籽料皮色,糖色,石包玉都是皮有啥區別?和玉大叔講講玉的皮色論

2019-09-06   和玉大叔

​曾幾何時,皮色悄然成為和田玉價格的重要評判依據,憑啥這麼說呢?由於籽料資源的稀缺,皮色就成為了籽料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好看的皮會給一塊料性較為普通的籽料平添不少「價格」。

收藏市場上有句老話,叫做:「瓷看底,玉看皮」。這話可是蘊含大智慧的,和田玉不同的料子皮色成因迥異,而且不僅僅籽料帶皮,山料也有一些特殊的皮色(外殼?),讓許多玉友難以區分,今天和玉大叔就來集中聊一聊,不同皮色的特點和收藏價值。

籽料帶皮色與其生成環境有很大的關係,皮色的生成往往是漸進式不可能在一天形成,籽料在河道滾磨的過程中有金屬礦物質的侵染,日積月累形成,所以真正的籽料皮色一定會在表面形成一種過渡的效果,根據所分布河道區域的不同,皮色的分布產生了一些區別,就比如說我們經常見到的撒金皮,秋梨皮,虎紋皮,聚紅皮等等,原則上越下游的籽料皮色就會越濃厚。

作為一種次生產物,絕大部分的皮色都是金屬離子致色,轉換成氧化鐵附著在料子表面,所以淺皮色的厚度比較薄,形態也不一樣。有的順著裂隙,像樹枝一樣生長;有的均勻的分散在表面,成點散狀;還有一種像雲霧一樣漂浮。這些自然「鬼斧神工」讓玉雕師有了更多創作的靈感,也造就了許多人類的奇思妙想。

這裡有些玉友提出了疑惑:「新疆山料有不少糖料,也是因次生形成的嗎?」並不是的,糖料的糖色厚度大多有幾十厘米,甚至有些料子糖色濃郁將白玉整體包裹,糖色屬於是一種過渡色,顏色成因主要是和田玉的礦帶邊緣氧化造成的。

和田玉的山料有一種特殊的「石包玉」外皮,實際上石包玉在地質學上叫做「圍岩」,它是白雲大理石岩慢慢透閃石化形成的,開採山料多採用爆破式開採,所以會隨著透閃石一同被開採出來,這種石皮由於「交代粗晶狀透閃石不徹底」,所以視覺上與內部的玉質呈現明顯的區分,同時也比較厚。近幾年不少石包玉山料被礦主打包賣,在賭料時風險挺大。

「石包玉」家族還有一種特殊的存在——籽料上也有,就是我們俗稱的白皮籽料,有些人認為這種白皮是石僵,也有些人認為它算雜質,其實白皮就是石包玉的一種,只不過外面的石皮在透閃石化程度不足的情況下又遭受了自然風化,在未完全風化為岩石狀態下,演變成一種「外殼」。有些白皮料的外殼很薄,所以會被誤認為是僵,業內對這種料子也算喜憂參半,行里有句俗語叫:「僵邊出細肉」,許多白皮籽料的肉質極為細膩,即便在外表看起來白僵密布,有可能內部開出來的肉質均勻細膩到無結構,所以這種料子誘惑很大,賭性十足。

今天和玉大叔為大家分享的是和田玉特殊的皮色/石皮解析,只有正確的認識了山料和籽料的外殼特點,才能更好的收藏和識別和田玉,避免上當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