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很狡猾,如何科學檢測?專家們給出答案

2020-02-10     名醫開講

2月8日,省委書記、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指揮長蔣超良,在武漢市督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要集中兩天時間,將武漢市累積的所有疑似患者檢測完畢。如何完成檢測?目前還有哪些困難?今天,本台記者專訪了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 李艷


李艷告訴我們,2月3號是核酸檢測能力提升的一個轉折點:2月3號疑似病例非常多,確診病例反而較低,以前都是疑似病例大大高於確診病例,跟核酸檢測的質量和效率有關係。2月3號,國家組織了大量的試劑盒派送到不同的實驗室,現在每天最高(檢測)量可以達到1300。


檢測方法的完善,也大大提升了檢測速度。李艷介紹:實驗室從以前不敢做檢測到現在敢做檢測。先在56℃的環境下保持45分鐘,將病毒滅活後再來做核酸檢測,最大限度保障了醫護人員的安全。隨著檢測質量提升,流程慢慢優化,確診指標越來越好。


目前,全省可以檢測新型冠狀病毒的實驗室已經有九十多家。現在,即便是從社區採樣,加上轉運時間,一天時間內也能出檢測結果。


但是李艷表示,核酸檢測也不是百分之百準確:試劑盒是根據第一代病人的病毒來測序的,如果產生了變異,可能有一部分病人檢測不出來。因此也要考慮進一步完善試劑盒,要等待科學家們進一步完善試劑盒的標準和條件。

李艷建議,要綜合判斷是否感染病毒,比如說有密切的接觸史,有發燒,有CT發生變化,即使核酸顯示陰性,也考慮到病毒變異的可能。

常規情況下,對疑似新冠肺炎患者隔日進行共兩次咽拭子核酸檢測,如果出現一次陽性則確診,如果出現兩次陰性,則基本可排除感染。但這個判斷標準,近日被打破了:一名三次咽拭子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陰性的患者,最終成為確診病例。這是否說明新冠病毒隱匿性很強?如何避免「假陰性」患者耽誤治療?來看北京武漢兩地專家8號通過5G遠程診療展開的討論:

不讓「假陰性」患者出院 京漢兩地5G遠程會商

武漢市協和醫院西院住院樓10樓會議室,正在協和醫院西院與金銀潭醫院支援的北京市醫療隊成員與北京朝陽醫院的專家進行了一場5G遠程會商。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 張黎明:

連續兩次咽拭子檢測都是陰性,在(符合)出院的情況下,又有一例病人突然又發燒了, 那麼出院的標準怎麼來掌握?需要大家一塊討論。

參加會商的專家中,有呼吸危重症專家童朝暉,他在抗擊非典期間,實現了病房收治近百名患者無一人死亡,醫護人員無一人感染的成績。他和大家分享了抗擊非典時的經驗。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 童朝暉

跟大家解釋一下:當年非典的時候出院是三周,這回我建議大家也等到第二周的高峰期過去,再複查影像,兩次陰性,出院比較有把握


病人出院時如果核酸檢測呈「假陰性」,會誤導患者認為自己已經治癒,而放鬆「二次感染」的警惕。因此,核酸檢測不能作為唯一的判斷標準,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持續而全面的臨床觀察。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醫生:

我覺得童院長說得特別對,時間上需要往遠了考慮,同時需要持續觀察病人的免疫功能抑制狀態。


北京市支援湖北醫療隊領隊 劉立飛:

這個疾病的特點剛剛專家也介紹了,可能會有肺的問題,有心臟的問題,可能還有其他系統疾病的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多學科一起進行研判,形成下一步診療方案。


多重手段確保不遺漏「假陰性」患者


在2月4日,國家衛健委舉行的發布會上,有專家提到,由於取樣的條件不一樣,檢測結果可能受到影響。比如,取痰檢測的前提是要病人有痰,但新冠肺炎的症狀是乾咳,不易產生痰,這也增加了取痰檢測的難度


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 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療與研究中心首席專家 李興旺

從呼吸道標本來講,肺泡灌洗液敏感性要高於痰的結果,痰的結果又高於咽部的。所以越是危重病人診斷率越高,是因為能採到肺泡灌洗液。接下來普通病人更多開展痰拭部的痰做檢測,可能會把陽性率進一步提高。

怎麼樣做到識別假陰性?湖北省醫療救治組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 趙建平指出:受樣品採集方式,包括技術、試劑和質量方面的影響,檢測可能會出現「假陰性」的問題。那麼,如何能避免感染人員被遺漏呢?


湖北省醫療救治組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 趙建平:

我們的咽拭子,鼻咽拭,核酸檢測陽性率現在大概在30%到40%。檢測陰性是不能排除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就是多次檢測也不能排除。所以說在武漢還有湖北的部分地區這時候臨床的表現就非常關鍵,如果這個病人臨床表現有症狀,還有血裡面的淋巴細胞下降,這個病人就要按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來進行診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x4IWLXABjYh_GJGV2tz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