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鵬的演技之路,真正的缺少了這些?

2019-11-18     雨落電影周刊

最近一部電影被吹上了風口浪尖,那就是《受益人》。

這是「寧浩監製+壞猴子計劃」的其中一部作品,熟悉的影迷,一定知道《我不是藥神》也是其中一部。

聚焦社會底層小人物,細膩的刻畫身邊的悲歡離合,以及對荒誕現實的嘲諷,這樣的黑色幽默一直都是「壞猴子計劃」的主流文化氛圍。

《我不是藥神》是如此,《受益人》也是如此。

一方面是寧浩對於這種題材的鐘愛和精準把控,從他早期的《瘋狂的石頭》到今年《瘋狂的外星人》,都可以看出,寧浩更多的著墨之處,在於荒誕之中誕生的戲劇。

不論是癲狂,亦或是過火,甚至鬧劇都充滿了寧浩對於一種對於現實的掙扎。

於是,《受益人》中更被看好是下一部《我不是藥神》,但上映之後,在大鵬主演之下的男主吳海身上,少了一些該有的味道。

豆瓣口碑也僅僅剛到及格線,6.7分。

其實,大鵬相比之前徐崢飾演的程勇,少了一絲的靈魂。能夠真正地展現出角色,但卻不能將角色真正的融入進去。

相比之下,柳岩的演技更比他自然一些。

對於大鵬,最近的口碑也不是很好,網上更是被黑「大鵬出品,必屬爛品」,儘管絕對但的確他的演技,在當下不被觀眾接受是事實。

即便每一場戲都格外的認真,刻苦。

但依舊是鹹魚翻身,難啊。對於大鵬的認真,是看在眼裡的,《鋌而走險》中與歐豪對打,著實吃力不少。

可見,真正的從一個諧星轉型成為演員,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有天賦還好,沒有隻能去吃苦去鍛鍊自己的演技。

回顧大鵬的崛起之路,不難發現他依靠《屌絲男士》走進大眾的心裡,又通過《煎餅俠》讓觀眾的真正地認識到他。

這是他人生的關鍵轉折點,同時,在2010年拜師趙本山,在2017年主演了馮小剛導演的《我不是潘金蓮》,這兩次對他而言,同樣是機遇。

前者,趙本山曾清楚點出他的問題,「你演什麼都對,就是不像你自己」。

後者,馮小剛則是真正的將大鵬進行了定位。

大鵬氣質之中的那種不張揚,在戴上眼鏡之後,不慫,不狂,為領導鞍前馬後,一個底層小官吏的姿態,這次大鵬獲得了唯一一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

馮小剛指導,機會難得,而他同樣錯過了。

其主演原因,主演是出於對自己的過分自信。從草根階級崛起,自學表演,以及瘋狂生長的野心,這樣的環境造成了,他在時代的潮流文化之中難以靜下心來反思。

同時,成長的經歷也告訴他,只要不斷的努力,總會成功。

這句話放之四海是沒錯的,但努力是一種沉澱的過程,而沉澱之後則在於吸收,然後再內化成為自己的能力。

所以,對內他缺少沉澱,對外,依舊沉迷於《屌絲男士》那種諧星的氛圍。

看似很努力,實則隨著對他深入的了解,反而覺得越虛。這是一種典型的「通過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以至於,大鵬對於演技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觀眾也同樣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評價,彼此間背道而馳。

彆扭,尷尬的同時,是大鵬缺少靜下心來深思。

而到了《受益人》之中,通過大鵬的表演,會發現總少那麼一點神韻。

他飾演的網吧網管是一個邊緣小人物,時常被欺負,身體更是被揉捏的氣球,絲毫仿佛放在案板上的肥肉。

無奈,孤獨,欺凌對於一個小人物來說,大鵬真正的做到了。

但他的演技也因此止步了,背後的深意,沒有凸顯出來。這一切造成的困境是因為什麼?以及遭受這一切之後的表現又是什麼?

如同一個臆想的形象,缺乏生活之中的接地氣。

除此,大鵬在戲中的一個下跪的動作,也比較的明顯。這場戲是為了感謝振江救了他的兒子,他表示感謝。

這個動作又代表什麼?我想除了煽情,沒有什麼味道。

但一味刻畫煽情,反而會讓觀眾覺得「作」,可見關於大鵬飾演的吳海這個人物形象,已經垮了。

下跪丟掉的是一個身為小人物生存的自尊,所以,即便他再怎麼努力,怎麼拚命,已經從根上爛了。

角色越演越矮,味道也越來越沒胃口。

他將底層小人物最自豪的尊嚴拋擲腦後,最終難以共情,導致人設崩塌。

相比之下,電影《少年的你》中周冬雨飾演的陳念,她在片中的哭戲是最精彩的片段。細看之下,並不是一味的哭,而是其中隱含著一種倔強。

是一種不向命運低頭的勇氣,對於這樣的弱勢群體,就能引發共情。

特別是,在劇情不斷的發展中,隨著她的哭戲,人物的形象也瞬間被撐了起來。

可見,一個優秀的演員不一定是靠外表去改變,改變內心的看法,有時候比一連串動作更重要。對此,你怎麼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usrmf24BMH2_cNUg8zr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