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東六十四屯位於黑龍江北岸,與黑河市相望,結雅河東岸,與海蘭泡相望。
1858年中俄簽訂了《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的60萬平方公里割讓給沙俄。但是條約第一條規定:黑龍江左岸,由精奇里河以南至豁爾莫勒津屯,原住之滿洲人等,照舊准其各在所住屯中永遠居住,仍著滿洲國大臣官員管理,俄羅斯人等和好,不得侵犯。
江東六十四屯地區僅僅有3600平方公里,但對於沙俄侵占的100多萬中國東北的領土來說,簡直是彈丸之地。如果沙俄強行攫為己有也絕非難事,那麼沙俄為什麼會給中國在黑龍江以北給中國留下一個軍民據點,而直至1900年才出兵占領呢?
對於領土一向貪婪的沙俄,這種操作完全不符合其性格和氣質。正如新沙皇普京所說:俄羅斯領土雖然,但沒有一寸多餘。
其實,這是和當時沙俄所面臨的形勢及擴張戰略密不可分的。最要是後勤補給依賴於當地的中國人。
1858年,在黑龍江沿岸總共才有2萬俄羅斯移民,而占領的東北的黑龍江以北地區卻多達60萬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低得讓人目瞪口呆,每平方公里只有0.033人。
同時這些遠來的俄羅斯移民水土不服,並不了解當地的氣候和耕作方式,導致根本生產不出糧食,甚至還需要沙俄政府從東西伯利亞調運糧食的供給。
當時沙俄政府估算,如果這些移民全部進行正常的農業耕種,也要到1862年才有可能做到自給自足,整整4年兩萬人都沒有辦法實現糧食自足,對於沙俄的遠東的移民大計來說,簡直是災難。
除此之外,更讓沙俄政府難過的是,這裡有至少8000多士兵,這批人也要吃飯穿衣。
正是認識到了江東六十四屯中國居民的重要作用,沙俄才在《璦琿條約》中留了這一手,故意將當地中國居民留下,讓中國人做沙俄移民和擴張大業的卒子。
因而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報告中才說到:「我將採取一切措施,不讓左岸的我國軍民驚擾這些可愛的莊稼漢和主人。」
俄方的另一談判代表也持有相同的觀點:這樣做是為了驅使當地居民為入侵的哥薩克生產糧食,這對俄國不但沒有任何害處,相反,會有好處。」
「如果沒有當地土著心甘情願地供給我們大量鮮魚和一部分野禽,那麼,在突然聚集如此之多人員的情況下,發病率和死亡率一定非常高。」
在清政府官員的懇求下,沙俄順水推舟做了一個人情,同意了中國人在此居住並由清政府管理。
關於殖民開拓,這個北方鄰居不僅僅非常有經驗,而且做起事來非常有規劃。此後制定了黑龍江流域的移民條例,政府財政大力支持移民事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大批沙俄農民移居於黑龍江地區,並逐步適應了當地的生活,俄羅斯移民也逐漸實現了自給自足。
於是中國人對他們的作用已大大下降,他們更看中了中國人世代耕作的江東六十四屯地區肥沃的土地,不斷宣稱:無論是璦琿條約還是北京條約,都沒有規定劃歸俄國的中國人有無償利用土地的權利,不斷蠶食這片中國人的土地。
更糟糕的是,1900年時西伯利亞大鐵路已經接近竣工,龐大的鐵路運力將會進一步解決沙俄在黑龍江地區的後勤補給問題,其後果是中國居民在沙俄侵占地區的利用價值進一步下降,所以小小的一個江東六十四屯從此對它再無利用價值。
當初沙俄留下此地,可謂是深謀遠慮,一旦其使命完成,他的存在意義也就消失了,自然吞下這片土地。
1900年發生義和團運動,清朝政府無暇兼顧東北邊疆,於是俄國出動大批軍隊屠殺了海蘭泡的中國居民,製造了海蘭泡慘案,又大肆驅趕屠殺江東六十四屯的中國人,將其完全占領,隨之又占領了我國東北地區。
1902中俄簽訂的《交收東三省條約》中第一條規定:俄國「允在東三省各地歸復中國權勢,並將該地方一如俄軍未經占據以前,仍歸中國版圖及中國官員治理」。根據條約規定,江東六十四屯是在移交範圍內的。
此後清政府數次交涉,沙俄仗勢欺人,根本不予以歸還,竟然聲稱:凡離開我方河岸的中國居民,不准重返結雅地區,他們的土地將交與俄國移民居住耕種,並毫不知恥說是中國人是自願離開的,不許中國難民返鄉,此後大量移民,完全占據江東六十四屯地區。
沙俄雖然拒不交還我江東六十四屯地區,但清政府一直未承認沙俄對此地區的占有。此後,至蘇聯建立後,中國政府再次就此問題與蘇(俄)多次交涉,但始終未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