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劉慈欣的小說,你會發現他思維的一致性。在很多短篇小說里,都能看到《三體》的影子。比如這一篇。
一、養「球」防老
突然有一天,地球軌道被密密麻麻的星際艦隊所覆蓋,引得地面上潮汐涌動,人類如臨大敵。
結果,他們發現這些「外星人」,居然是海量的白鬍子老爺爺。
這些白鬍子老爺爺,就是地球的創造者。
老爺爺們是乘坐21513艘飛船來的,一共有20億人。
當他們出現在全球各地乞討時,說的話都是一樣的:「我們是上帝,看在創造了這個世界的份兒上,給點兒吃的吧……」
這事當然驚動了聯合國。在追問之下,老爺爺說出了地球誕生的驚人內幕。
原來,地球形成之時,正值他們自身文明的暮年,於是便在地球上創造了生命,然後細心培育,在條件合適時創造了人類。
人類當然不信,老爺爺們立即拿出證據。
這些證據包括地球生命的原始設計藍圖,地球遠古的圖像,埋在各大陸和各大洋底岩層中、監測和調節著地球生命世界的儀表。
人類不得不相信,然後馬上追問,既然你們在宇宙中航行,為什麼還來地球呢?
老爺爺的回答也很簡潔,他們文明已到了末期,飛船無以為繼,來地球就是為了養老。
二、給歲月以文明
「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是《三體》中的名言,流傳很廣。
這篇小說,借白鬍子老爺爺之口,述說了一個文明老去的過程。
這也能看出劉慈欣對文明發展的觀點保持了一慣性。
文明進入老年的第一個徵兆,就是壽命的延長。
為什麼壽命長表明文明沒落呢?因為生命老而不死,思想就會僵化,這些人掌控了社會,新的生命就難以生長。
第二個徵兆,就是機器搖籃。
智能機器不僅能滿足物質需求,而且能滿足精神需要,所有一切包辦代替,生命就失去了進取心和創造力。
這些老爺爺們,就是在一個完全智能化的環境中,喪失了一切技能,飛船不會修,一元二次方程都不會解……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些脊背發涼,難道我們人類,也開始走在他們的老路上了嗎?
在「曉說」裡面,劉慈欣告訴高曉松,他一直認為,文明都會有衰老的過程。
我想,也許可以這樣總結,文明不會擁有無窮的歲月,歲月需要豐富多樣的文明。
三、人類文明是設計出來的嗎
在老爺爺們的口中,當然是他們精心設計的。
比如,他們還專門反思,讓東西方文明相遇太晚。
我們知道,真正的東西方文明碰撞,是在十九世紀,之前雖有貿易往來,但就像小小細流,沒有產生真正的交融。
老爺爺們說,真該讓漢朝與古羅馬那時候就深入交流,有可能會改變歷史的走向。
談到這裡,不得不提到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的一個概念,「共時性發展」。
簡單講,就是地球上相互獨立的文明區,中國、歐洲、印度等,在沒有相互交流的情況下,出現了相同的發展趨勢。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的「軸心時代」。
在公元前500年前後,世界各大文明都出現了重要思想家,中國有孔子、老子,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古印度有釋迦牟尼。
然後,東西方又同時出現了統一的大帝國,東方是大漢王朝,西方是羅馬帝國。
十八世紀,東西方國家的政府,又經歷了一波政府職能擴張。
歐洲國家由邦國向民族主義國家過渡,乾隆朝經過康雍兩朝,有了底氣,開始更關注政府公共產品,比如賑濟、開荒等等。
這些幾乎同時又十分相似的發展,當然有理由讓人們相信,一定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設計著歷史發展。
四、老爺爺們的遭遇,每個人都可能遇到
既然老爺爺們創造了地球,地球上的人類只好擔負起贍養任務。
一個個老爺爺被送到全球個個家庭
最開始的時光是美好的,相處融洽,其樂融融。
後來,情況越變越糟糕,全球各地都出現了不同程度打罵虐待老爺爺的現象。
畢竟,老爺爺們有20億人哪,這麼龐大的人口,頓時造成了資源緊張。
這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老爺爺們跟所在家庭缺乏真正的感情紐帶。
這些老頭都已經接近4000歲了。
4000年是什麼概念?
那時候,人類還是部落時代,經歷了不知道多少代的傳承。
雖然你們創造了地球,但畢竟誰也沒看到,最重要的是,你沒有與這個家庭的人一起生活,真正去關心呵護過具體的人。
現實中,子女照顧父母是最盡心的,因為父母養育之恩最直接、最深厚;祖孫之間的贍養,就差一些;如果時間再久遠一些,長到一百年,祖爺爺祖奶奶跟第四代、第五代感情就越來越淡了。如果拉長到幾百代呢?
唐朝劉禹錫有句詩,「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一位樵夫去山中打柴,觀仙人對弈,醒過神來時,發現自己的斧頭木柄都爛了,回到家裡,人世間已過去千年。
上帝文明在宇宙中流浪,到地球上來時已過去千萬年。
雖然你創造了她,可是你不陪伴她成長,又能怪誰呢?
當然可以怪地球人不感恩,但是老爺爺們,也在反思自己。
最後,他們離開了,繼續到宇宙中去。他們仿佛又回到了祖先開創輝煌的年代,充滿勇氣與進取的年代。
這,才是一個偉大文明應有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