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過去,許昌的他們為何再次相約小南海?

2019-10-18     老家許昌

20多年過去,許昌的他們為何再次相約小南海?‖老家許昌

文·圖‖葛國楨

仿佛就在昨天,仿佛就在夢裡,一眨眼,整整20個春夏秋冬,那些刻骨銘心的故事就變成了往事,變成了回憶。

20多年前的那個金秋,天高氣爽,雲淡風輕,電波里,正在播送的一條消息引起了很多人的駐足:經市委、市政府同意,許昌人民廣播電台決定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一批編輯記者……

那真是應者雲集,報名,考試,面試,考察……一路過關斬將,最後脫穎而出的一群年輕人,聚集到了小南海廣播電台的那個小院裡。

我們來自不同的崗位,有的剛步出校門,有的在企業打工,有的已經從事過新聞工作。我們來自不同的地區,有禹州的,有長葛的,有鄢陵的。我們雖然很年輕,但都對新聞工作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神聖感,願意把自己的青春和熱情融入到這份工作中。

沒來電台前,腦海里無數次描畫那裡令人羨艷的工作環境:聳入雲霄的高樓,明可鑑人的地面,井然有序的電梯……然而來到電台才知道,那時候工作、生活條件還很艱苦,小南海位於當時的許昌北郊,周邊是村莊和田野。從文峰路拐向電台的小巷又窄又舊,坑坑窪窪,晚上連個路燈都沒有。

電台是一個不大的小院,辦公樓幾乎被幾棵高大的白楊樹遮掩得嚴嚴實實。那時候小院裡還有一半地面栽樹,其餘的地面沒有完全硬化,義務勞動時各個部室要分片拔草打掃衛生。

電台里沒有職工宿舍,院門口有幾間低矮的小平房,我們幾個人就在這裡安了家,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小房裡竟然擠了三四張硬板床。晚上去電台院子外面的小路上散步,然後躺在床上聊新聞,聊工作,聊生活趣事,不覺間就進入夢鄉了。

電台里沒有職工食堂,我們幾個人就自己開火,每個人每星期兌十塊錢伙食費,周末吃不完了去附近飯店裡打個牙祭。我們每個人都會動手做飯,攤煎餅,烙油饃,擀麵條,蒸米飯……一個個竟然都練成了「業餘廚師」,做飯的香味常常引得台里加班的同事前來「蹭」一頓。

我們到附近的田野里去挖野菜,認識了薺菜,麵條棵,蒲公英,野油菜;我們到夜晚的樹林裡去摸蒼蟲,摸爬蟬,洗凈了放在油鍋里炸,味道至今難忘。

我們騎著自行車,去華佗墓,去潁水河……原先陌生的許昌城在我們腳下很快變得輕車熟路,每條街道每條小巷都像自己手上的紋路那樣熟悉。

那時候八龍橋南邊的華亞市場還是一片露天的菜市場,地勢低洼,人聲鼎沸,我們經常跑到那裡買菜買饅頭買麵條,以至於那裡的小老闆們見面就問我們:「你們這班人在哪個建築工地幹活兒啊?看起來整天都挺快樂的,收入一定不錯吧?」

為了辦好廣播節目,我們白天忙著外出採訪,騎著自行車滿大街跑。晚上忙著加班整理錄音,寫稿編稿,看書學習。

有天晚上,軍偉和廣濤寫稿寫到深夜,全然忘記了時間,等到下樓時發現樓門已經鎖住,只得又回到辦公室,後來實在冷得厲害,他倆就把屋裡的報紙全部蓋在身上,在寒冷中呆了一夜。

有一次,我和芝慧半夜三點起床去大街上採訪環衛工人,出電台小院全是黑咕隆咚一片,我們摸著黑來到八一路大街上,遇見不少正在掃地的環衛工人,採訪回來立即製作節目,播出後好多聽眾打電話誇獎。

那時候我們外出採訪幾乎全靠自行車,出市區全靠乘公交車。有一回,我和劉偉策劃了一個廣播話題:鄉村冬天為啥有忙也有閒?為了做好這個話題節目,我們精心選擇了冬忙和冬閒對比明顯的一些村莊。

我們去鄢陵東部鄉村採訪,誰知道到縣城後沒有公交車去我們要去的村莊。我倆一商量,乾脆步行。就這樣,我們沿著鄉間道路陸陸續續步行了幾十公里,過了好多個村莊,和那裡的很多農民朋友進行了開懷暢談,獲得了不少珍貴的採訪資料。節目播出後受到好評,還獲得了當年許昌市的優稿(節目)獎。

那時候傳媒還不像今天這樣發達,網絡、手機還沒有普及,為了及時收聽廣播節目,我們都帶著一台小收音機在聽,走街串巷時,隨時都可以收集聽眾對我們節目、稿子的意見看法。記者的採訪活動給我們提供了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廣闊舞台,增加了我們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層次思考,讓我們一步步成熟起來。

那時候我們雖然工資不高,要吃飯,要養家餬口,但在採訪中遇到弱者時也會流下同情的眼淚。

我和劉偉、芝慧去鄢陵縣鄉村採訪一名留守兒童,看到年幼的孩子無依無靠,還要照顧年邁的老爺爺,當即從口袋裡拿出自己不多的錢,給孩子買了一些學習用品。去襄城縣一個村莊採訪時,看到一位老人生活實在困難,我們每個人都給她拿了50元錢。

我們知道自己新聞工作的資歷太淺,要學習的東西太多,所以只顧埋頭耕耘,從不敢奢望有什麼收穫。然而俗話說得好:「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收穫還是源源不斷,令人欣喜的。

我們創造了許昌電台節目自采稿、錄音稿數量、質量的新奇蹟,捧回了省市優稿評選的一疊疊鮮紅證書,我們第一次開辦廣播新聞評論節目,第一次創作廣播劇,第一次結集出版自己的著作,第一次參與創辦紙質媒體,第一次下鄉駐村擔任第一書記幫助村民脫貧致富……不覺間創造了許昌廣播的諸多第一。

隨著經濟條件的逐步轉變,後來有人開始買房安家,搬出電台小院。也有人從廣播走到了紙媒,然後走上宣傳領導崗位,不過大部分人都還堅守在廣播新聞一線,勤奮筆耕,佳作不斷。圖8

2014年6月,廣播電台搬遷到八一路廣電大廈,我們依依不捨離開了小南海。

白駒過隙,時光荏苒,當年相聚小南海的日子轉眼已經20年了。在電話、微信里,我們不覺又聊起了當年那些難忘的故事,不約而同回到了小南海那個埋藏著我們夢想和青春的小院……

【作者簡介】葛國楨,河南鄢陵人,許昌人民廣播電台編輯、記者,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政協文史資料撰稿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文集多種,曾獲全國報告文學優秀作品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作品獎、中國鄉土文學獎等。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a2D3W0BMH2_cNUgY2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