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的空間日益衰減,現如今的建築師正嘗試將居住空間塞進愈發狹小的夾縫中。今天的文章中我們將展示12座在夾縫中建造的家。它們僅有的四米甚至更窄的開間尺寸向我們闡釋了小空間的可塑性。
1.8米寬的家
日本 東京
YUUA建築事務所
日本,狹長又窄小的家通常被稱作「鰻魚居住的海床」。基地位於東京市區建築物比肩接踵的區域,YUUA建築事務所嘗試在兩棟已經建成的建築物中間開闢出一個狹長的家。
錯層設計在僅有1.8米寬的空間內創造出自然的分割。設計師在內部布置高低錯落的樓板來替代內牆,實現了不同功能空間的成功劃分。
love 2 house 2.5米寬
日本 東京
保坂猛
設計師保坂猛的私人住宅是一座簡單的19平方米大小的單層住宅,但這樣的大小已經實現了他對空間功能的全部需求,同時也包含妻子最喜愛的休閒區域。
屋頂的天窗確保陽光持續不斷的照射進來,挑高的天花板也為這座略顯狹小的家帶來了通向天空的延伸之感。
神戶的迷你之家 2.5米寬
日本 神戶
FujiwaraMuro建築事務所
來自日本的FujiwaraMuro 建築事務所,成功地將迷你之家擠進了兩棟已經建成的民居之間。建築物遠離主街,在如此有限的尺度內,這座房屋甚至包含一個獨享停車房。
高度達三層的天井使陽光能夠傾瀉到底層空間,建築師利用天井的深度,在周圍布置了許多儲物空間以及書架,來確保每一寸空間都得到合理利用。
Starter Home No1,3.2米寬
美國 路易斯安娜
Jonathan Tate(OJT) 工作室
Starter Home No1住宅是路易斯安娜州針對一手買家進行的項目。當地的OJT工作室根據業主的不同需求對室內外空間進行定製化設計。
為了迎合當地嚴苛的住宅設計規範,OJT工作室將三層的住宅屋頂設計為傾斜的形式,來確保建築滿足高度規範。
SkinnyScar 3.4米寬
荷蘭 鹿特丹
Gwendolyn Huisman and Marijn Boterman
位於一座以聯排住宅聞名的城市——鹿特丹中,住宅SkinnyScar被隱藏在一面3.4米高,被磚塊裝飾的外牆面之後。
建築內部體量與外部的裝飾性牆面剝離,並且窗外的景色與陽光也能夠滲透進入房間。這座建築歸兩位建築師私人所有。
House in Minami-tanabe 3.5米寬
日本 大阪
FujiwaraMuro建築事務所
FujiwaraMuro 建築事務所在住宅內部設計了許多錯層空間,用來劃分這個3.5米寬,位於Minami-tanabe的住宅。這些盤旋而上的台階嘗試激發居住者漫步於住宅之中,不斷探索的慾望。
由不鏽鋼窗簾組成的閃閃發光的外立面,在確保自然光線進入的同時,居住者的隱私能夠得到保護。
House 304 3.5米寬
越南 胡志明市
Kientruc O
在這個僅有3.5米寬的家中,一個D字型的天井將陽光從面向街道的狹窄立面引入更深的空間。半圓形的空間也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建築的整體通風。
經典的綠植點綴其中,牆邊的一抹綠色將整個中庭襯托的生機勃勃。
3500 毫米的家 3.5米寬
印度尼西亞 雅加達
AGo 建築事務所
AGo建築事務所設計的楔形的家,從房屋的形態到內部家具及裝飾都在竭盡全力節省空間。在室內,書架同時兼備座椅和儲物兩個空間。
閃亮的金屬網狀結構覆蓋在玻璃之外,成為建築的第二層外表皮。在建築首層,一個狹長的開放空間被用作室外陽台,供使用者休憩。
House W 3.7米
中國 台灣
KC設計工作室
被委託對一棟3.7米寬的建築進行改造,KC設計工作室對建築外立面加裝打孔金屬板,並增加天井來確保自然光源可以順利進入House W。
家具背對牆面布置,使整體空間看起來更加開闊。玻璃分隔牆面使日光能夠直達底層空間。
迷你塔樓 3.6米寬
美國 費城
ISA建築事務所
五層高的迷你塔樓位於費城的Brewerytown,這裡的街區正以驚人的速度被建築物填滿。ISA事務所在此設計的住宅原型,政府希望可以在更多的空閒區域被複製和建造。
為了更好的與周圍環境相適應,且不因為過高而顯得突兀。建築的首層略低於地平面,並被用作廚房和浴室。與典型的院落不同,這座塔樓設有屋頂花園,小型陽台錯落分布於建築頂層以及三層空間。
呼吸之家 3.9米寬
越南 胡志明市
Vo Trong Nghia
在人口日漸稠密的市中心,建築師Vo Trong Nghia選擇為建築物鋪上一層由綠植組成的面紗,來確保使用者的私密性不受干擾。
小新設計的微孔結構使陽光在能夠到達建築的每一層。這些分布在建築內部的庭院空間也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建築內部的通風循環。
Pirajá House 4米
巴西 São Paulo
Estúdio BRA Arquitetura
Estúdio BRA 建築事務所對位於巴西的一棟狹窄的老房子進行了翻新,他們將房子的大部分結構拆除,並改裝成為懸臂式結構的雙層住宅,顯示出房子主人的良好品味。
開敞明亮的入口將日光引入室內,並用構造柱取代室內分隔牆,使整體環境看起來更加通透。
相較於自由命題的別墅設計,這些對像是從石縫中間掙扎著生長出的植物一樣,化腐朽為神奇的夾縫之家更加考驗建築師在極端設計條件下的應對方案。這是生活在寸土寸金城市中的無奈之舉,但同時也是發現更多居住可能性的探索之路。
縱然城市發展越來越快,但是建築師和城市中的人們還是找到了自己的一方容身之處,有歸路才不會忘記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