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是吹!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最應該頒給中國

2019-10-17     水皮雜談

人為什麼貧窮?如何擺脫貧窮?這兩句話經常在成功學的宣傳語中被提及。那麼,現在有人用它們贏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像醫學一樣做經濟實驗

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將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阿比吉特·巴納吉、埃斯特·迪弗洛和麥可·克雷默三人,以表彰他們「在減輕全球貧困方面所提出的實驗性方案」。這種「三黃蛋」的現象,在化學獎、物理學獎上相對常見些,但在經濟學獎上比較少見。

更為少見的是,他們採用的方法不是經濟學主流的實證研究方法,而是更強調通過大規模的隨機田野實驗來評估各種消除貧窮的政策。在他們看來,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要像醫學一樣做實驗,尤其是通過田野實驗增加經濟學的科學性。

他們的這種新方法改變了發展經濟學,讓它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研究領域。那,什麼是發展經濟學呢?就是專門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現象的學科。它興起於二十世紀40年代後期,重視研究窮人和落後國家的發展問題,力圖給貧困問題找到方案。

而這三位這次獲獎,正是基於他們在人類貧困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貢獻。其中之一,就是超過500萬印度兒童從學校的有效輔導課中受益。還有一個例子是,許多國家已經對預防性醫療提供了巨額補貼。這些只是這項新研究如何幫助緩解全球貧困的兩個例子,它還具有很大的潛力,能進一步改善世界上最貧困人口的生活。

股票和理論之外的經濟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阿比吉特·巴納吉和埃斯特·迪弗洛,是一對夫婦。夫婦同時獲得諾貝爾獎,在經濟學獎的項目里尚屬首次,在整個諾貝爾獎的歷史上也只有四次,其中就有大家很熟悉的居里夫婦。那麼,埃斯特·迪弗洛也將仿效居里夫人,將諾貝爾獎金用於自己研究的「貧困經濟學」中。

「貧困經濟學」這個領域聽起來比較陌生,但其實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還要買電視?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

帶著這些問題,阿比吉特·巴納吉和埃斯特·杜夫洛深入五大洲,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從窮人生活的多個方面,探尋貧窮真正的根源,並解釋了其背後的經濟學原理。他們最主要的思想集中於《貧窮的本質》一書。

該書的主要觀點是:貧窮的表面原因是因為財富的匱乏,但其深層的原因是因為社會機會、資源的不平等。而這種機會的不平等會讓那些原本有可能憑藉自身的智慧和能力改變經濟狀況的窮人失去重要的脫貧機會。

窮人不願意做基礎教育、疫苗等「小投資」的的短視行為,除了信息匱乏的原因,也有被動的原因。因為他們承擔更多的責任,享有更少的公共服務,也缺乏貸款等資金支持,因此就不敢冒險進行長期打算。

看到這兒,大家可能感覺到了,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同過去注重基礎研究和學術上的貢獻不同,它顯得更加務實。獲獎人麥可·克雷默也這樣認為,他說,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承認,應當讓人們意識到經濟學不僅僅是關於股票市場或是理論研究,而是關心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比如貧困。

這似乎表明了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當下的科學研究,越來越注重研究給現實世界帶來的影響,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論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qj_2m0BMH2_cNUgVhu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