、上榜首,是最年輕一代人的追星方式。
在他們眼裡,只要自家的偶像穩居第一、擁有流量,就是最大的成功。
為此,偶像可以獲得更多的曝光、代言,自己也成就感滿滿。
沒錯,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
很難說,是他們助長了風氣,還是受此影響。
但,追星這件事,失去了理性,可就沒什麼意思了。
通過靠抹黑其他idol獲得的流量,勝之不武。
那些年,
8090的「追星打榜方式」
8090的追星,在買碟、買海報、買卡、錄歌中度過。
走進小賣部,哪個明星的海報最多,就證明最火。
為了給自己idol的站台,還會跟幾個小夥伴湊錢,氪金買海報。
回家貼滿臥室的牆。
滿牆SHE的海報
還有人貼在宿舍櫥櫃里、廁所的地上,家裡的天花板上,時時刻刻抬頭低頭看見idol。
課本、書桌、鉛筆盒…能貼的地方都貼上。
還在課桌上,寫下偶像的名字。
除了海報,那種印有偶像宣傳照的鑰匙扣,也會買來掛在包上。
買各種娛樂八卦雜誌,只看自己idol的那一頁。
有的時候,對當期內容不感興趣,卻會為了贈送偶像的海報,而購買。
幾個關係好的朋友,為了省錢,商量好,一人買一個月,輪著看。
還會專門買來空碟,每當電視上放偶像的歌曲時,就錄下來,反覆聽。
偶爾,也會央求爸媽,給自己買正版碟。
這些,都是我們的回憶、我們的青春。
在那個時代,周杰倫就是被我們這麼一路追過來的。
只因為他是
周杰倫
聽周杰倫的歌,從校園到社會;從教室到KTV。
他的歌,陪我們扛過了生活里的每個坎坷。
就算不是周杰倫的鐵粉,也不會不知道他的存在。
隨著唱片業的落寞,磁帶很少流通在市面上。
大家都開始在網上聽歌。
從前有個段子,QQ音樂怎麼穩固霸主的地位?
買下周杰倫所有歌曲的獨家播放權。
現在的一代人,或許不會明白周杰倫對我們的意義。
這種意義有關成長、青春、友情、愛情、親情,有關人生的航線。
這種意義,是再多的轉評贊和流量都無法與之匹敵的。
那份感動,早已被我們深藏於心。
就像周杰倫自己說的:
「如果有一天你們累了,聽到《簡單愛》會覺得溫暖,那我就沒白在你們的青春里經過。」
而我們能做的,是在這麼多年之後,依然願意為他爭取第一。
新時代初期的千禧年,周杰倫發行了個人首張專輯《Jay》。
那一年,最後一代80後11歲,第一代90後10歲,00後剛出生。
懵懵懂懂里,開始聽他的《可愛女人》。
而後的《愛在公元前》《雙節棍》《簡單愛》《聽媽媽的話》《告白氣球》《稻香》《一路向北》……
每一首我都會唱。
我記得買過的第一張專輯是《七里香》,那年我10歲。
這張專輯的銷量位居年度全球第42位。
在那個大多數流行歌手還在套用歐美日韓歌曲的時期,周杰倫獨樹一幟。
自己寫歌,作曲,偶爾作詞,
把各種混搭的曲風融在創作里,包括hip-hop、抒情、流行。
用原創開啟了流行音樂的新時代。
他的歌在QQ音樂的播放量破100億。
他是YouTube上播放量最高的華語歌手。
2003年,登上《時代》雜誌亞洲版的封面故事,
被稱為「亞洲流行樂壇新天王」。
2010年,他的全球歌曲下載量排名第三,僅次於Lady Gaga和麥可·傑克遜。
有一年7月,《以父之名》在全亞洲超過50家電台同步首播,超過八億人同時收聽。
後來,那一天也被叫做:周杰倫日。
就連天王張學友,陳奕迅、張泉靈,都是他的歌迷、粉絲,時常去他的演唱會聽歌。
他的影響力,一步步從亞洲擴散到全球。
還去《驚天魔盜團2》里,客串了一把魔術店老闆。
即便如此,不代表說,周杰倫是完美的,沒有缺點的。
他也曾面臨著質疑:
唱歌咬字不清,語速太快聽不清唱什麼,尤其是《雙節棍》,一句歌詞沒聽懂…
跨界拍電影撲街,沒有方文山,開始亂寫歌詞,這兩年身材把控不好,喝奶茶喝到胖……
的確,他有太多的不完美。
但回過頭來想想,我們愛的,是那個做出好聽旋律的他。
我們愛的,是不完美,但孝順、勵志的他。
為媽媽寫的那首《聽媽媽的話》;
激烈每個奮鬥者的《蝸牛》;
心情沮喪時聽的《黑色毛衣》;
……
在那個青蔥的校園時代,教室里、書桌下,藏的都是裝滿周杰倫歌曲的mp3。
課下,還會為了買他代言的可比克薯片,省吃儉用。
那時的我們,多可愛。
沒有刷數據、打榜,只有簡簡單單地愛一個人。
因為他的歌,他的故事,真的治癒了太多人。
對於很多傑迷來說,他是一種信仰。
當看到「為周杰倫打榜」的「活動」時,
會不約而同地加入、參與。
因為大家知道:
這不只是捍衛實力派和偶像,還是捍衛我們的熱血青春。
引起共鳴的年少歲月,豈能被隨便踐踏、嘲諷?!
周杰倫出道二十多年,火了二十多年。
他創作的歌曲,仍舊流行。
演唱會的門票,仍舊難求。
跨越人潮、山河,我們仍舊愛他。
從前聽歌的小屁孩,初長成,也來到了他口中的未來。
有一種愛,不顯山露水,卻堅韌有力量;
有一種愛,簡單大方,卻也轟轟烈烈;
有一種愛,叫做,崇拜周杰倫。
某種程度來說,周杰倫=那個青澀又美好的過去。
在這場宛若泡沫的數據大戰中,我們守護的是那個不容詆毀且熱淚盈眶的青春。
「想回到過去,試著讓故事繼續~」
轉發這篇文章,
給那些陪你聽遍、唱遍周杰倫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