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消毒劑,選擇和使用需謹慎

2019-07-24     肥水專家


水產養殖中,水體消毒劑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

在實際生產中因對消毒劑的選擇和使用存在一些誤區,常常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現介紹幾種常用水體消毒劑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希望對大家正確使用水體消毒劑有所幫助。

「消毒」概念

「消毒」即殺死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病原生物的過程.事實上,水產上使用的消毒劑已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消毒劑。

通常用於水產病害防治時,消毒劑的用量一般在0.3~1ppm,可見殺菌作用是很小的.稱作「消毒劑」則是名不副實。

「消毒」副作用

據試驗。二氧化氯使用24d時後氨氮升高4.2倍,72d時氨氮升高23.4倍。

5天後達到最高,是原來氨氮濃度的36.8倍,持續至7.5天氨氮才降至原來水平的17.8倍。第13天時仍為原來水平的1.8倍。

氨氮等有害物質的升高會導致魚蝦食慾降低、呼吸急促、行為怪異、體色反常等症狀的發生,漸漸會出現爛鰓或誘發紅體病、白斑病等。嚴重時造成魚蝦死亡。

有害升高

這是因為水中有兩類有益菌。一類為異養性細菌,它們能攝食池塘內有機物(如魚、蝦的排泄物),並大量釋出高毒性的氨、硫化氫等有害物質;

另一類菌為自養性細菌,以攝取異養性細菌的排泄物為食。並轉化成無毒性的自產物當消毒劑使用後上述二類菌均部分被抑制。

隨著時間的推移,藥物濃度逐漸降低,異養性細菌開始大量繁殖。將池中的有機物迅速分解並釋出氨、硫化氫等有害物質。

而自養性細菌的繁殖速度比異養性細菌慢100倍以上,這樣氨、硫化氫等有害物質就會積累下來。

因而消毒劑使用l~2天後會出現氨、硫化氫等有害物質迅速升高的異常現象。

殺抑藻類

殺滅或抑制藻類:很多消毒劑使用後對幼藻類殺傷力很強(如氧化劑)。降低藻類的光合能力,甚至用藥後引起「倒藻」現象。

刺激性強

刺激性強:常規消毒劑多數具有「分子量小」、「親水性強」、「強酸或強鹼」、「強氧化性或強還原性」的特點。

對養殖水產動物刺激性大。有時用後會出現誘發或加重病情的情況,所以不能盲目加大「消毒劑」的用量.避免加大其副作用。

現狀前景

常用水產消毒劑存在的問題和發展趨勢隨著人們健康養殖意識的增強。對發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水產養殖重要性認識的提高。

水產工作者普遍認識到水產消毒劑要向高效、低毒、無公害方向發展。目前,現有的消毒劑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

各種不足

如含氯消毒劑易受水中有機物和酸鹼度變化的影響,且對器具有腐蝕作用,對魚體毒性也較大;

氯製劑中含有的有效氯與水體作用生成各種鹵化物,產生多種不易揮發的鹵化有機物(如三鹵甲烷等)。

同時氯製劑與水中氨作用,生成氯胺.對水中病原體不但沒有滅活作用,且達到一定濃度後,對水生生物還有毒副作用。

季銨鹽類的殺菌效果易受水質硬度的影響,在酸性條件下殺菌效果較差。

碘製劑雖殺菌效果好,但易受光線、溫度的影響,易蒸發失效。

酚類消毒劑雖受有機物影響小,但殺菌效果差.對環境有污染,具毒性和腐蝕性。

迫切需求

目前生產上所用的消毒劑多數是從我國人藥、獸藥和水處理劑等方面轉向而來,水產專用的消毒劑在種類和製劑型方面都還很不足。

因此,開發高效、低毒、低殘留的新型水產專用消毒劑是水產養殖業健康發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由之路。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水產養殖肥水,詳情點擊「了解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v_kCKmwBmyVoG_1Zeq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