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北京榜北京菜去哪兒了?不必恭維也不用糾結

2019-11-29   長安觀察


繼此前登陸上海、廣州接連被吐槽之後,米其林剛剛發布的北京榜同樣深陷「老外吃不懂中餐」的群嘲。唯一的三星餐廳,是台州菜新榮記,另一家上海菜屋裡廂,登上了二星。京派餐館則被打包塞進了親(廉)民(價)榜「必比登」,且因所選店家多數連知名美食博主們也沒吃過,被調侃為「驚嚇指南」。

米其林來了,倒成了「北京菜被黑得最慘的一回」,愛城心切的人們當然不答應。其實,雖然盛名在外,米其林美食榜走出法國、走出歐洲之後,經常呈現出水土不服的狀態,被質疑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正所謂鞋子合不合適,只有自己的腳知道,東西好不好吃,也只有自己的舌尖最明白,打幾星很大程度是因人而異的。指望一個法餐體系下誕生的美食指南,放之四海而皆準,本身就不現實。

中國人常說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而這份愛往往與「家鄉的味道」緊密相連。五千年中華文明不僅孕育出著名的「八大菜系」,形塑著地域特色鮮明的飲食文化,更滋養著中國人對生活的獨特態度。煎炒烹炸,煮熬燉燒都是風情;家常便飯,珍饈美味皆是人生。可以說,中國菜好不好吃,根本不是問題。非要論東西南北、哪派菜系更好吃或更高端,一定會引起各種不服,「外來的和尚」說了也不算。

所謂米其林指南,源起同名輪胎公司的營銷策略,是為了鼓勵人們多開車,而推出的一套「自駕游」餐廳推薦手冊。從評星指標看,雖說其反覆強調自己「只針對食物」,但總體還是圍繞西方飲食文化,特別是法餐的審美標準而來,擺盤、菜品、環境、氛圍等「標配」,多透著一個「貴」字。

中國人的烹飪手法和如雲美食,在這套框架中多半無從索驥。就拿北京人心心念念的豆汁、炒肝、滷煮等傳統品類來說,按這套模式評下來,顯然不沾邊,且不說老饕們津津樂道的多是些胡同深處的「蒼蠅小館」,單是這食材和做法,怕就不在米其林的視野範圍里。「舌尖上的中國」博大精深,米其林指南再厚,怕也裝不過來。

當然也要看到,米其林雖然不是評判餐飲的王牌標準,上不上榜也不能說明所有問題,但參考價值多少還是有的。特別是對我們的一些老字號來說,菜品縱然眾口難調,但在環境營造和服務水平上,確有必要對標米其林來找找差距。確實有些老字號過於依賴「老招牌」,經營服務相當「不拘小節」,跟今天消費者的要求比起來,恐怕是有些「自信」太過了。

今天的中國,特別是在一線城市,消費升級是大勢,市場對品質消費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這樣的大背景下,餐飲光有「味」還真不夠,品質、環境、服務還有推介必須跟上來。

對於米其林指南,我們大可不用糾結「憑什麼」,但對其所透露出的對服務品質的專注,卻值得每一家餐廳特別是老字號們多琢磨。做好自己,還有什麼比這更重要呢?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