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口瀑布。圖/圖蟲·創意
-風物君語-
臨汾,中國與中國人的「老家」
三千年歷史看陝西,五千年歷史看山西。五千年歷史,說得準確點,看的其實就是山西臨汾。
臨汾地形圖。製圖/Paprika
臨汾位於山西西南部,東倚太岳山脈,西界黃河之水,與陝西隔河相望——這,是「秦晉之好」的基礎,也是臨汾永和縣人民的煩惱:出門往西多走兩步,就能收到「大美陝西歡迎你」的「招安簡訊」。即便如此,臨汾人卻始終堅持「我是山西人」,和她南邊的鄰居、渾身陝西味兒的運城完全不同。
永和縣的黃河乾坤灣。攝影/張路生
其實,只要了解臨汾歷史,便會理解這種差異。臨汾,不但是山西簡稱「晉」的源地,而且最早的中國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的——臨汾人民的堅持,是有道理的。
臨汾,曾經的歷史有多輝煌?
展開山西地圖,716千米的汾河,由北向南浩蕩而下,幾乎縱貫山西大半個版圖,匯入黃河之前,一刀將臨汾劈為兩半——臨汾之名,便因地處汾水之濱而來。
位於山西中南部的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圖/圖蟲·創意
臨汾雖只有2萬多平方千米的面積,但她的輝煌卻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的。毫不誇張地說,走進臨汾,隨隨便便抓起一把土,都是厚重的歷史。而且,友情提示:臨汾的土不要隨便動,否則你就可能是歷史的發現者——當年「丁村人」就是建築工人挖沙場時發現遺址的;「陶寺遺址」也是考古學家上廁所時,多看了一眼面前的土牆發現的。
陶寺遺址,觀象台。攝影/張路生
在中國版圖上,丁村只是汾河邊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但對中國文化來說,1954年,「丁村人」的發現,卻有著非凡的意義——她上承北京猿人,下啟山頂洞人,幾乎連貫了30萬年的時間,打破了在西方一度甚囂塵上的「中國文化西來說」。
陶寺遺址,挖掘現場。攝影/賈亦真
中國文化西來說被打破了,西方人又開始懷疑中國有「上下5000年歷史」的真實性。
為了釐清中華民族的根源,打破這一質疑,上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們便根據文獻中的記載,尋找夏、商、周三代都城,確認殷墟為商後期的都城,二里頭為夏中晚期的都城後,尋找夏早期的都城「夏墟」,成了許多考古工作者的心愿。
山西省襄汾縣丁村古村落。圖/圖蟲·創意
這時,他們便將目光投向了大約與「丁村人」同時發現的遺址——陶寺遺址。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們一直懷疑,她就是夏早期的都城「夏墟」。那麼,陶寺遺址,真的是夏墟嗎?如果不是,她又是什麼?
「最早的中國」到底在哪裡?
臨汾,有一個古老的名字,叫「平陽」。傳大禹治水後,將天下劃為九州,平陽屬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中央、諸國之中,故最早的「中國」,指的便是這裡。《尚書·堯典》中載「堯都平陽」,堯所處的時代,正是上承炎黃、下啟舜禹的時代,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因此,認為「陶寺遺址是夏早起都城夏墟」,是有歷史依據的。
山西省臨汾市,陶寺遺址是最早中國的雛形。圖/圖蟲·創意
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陶寺遺址進行了第一次挖掘。這次發掘的成果,使一些學者認為:陶寺遺址早於夏,極有可能是堯的都城。為了證明這一觀點,40餘年來,考古學家持續不斷在此發掘、研究,一系列與《尚書·堯典》所載完全相符的考古成果,使考古學家們篤定地相信:不僅帝堯曾經生活在這裡,陶寺還應該是堯舜共同的國都。
朱書扁壺。圖/圖蟲·創意
中國沸騰了,世界沸騰了!
漫長而古老的歲月,曾將這一榮耀賜予了臨汾,而臨汾,也以她的厚重,回報了那個時代。那個時代,不僅是臨汾的輝煌時期,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輝煌時期——早期國家和城市的雛形在這裡形成、古老的曆法在這裡確定、最早的水井在這裡普及應用、農耕文明在這裡飛速發展,先民們在這裡安居樂業……
堯帝陵。圖/圖蟲·創意
於是,《擊壤歌》在這裡誕生了。
相傳《擊壤歌》就誕生於臨汾堯都區康莊。當年堯巡遊至此,有耄耋老者閒坐擊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如今,康莊依然高樹一塊民國年間的石碑,上面刻的就是這首《擊壤歌》。它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也是數千年來,中國人的理想——走康莊大道,過小康日子。
「晉」從哪裡來?
堯舜之後,夏商相繼滅亡,周取而代之。西周第二任君主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即今臨汾所在地。
康輝 臨汾市曲沃縣北董鄉龍岩寺。攝影/康輝
叔虞從周都鎬京(今西安市長安區)出發,東渡黃河,來到唐之後,將都城選在今翼城縣,並在此落地生根,蓋宮室、建宗廟、頒政令、撫百姓,開啟了臨汾歷史上的第二個輝煌時期。
歷史上臨汾曾經5次建都,除了圖中表示,還要兩個曇花一現的國家:秦末漢初的西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
封於唐的叔虞,也被後世稱為唐叔虞,經過20餘年的勵精圖治,唐國不僅農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商業也取得了相應的發展。叔虞去世後,他的兒子燮父繼承侯位,外出巡察時,在晉水邊修建行宮,並改唐為晉。山西的簡稱「晉」,就是這麼來的。
晉國博物館。攝影/張路生
在不間斷的內鬥外擴中,晉國國土不斷擴大,晉獻公時,晉國「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開始強勢崛起。公元前636年,晉獻公的兒子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成為晉國新任國君,並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霸,躋身「春秋五霸」之一,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晉文公。
曲沃晉國墓地車馬坑。 攝影/張路生
春秋末年,隨著三家分晉的發生,臨汾的第二次輝煌時期,逐漸結束,中國也迎來了一個政治上更動盪、更紛亂,文化上卻更繁榮、更多元的時期——戰國時期。而三分晉國的韓、趙、魏,個個躋身「戰國七雄」之列,也從側面證明了,崛起於臨汾的晉國,曾經何其顯赫。
輝煌的歷史,為臨汾留下了什麼?
臨汾的歷史有多輝煌?這麼說吧,即使單獨拎出來,與整個山西比較也不怵。
臨汾市華門,被稱為「天下第一門」。攝影/李平安
雖然4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國保」爆表的山西占不到總數的十分之一,但臨汾的出土文物,卻撐起了山西出土文物的半壁河山:
2019年2月2日,《國家寶藏》第二季第九集,山西博物院選送的3件國寶,兩件出土於臨汾;就連山西博物院的標誌「晉侯鳥尊」,也出土於臨汾;而山西博物院內的「晉國霸業」展廳,乾脆就是「臨汾專場」;甚至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的《趙城金藏》,也發現於臨汾……
晉侯鳥尊,現藏於山西博物院。攝影/動脈影
但,文物並不是歷史留給臨汾的唯一。除了文物,還有文化。
你讀過的詩、貼過的年畫,與臨汾有啥關係?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曆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掀開歷史的書頁,翻到宋的那一章,看看那時的臨汾,也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臨汾的文化有多精彩」這個問題。
虎頭山古道關。攝影/張路生
金元之後,做詩押韻的韻轍《平水韻》,最早便誕生於宋代臨汾。宋淳祐年間,臨汾人劉淵在《廣韻》的基礎上,把206韻合為107韻,修訂為《壬子新刊禮韻略》,但是這本書後來失傳了。現在看到的《平水韻》,是金代王文郁所編的,也有人說,王文郁的書比劉淵的早,但無論誰早誰晚,他們都是臨汾人,他們所著的韻書韻部系統,都被稱為「平水韻」。
平陽木版年畫,雕刻好的木板。圖/圖蟲·創意
由於臨汾地區很早就傳承了「造紙術」這一技藝,且具備雕版印刷所需的墨錠、梨木或棗木,為後來雕版印刷在這裡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平陽木版年畫是集繪畫、雕刻和印刷於一體的民間藝術,是中國「年」文化的產物。圖/圖蟲·創意
靖康元年(1127年),金兵南下,克汴梁、擄二帝,並且將汴京城裡的文物、圖書以及技藝工匠帶到北地。金人選中臨汾,將大部分雕刻木板和刻工安置於此,臨汾的雕版印刷因此進入飛速發展時期,成為金代四大刻書中心之一。
山西木板年畫展。圖/圖蟲·創意
上文提到的《趙城金藏》,以及《義勇武安王》、現藏於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的《四美圖》等,都刻於這一時期,繪畫精美、形象逼真,開創了人物版畫的先例。木刻版畫,是民間文化習俗的集中體現,千百年來,平陽木刻版畫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等地齊名。臨汾,也成為中國年畫的著名產地之一,說不定,你家的年畫,就來自臨汾。
你們家的地方戲,也來自臨汾……嗎?
電影《霸王別姬》里,有一句台詞說「是個人他就得聽戲」,可見戲曲曾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而臨汾,是中國戲曲的搖籃。成熟的戲曲,正是從這裡,走進北京、走向全國的。
為什麼是臨汾?
因為只有這裡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才能滋養戲曲藝術的成長。
傳說黃帝的史官倉頡,就是在這裡造字的;堯時的《擊壤歌》,口誦遊戲時,要手舞足蹈,具備了表演的萌芽;舜時的《南風歌》;先秦時《詩經》里的《唐風》、《魏風》也誕生於晉南;春秋時期的晉國,已經鑄成編鐘,禮儀樂器完備;秦始皇東渡蒲坂後,鼓樂響道,驚天動地;漢武帝泛舟汾陰,高唱《秋風辭》……
這些文化基因,都是戲曲文化的種子。
曾侯乙編鐘。圖/圖蟲·創意
北宋年間,臨汾已經有了萌芽狀態的戲劇藝術。滑稽戲、歌舞戲、百戲技藝、傀儡戲、影戲等,均在這裡廣為流傳。到金代時,平陽戲曲已具演出雛形。
元代時,我國戲曲走向成熟,那時,全國有兩個戲曲中心,一個是北京元大都,一個就是平陽(臨汾)。而這兩處戲曲中心相比較,平陽戲曲的繁盛要比元大都早約30年。
臨汾市王曲鄉東嶽廟元代戲台。攝影/李平安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鄭光祖,便是臨汾人,一生創作了19個雜劇本,其成名作《倩女離魂》,與《拜月亭》《西廂記》合稱為元雜劇中的三大愛情劇;而另一位臨汾人石君寶,一生創作10個雜劇本,流傳至今的尚有4個。此外還有於伯淵、狄君厚、孔文卿、趙公輔、李潛夫等,他們雖不如鄭光祖名氣大,但卻眾星捧月一樣,照亮了元雜劇的舞台。
臨汾市堯都區吳村鎮王曲村,元代戲台。攝影/康輝
元雜劇進入宮廷後,許多有礙統治的悲情歌吟遭到禁演,民眾的心聲不吐不快,於是便在黃河、汾河邊上引吭高歌,形成了「河汾民歌」。河汾民歌流傳開之後,形成了山陝梆子,梆子戲就在臨汾這塊沃土上誕生了。梆子戲流傳開之後,遠播鄰省,現今仍在演唱的蒲州梆子、中路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以及西北各地的秦腔、眉戶,都源於梆子戲。
看戲。攝影/康輝
建立在梆子戲基礎上的各種戲曲,曾經是多少中國人的「精神故鄉」啊,千百年來,它潛移默化,早已滲入中國人的文化之中,成為流淌在中國文化里的血脈。
你家也來自洪洞大槐樹下嗎?
問我祖籍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根雕大門。圖/圖蟲·創意
宋朝時,形容柳永之詞的流行程度,有句話叫「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把這句話套用在臨汾,便是「凡有華人處,皆念大槐樹」。只要是華人,無論走遍天涯海角,還是身處五湖四海,都牢記著祖上流傳下來的一句話:我們家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搬來的。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根雕大門。圖/圖蟲·創意
於是,洪洞縣,便成了中國最有名的一個縣,也成了臨汾1區2市14縣中最有名的一個縣。你也許沒聽過臨汾,但你一定聽過洪洞縣。洪,是大水;洞,是急流,洪洞縣,就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記憶里的「華人老家」。
霍泉。攝影/李平安
明朝初年,由於元末頻繁的戰爭與自然災害,不少地方赤地千里、屍骨累累。為了恢復這些地方的經濟與生產,明洪武、永樂年間,推行大規模的「移民墾荒」政策,在洪洞廣濟寺設局駐員,從平陽(今臨汾)、太原、汾州(其範圍包括今汾陽、孝義、介休、平遙)等地,選「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徙往外地。每次移民遷徙之前,都要在大槐樹下集合出發,因此,大槐樹就成了留在移民們腦中山西老家的最後記憶。
洪洞縣,廣勝寺。攝影/李平安
從洪武到永樂年間,山西往外移民18次,遷徙人口60多萬,涉及800多個姓氏,占明代《千家姓》的一半。走出去的山西人,遍布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湖北、甘肅、山西等18個省,這些移民的後代,又帶著「大槐樹的記憶」,輾轉遷徙南方各地,乃至港澳台和海外,數百年來,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山西省臨汾市,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圖/圖蟲·創意
而移民過程中,產生的「移民文化」,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據說在移民過程中,為防止移民逃跑,便將他們的雙手反綁在背後,內急如廁時再解開,因此「解手」一次,至今仍是許多地方「上廁所」的隱晦說法。而移民到達之後,當地官吏將他們編為「屯」分駐各地,「社為土民,屯為遷民」,至今河南還有郭全屯、李享屯、李源屯等移民名稱,北京順義區也有移民以故鄉命名的稷山營、夏縣營等。
臨汾人曾多「土豪」?
既然屬於山西轄地,最先被想起的幾個標籤之一,便是「晉商」。漫長的歷史中,臨汾也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商家,他們西進陝甘寧、東抵冀魯豫、南下江淮、北上京城、內蒙古,逐漸形成規模群體,被稱為「平陽商幫」。「平陽商幫」的商業文化,也是臨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師家溝。攝影/李平安
清朝初年,臨汾的商業貿易空前活躍,商界巨子不斷走出去發展。清朝中期,寧夏銀川有「太平一條街」,街上的店鋪都是太平縣的商人所辦。太平縣是今臨汾襄汾縣的一部分。太平一條街上最大的「百匯川」,幾十間門面里,生活所需的各種日用品,應有盡有,誠信經商、貨真價實,商鋪擴展到陝西、甘肅、內蒙古,深得同行和各地百姓的信賴。
在西部發展的平陽商幫中,翼城南衛村的丁家創辦的商號「蔚隆章」,分號開遍西北各地,從翼城出發,經新絳、河津,西渡黃河,穿過西安、咸陽、蘭州,1500多公里的路途中,吃住都有丁家的店鋪。
同時,在東部發展的平陽商幫,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從山東到河南,從河南到河北,從浙江到福建,到處都有洪洞劉家的商號。而襄汾丁家,則立足河南,集中精力於中藥材,將藥材遠銷廣州、香港等地。
南下經營的平陽商幫,雖然人數不多,但也頗具規模。規模最大的行業,要數鹽業,揚州是淮鹽的集散地,那裡就雲集著一眾臨汾商人,最出名的當屬臨汾亢家,號稱「亢百萬」。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國庫空虛,向各地攤派,亢百萬一人承擔了山西的全部銀兩。
在北邊,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北京,有清一代,臨汾人執掌的店號就有五六十家,前門外出現了翼城布商一條街,還有500多家粥鋪。如今,北京依然存在兩家臨汾商人創辦的店——「六必居」和「都一處」,前者為醬園,後者為酒家,但相同的是,它們之所以能長久不衰,便是承襲了平陽商幫「誠信經營」的宗旨。
千百年後的今天,臨汾昔日的輝煌,已經難以見到,但走在臨汾大地上,依然可以處處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從翼城花鼓,到曲沃琴書;從蒲州梆子,到洪洞道情;從氣勢磅礴、威武雄壯的威風鑼鼓,到驚險絕美的天塔舞獅……
山西省臨汾市,一位威風鑼鼓隊鼓手在表演。圖/圖蟲·創意
臨汾人,一直在演繹自己的文化,書寫自己的生活,五千年,不曾改變!
- END -
文丨十四
圖編丨陶子
地圖編緝丨Paprika
封圖攝影 |
參考資料
臨汾市志編纂委員會 《臨汾市志》 中華書局 2014
黃翠蓮主編 《臨汾史話》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6
解希恭主編 《襄汾陶寺遺址研究》 科學出版社 2007
楊迎祺 《臨汾民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