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直播「帶貨」,親民又普法」
據報道,「雙12」上午,浙江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與線上拍賣平台聯合在某電商平台上「直播帶貨」,有森林、海景房、手機靚號,都是執行標的物。在短短1個小時20多分鐘的直播拍賣里,共34件拍品成交,成交額破億元。
在很多人眼中,法官形象是跟「嚴肅端莊」深度捆綁的。這是其職業要求決定的:法官的本質工作就是裁判案件,定分止爭,這決定了其不能像很多服務窗口人員那樣過於「平易近人」。而此次法官「帶貨」,看上去似乎有失嚴肅,但其「一本不正經」地帶貨,不是夾帶私貨搞商業變現,而是為了更好地處置資產,維護勝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一般來說,一方當事人勝訴後,對方當事人負有給付義務的,勝訴當事人就有「可期待利益」需要維護。但現實中,往往有很多敗訴方不願積極履行給付義務,這就導致法院需要保全處置其財產,以便及時兌現勝訴方的合法權益。
然而,法院處置被執行人財產時,未必會順利——很多被執行人的財產,並非易於交付的現金。法院依法保全的很多財產也是房產、首飾、車輛、家電,甚至車位、靚號等。這就需要對這些財產進行拍賣、變賣等處置,以兌現勝訴當事人合法權益。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人民法院處置保全的財產時,可以視情況實行網絡拍賣,以便擴大「廣告效應」,降低拍賣費用,提高拍賣流程的公開透明,減少暗箱操作機率。
而在網購競爭激烈的背景下,如果依然拘泥於傳統模式,就可能出現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尷尬,導致本來很有價值的財產無人問津,無利於擬處置資產的有效變現。
法官「帶貨」則顯著增加了擬處置資產的知名度和曝光率,讓更多網民產生圍觀、競拍慾望,讓擬處置資產以更高價格拍賣。梳理報道可知,很多擬拍賣資產都以較高價格甚至遠超起拍價的價格成交。
同時,法官「帶貨」又普及了法律常識。在「帶貨」直播現場,法官們往往以詼諧幽默的語言和表情介紹著擬處置資產,同時介紹涉及執行環節、拍賣環節的法律知識,讓這些平時少有人問津的冷知識得以普及。既讓公眾更全面了解法院執行工作,又讓那些潛在的老賴認識到賴帳的嚴重後果。
法律是嚴肅的,法庭是莊嚴的,但法律又是來源於現實生活的規則。在網絡時代下,法官放下正襟危坐的架子,以平易近人的方式為法院所處置的資產「代言」,既符合網絡時代的傳播思路和行為風格,又不違反法官的行為規範。某種程度上,法官「帶貨」這樣的執行攻堅有益嘗試多多益善,不僅無損其威信,反而會為法官形象加分。
【來源:新京報;作者:史洪舉(法官)】
【免責說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公眾號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