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明生
披閱五載,年屆80之時,拙作《長安詩話》由團結出版社出版。我很欣慰。《長安詩話》是為歷代詠陝西的詩、詞、曲所作的詩話。長安為陝西的中心,我是長安人,詩話又在長安寫成,故名《長安詩話》。
中國是詩的國度,長安是詩的寶庫。有人統計,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305篇中,有許多都是陝西人寫陝西事的詩歌;更不用說在詩歌最盛的唐代,產生在長安的詩人和詩的故事,簡直是不計其數。我生於斯,長於斯。我愛長安,更被歷代詠頌長安的詩詞曲所浸染所薰陶。
上世紀50年代,我就讀西北大學中文系時,興之所至,不知高低地捉筆寫上幾首「歪詩」;並召集愛好詩歌的同學,成立了春園詩社,進而又辦了一個《春園詩刊》。彼時,每有同學新作發表,大家都先睹為快。當然,憧憬著自己將來也做詩人,算是心中的理想。大學畢業被分配進了陝西人民廣播電台,做了記者,一干就干到了退休方罷。其間幾十年,繁忙的新聞採訪,寫作報道,擠壓了個人的一切空間。然而,人心底總有屬於自己的一塊田畝。對我來說,一有閒暇,一有興致,讀詩、學詩、寫詩,便成了不變的業餘愛好。之後,也就有了拙作《肖凡詩詞選》的出世(肖凡,我當記者時的筆名)。其中,寫在1963年的一首《梅花》的小詩,至今仍能朗朗吟誦。這首詩,是在看到西北大學圖書館前紅白兩株梅花在雪中盛開,一時興起而吟出。詩曰「凌寒吐蕊遠香清,報領東風第一名。滿地冰霜清瘦影,青春誰可與同行……」。這首小詩寫作距今57年了。如今,西北大學圖書館前,還能看到那兩株梅花麼?怕是早已看不到了。這首小詩記錄了在西北大學圖書館前,還曾有過讓人心曠神怡的景致。詩歌是時光的印記,歷史的足跡。這也是我寫作《長安詩話》的一個初衷。
大約五年前,我在陝西經濟廣播電台同事們建立的微信群《輝煌經廣》里,通過語音傳輸,用陝西方言講發生在陝西且是陝西人寫的詩詞、歌賦。有時每天都講,有時隔三岔五地講講。朋友聽了,說很有興趣,鼓勵我要一直講下去,還提議應該結集出版成書。這樣,不但可以流傳,有益於下一代,也方便學習和查閱。這就成了自己下決心寫作《長安詩話》的動力。讓讀者通過閱讀詩歌,銘記歷史,了解社會變遷,感受生於茲長於茲的這片土地,這個國家的輝煌偉大。
詩話,是評論詩歌、詩人、詩派以及記錄詩人議論、行事的著述。《長安詩話》把摭拾詩作的範圍定在陝西以內,是因為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一輩子,並且以這塊土地是長期承載中國精神母體,是中國文化的硬核而自豪。不容置辯,已經出版的歷代詩歌書籍,包括專門輯錄吟誦陝西的詩歌選本、注本、譯本、鑑賞本,實實不少,拙作《長安詩話》位列其中,算是拾遺補漏吧。
寫作起始,我確定了選擇詩作的幾個原則,做到力求所選詩、詞、曲為陝西人所寫,或寓居三秦之人所作,或為外地人詠三秦歷史故事或人物、名勝之佳作;詩、詞、曲含史料,詩有故事,能引起讀者閱讀興趣,以及散見於各類書籍,讀者平時不易翻撿之佳詩妙詞好曲;要寫得淺易明白,富有情節,使每位讀者,不分專業,不分老幼,皆能看懂。由此,我歷經五載,四易其稿,查閱引用參考書目100多種,書中評述了歷代100多位詩人詠誦陝西的詩、詞、曲400多首,結合講述了這些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歷史典故,軼聞趣事和作者身世,最終完成了《長安詩話》的寫作。
這樣寫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通過《長安詩話》,引導讀者穿越時空隧道,窺究一段段時代風貌,讓讀者看到發生在三秦大地上的人物故事,歷史沿革,山川遺蹟,地域風俗,觸摸到歷史的紛繁曲折、風險、挑戰、前途與希望。而其中的滋味,恰如我在書的《後記》里所言:「長安詩話已編成,年屆八旬意態平。不負終南蒼翠色,白頭也擬上高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f6or28BUQOea5OwR4F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