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打通城市通道與風水生氣流轉的關聯

2019-11-27     楊公古法風水曾祥裕

打通城市通道與風水生氣流轉的關聯

曾祥裕 曾海亮

風水講究乘生氣,先從民間開門說起,講究收納三吉六秀方之生氣。

在中國風水文化第一村興國三僚,有個狗形祠為了避免上方虎形墓的煞氣,不開祠堂正門,而開側門,叫做「左耳進氣」,正好可接來水之氣。

一般在農村建房開門接氣,即宅門是向著來水方或來路(特指環抱路或橫過家門的路)收納其氣。

這種開門方法,就叫接水局。 城市以路來論,門前道路左高右低,為左水倒右 ,名為左水倒右局。若門前道路右高左低者,為右水左流,稱為右水倒左局。故此,如門前為左方來水時,可在右方開門來接水。水為生氣的載體,水來就是生氣來。

以上說的是民間建房開門接氣,也就是大門往哪個方向開,就是收哪個方向的進氣。

若你的住宅收納不到三吉六秀方源源不斷的生氣,就是死氣困擾著你家。

我在浙江溫州一個山村堪察風水時,發現一戶人家的地面潮濕,牆角還長青苔。我一看此景,就說此房住久了家人會患風濕病。話音剛落,東家的兒子就快人快語說道,你說准啦!近年來我父母親老犯關節痛,現在走路都困難。他憤憤不平地問 原來我父母親的身體很捧的,就是前面右方鄰家新建的小洋樓高我家很多,擋住了我家東南方的進氣。

看來此人還是懂得一點風水知識,知道家中的風水改變是因前方的更高的建築擋住了進氣。

一個家庭因為進氣通道受阻帶來家人身體疾病困擾。而一個城市因規劃失誤,無序的大規模開發建設,高樓林立,一個更比一個高,形成一個密集如鐵桶般的容器,把風道堵塞,從而帶來空氣污染和熱島效應加劇。

生氣流轉靠風道。針對城市密不透風的情況,城市規劃學者提出城市風道規劃理念與建設路徑 ,即利用城市內外的大氣溫差和氣壓差,通過科學的空間布局和建築高度、密度控制在城市中產生「穿堂風」,以增強城市中空氣的流動性,從而減緩城市熱島效應,改善城市空氣品質。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主要風向,風向口務必要暢開,這也是說一個城市的進氣口不能受堵。

據有關學者研究發現,武漢夏季主要風向是東南風,且長江和漢江水溫只有17℃,若將長江、漢水這一天然通風道與城區內人為打通,引江風入城,將能為城市降溫。為此,《武漢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武漢市都市發展區「1+6」空間發展戰略實施規劃》中提出,「打造6片放射狀生態綠楔,建立聯繫城市內外的生態廊道和城市風道」。

2012年8月,武漢市國土規劃局通過公開徵集的方式,邀請香港中文大學、武漢大學等組成聯合團隊開展《武漢市城市風道規劃管理研究》的編制。在此基礎上,目前正在組織編制《武漢市城市風道規劃》,首次將風道規劃納入法定規劃的平台。

據悉,武漢城市風道規劃明確了各級風道的各項控制要素的具體控制要求和指標,明確風道的控制要素主要包括風道寬度、開敞度、兩側建築密度、建築高度、布局形式,以及植物類型、種植形式和喬灌種植比例等。

六條風道主要包括後官湖風道、府河風道、武湖風道、大東湖風道、湯遜湖風道、青菱湖風道等。

其實,保持城市風向口的通暢,無非就是保持源源不斷的生氣從風道輸入,這個城市生氣流轉,才不至於氣鬱發悶,當然夏季就不會悶熱,也不致於產生霧霾!

這種所謂的打通風道就是讓生氣流轉順暢罷。這與本文一開頭說的民間開門重視接氣,無非是一種東西兩種說法。

(作者簡介:曾祥裕 為資深風水學者 ,長期從事風水文化以與養生文化的推廣和培訓工作,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whKtr24BMH2_cNUgfA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