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飼養的牛群肥壯,點綴著這邊美麗的草原。牧民群眾團結在一起,我們的合作社逐漸壯大……」一首《牧民之家》唱出了東薩拉嘎查牧民們的心聲。
帶領當地牧民們養牛致富的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東薩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吳雲波。他成立的瑪拉沁艾力養牛專業合作社2014年1月9日註冊,截止2018年12月末,合作社總資產達到4300萬元,五年共分紅412.5萬元,嘎查農牧民人均增收4000元。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東薩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吳雲波
「我們的初心就是抱團致富」
「我是牧民家的孩子,從小就特別喜歡牛。養牛既可以喝牛奶,長大了還可以賣掉,使錢。牛是我的一個朋友,也是家裡的經濟來源。」1979年出生的吳雲波,從小對牛就有著特殊的偏愛。「現在,我眼中的牛,就是能夠給牧民們增收的一個點。」
吳雲波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說,「原來的東薩拉嘎是一個農牧結合、養牛為主的村。耕地是十年九旱,村民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牧業是傳統養牧,村民的收入非常不穩定。」據了解,東薩拉嘎查位於蘇木政府所在地東北20公里,全村234戶,總人口1072人,其中低保戶79戶121人,五保戶4人,殘疾人38人,貧困戶77戶,225人。
2009年,村民集體推選吳雲波當了村主任,3年後他又被推選為黨支部書記。「當上村幹部以後,我就感覺到提高村民收入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後來,我在黨校學習了經濟類專業,加上黨委班子成員開會反覆討論,我們決定走一條合作化的道路。」
農村合作社是新時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適應市場經濟和規模經濟的一種組織形式。「我們的初心就是抱團致富。」吳雲波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講解,「牧民加入合作社,首先是對領頭人的信任,其次大家也看到了農業價格不穩定,收入也不會穩定。只有整合土地、人力、資金等資源,走合作化道路,大家才能過上好日子。」
以「黨支部+合作社+基地+牧民」模式成立的扎魯特旗瑪拉沁艾力養牛專業合作社於2014年1月9日註冊,初步啟動資金為550萬元。全嘎查234戶中207戶以現金、耕地和牛入股的形式入股,實行自願入股和退股的「股份制合作社」,入股率90%以上。「無論是多入還是少入,信任很重要。到現在為止,沒有人撤股。」吳雲波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說。
目前,合作社集中養殖960頭牛,(其中基礎母牛380頭,牛犢310頭,架子牛270頭)。訂單式合作經營3200頭牛。每頭牛在養殖環節的利潤為2400-3200元,架子牛採購到出欄,通過肉食品加工銷售環節,提高牛肉產品的經濟效益,按每頭牛500斤出肉率計算。通過屠宰加工環節可提高利潤8000-10000/每頭。
圖為養殖場牛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席田亮/攝
圖為扎魯特旗牧區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董家朋/攝
「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走」
從扎魯特旗政府駐地魯北鎮到東薩拉嘎查,由於交通不便、養殖規模不夠,牛販子都不願意上門收牛。即使偶爾有人上門,價格也壓得很低,村民們的生活一直沒有大的起色。「瑪拉沁艾力就是牧民之家的意思。牧民之家,大家的家。」吳雲波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解釋了合作社名字的由來。「一個產品要發展起來,需要有管理、財務、銷售等各種人才,一家一戶哪裡有這麼多人?合作社就不一樣了,誰能做啥就做啥。你懂管理就干管理,你懂財務就做財務,你能當牛倌就當牛倌。」
資料顯示,合作社現有178名社員、社員代表23人、理事會成員11人、監事會成員7人。民主推選方式設立理事長1名,副理事長2名,總經理1名,常務社員11名、職工58人。
截止2018年末,合作社養殖基地建築面積占70畝,7座高標準牛舍8400平方米、簡易牛舍7600平方米,2座飼草料庫2200平方米,標準化青貯窯4500立方米,青飼料種植基地2000畝。吳雲波說,「一開始有人說,我們的合作社不超過三年就會黃了。如今看來,我們沒有倒下。」
自2015年以來,瑪拉沁艾力養牛專業合作社不斷發展壯大,在魯北鎮陸續創辦了瑪拉沁艾力餐飲有限公司和瑪拉沁艾力牛排西餐店,實現了養殖育肥、屠宰、加工、分銷及物流、品牌推廣、食品銷售等每一個環節的一體化,實現食品可追溯,形成了安全、營養、健康的牛肉全產業鏈。現有6家直營店,呼和浩特市、煙台、寧波、長春、北京等地有多家加盟店。另外,合作社示範創立地方優勢畜牧業品牌,以「飼草料種植+養殖+屠宰加工+物流+銷售(餐桌)」全產業鏈發展模式。開拓市場搭建「網際網路+」網絡電商平台。
「帶領大家一起努力干好,就是我們的責任。如果現在我們什麼都不敢做,留給下一代,這是不行的。當然,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走。」吳雲波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說,合作社讓農牧民社員廣泛參與合作社生產環節,就地轉移就業勞動力46人。以產業帶動間接就業165人。養殖環節勞動力就業保障每人年收入4萬元以上,農牧民勞動力就業創造收入五年共1075萬元。
圖為扎魯特旗景區蒙古包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董家朋/攝
「我們脫貧之後還要振興」
據了解,合作社2017年起累計每年投入精準扶貧資金55.6萬元;幫扶貧困戶132戶(其中本嘎查77戶,蘇木其他嘎查村5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使貧困戶定期穩定脫貧。五年累計資助貧困家庭大學生及入伍青年40名,救助孤寡老人6人,扶持困難戶建房7戶等,累計扶持資金達到178000元。合作社先後獲得全國就業扶貧示範基地、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自治區專家服務基層試點基地等榮譽稱號。
「去嘎查,路怎麼走?我覺得,帶著牧民去找致富路,這就是嘎查的路。」吳雲波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說,如今牧民變股民,股民變工人。村民都有財產保險,用保險來兜底,保證他們不再返貧。工作有收入,分紅有收入,人們的生活就會越來越好。
合作社現流轉入股土地面積為1300畝,合作社發展科爾沁黃牛主導產業中廣大農牧民以現金、土地、牲畜、勞務入股成為股東,以股份分紅的形式獲得利益。形成財產性收益、勞務性收益、生產經營性收益。目前,村集體經濟以草牧場,建設用地等入股合作方式增加了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同時,發展地方特色主導科爾沁黃牛產業,全產業鏈對民族特色產業的發展,精準扶貧等事業中發揮了保障作用。
吳雲波表示,「人生步步是關鍵,需要走好每一步。我們脫貧之後還要振興。鄉村振興,必須要有能人來動。」據了解,今年合作社要建設實現屠宰加工20000頭肉牛及加工熟食製品1350噸的集肉牛屠宰及深加工為一體的生產基地,擴大養殖基地規模。同時,還要建設以畜牧產業觀光、生態休閒、民俗文化、會議接待為主題的瑪拉沁艾力生態民俗旅遊區。「我們將來要用草原的美來致富。」吳雲波對合作社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我希望,瑪拉沁艾力能為農牧區致富探索出一條可行的方法。」吳雲波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未來我們要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把品牌打好了,讓更多農牧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