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內把艾菲爾鐵塔偷偷賣掉兩次,這個國際巨騙是如何做到的?

2019-11-09     麥穗小魚

文/麥穗小魚

題記:

坑蒙拐騙的事我們見多了,如果有人說:「我沒受過騙」,那他自己就是個騙子。

歷史發展至此,萬事萬物都被分成了三六九等。人,有富裕、中產、低等收入之分;工作,有金領、白領、灰領之分;騙子,也有江洋大盜和小坑小騙之分。

有句話說,江洋大盜是智商用錯了地方的天才!

維克多·拉斯提格就是這樣一個「天才」!

法國巴黎的地標——艾菲爾鐵塔

1889年,為了慶祝法國大革命100周年,法國政府決定舉辦世界博覽會。工程師古斯塔夫·艾菲爾受託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艾菲爾鐵塔。

如今,這個龐然大物已經成為很多人照片的背景。來巴黎不去一睹艾菲爾鐵塔的芳容,總會有遺憾。

但是,你知道嗎?當初法國政府本想拆掉艾菲爾鐵塔,並將其賣掉。

好不容易建造起來的,為什麼要拆除呢?因為它後期維護起來費用過高,而且本來設計壽命只有20年。也就是說,1909年艾菲爾鐵塔就應該被拆除。

但是,艾菲爾鐵塔見證了法國人的浪漫,有多少痴男怨女們在塔下釋放激情,宣誓諾言。所以,法國人們集體請願,甚至上街遊行,絕不允許法國政府拆除鐵塔。

這樣,艾菲爾鐵塔才得以被保存下來。

政府發揮其得天獨厚的高度優勢,將鐵塔用作無線電天線的接收。同時,為了減輕維護帶來的壓力,鐵塔曾經被打上了燈牌廣告。

據說,很多著名的大公司都爭先恐後的想把自己的廣告掛到鐵塔上。300多米的龐然大物掛上林林總總的廣告也別有一番風景,最主要的是,此項收入可以有效緩解鐵塔的維修費用。

但是,美人多薄命。艾菲爾鐵塔這個標誌的「大美人」也是命運多舛。

隨著一戰的歷劫,法國一度陷入經濟困難,財政也是入不敷出。飯都吃不飽了,誰還會把救命的錢用到給「大美人」化妝捯飾上。

一次記者會上,在談及艾菲爾鐵塔的處置問題時,有人戲謔性地提出售賣的想法。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不以為然,甚至認為他就是個瘋子。更多的人,只是把這句話當成一個玩笑。

但是,有位記者卻把這個有趣又諷刺的點子記錄下來,刊登在了報紙上。

如果說,提議把艾菲爾鐵塔賣掉的那個人是瘋子的話,有個人卻比他瘋一千倍,一萬倍!

這個人就是維克多·拉斯提格。

當時,他正躺在一家按摩店裡享受生活。無意間拿起報紙,看到了這則新聞。

他如「膝跳反應」一樣,從按摩椅上彈了起來。絕大部分人對這條新聞都不care,只有這個瘋子把它視為珍寶。

騙子的嗅覺比狗還靈,維克多·拉斯提格自然也不例外。他心中暗自盤算,7000多噸的「廢鐵」能賣不少錢呢。似乎,一摞摞嶄新的鈔票正在向他招手。

艾菲爾鐵塔自此也被染上了戲劇的色彩,因為有人要把它當成一堆廢鐵賣掉。而且,不是官方出售,卻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

敢動世界級的經典建築艾菲爾鐵塔的主意,除了維克多·拉斯提格,世界上沒有第二個。你說,他不是瘋子是什麼。

瘋子往往是和天才劃等號的」,這個來自奧地利-匈牙利的外國人才華橫溢。拉斯提格穿著時髦,舉手投足間盡顯紳士風範。更是精通捷克語、德語、英語、法語和義大利語五國語言,而且長相亦是風流倜儻。

但誰能想到,這樣一個衣冠楚楚,才華橫溢的「紳士」卻是一個國際巨騙。

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第一次騙賣艾菲爾鐵塔

要想把這樣一個世界性的經典地標偷偷賣掉,難度堪比九天攬月。一般的騙子是想都不敢想,但是拉斯提格可不是一般的騙子。他是「國際巨騙」!

任何一件東西只要加上「國際」這個前綴,立馬就變得「高大上」起來。

我們來看看,這個國際巨騙是如何把艾菲爾鐵塔偷偷賣掉,並輕易逃脫抓捕的

當時,法國政府委託郵電局副部長負責出售艾菲爾鐵塔,出售方案還在起草和評審中。但是,維克多等不及了。一旦方案審核通過,公諸於世,那到手的鴨子就飛了。

於是,他開始了周密的策劃。

先是給自己做了一個「易容術」,花了大價錢把自己偽裝成郵電局副部長。並且偽造了相關的政府公文和證件,坐實自己的官員身份。

接下來他要做的,就是主動去找即將上鉤的魚兒來購買鐵塔。「無商不奸,無奸不商」,商人們都是趨利的。這樣的「魚兒」不要太好找了,觸手可得的財富誰不願意撈上一把。

隨後,他分別向五位巴黎最大的廢金屬收購商邀約吃飯。

在一家高檔奢華的餐廳里,這位「副部長」向他的魚兒們拋出了誘餌。他們邊吃邊聊,談笑風生。

維克多悄悄向廢金屬收購「五巨頭」們透露了政府要把艾菲爾鐵塔出售的消息。並向他們描繪了如果拿到這7000多噸龐然大物的收購權,會賺的盆滿缽滿。

當然,騙子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行事規則。一是,保密;二是,為自己留後路。

維克多聲稱,艾菲爾鐵塔售賣方案還未出台。這次召集大家只是提前打點,因此絕不能向外聲張。

當時的訊息傳播遠沒有現在這麼方便快捷,很多消息只局限於當地,甚至只是在很小的範圍內。這也為詐騙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維克多甚至還拿出了一份《反對修建巴黎鐵塔》的抗議書。上面有300多位民眾反對修繕鐵塔的簽名,其中還有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仿跡。

「藝高人膽大,才高騙術精」為了徹底打消「五巨頭」的顧慮,維克多可謂是下足了血本。

維克多租來一輛豪車,把五位收購商帶到鐵塔下現場觀摩,現場講解。

這還不過癮,最後他向工作人員出示了自己的證件,把「五巨頭」們帶上艾菲爾鐵塔逛了一圈。

以假亂真的證件不僅把鐵塔工作人員糊弄了過去。也讓收購商們對維克多深信不疑,認定他就是郵電局副部長。

從艾菲爾鐵塔轉了一圈下來後,五巨頭們面對如此巨大的財富,開始暗自較勁,都想拿下這筆大買賣。7000多噸的鐵塔,即便是砸成廢鐵,也可以賺不錢。

但是,五巨頭的實力平分秋色,誰都沒有十足的把握那些這筆大單。都想使用非常規手段,來為自己的這場博弈下個先手棋。

而這正合維克多的本意,他用精湛的溝通能力,「貼心地」暗示自己是個腐敗的公務員,可以接受賄賂。

也就是說,誰給他的賄賂足夠多,誰就能贏得這堆廢棄鋼材。

原來維克多的行騙目標不是在鐵塔售價,而在於賄賂金額。可以說,維克多就是騙子冒充大官,官商勾結,讓商人給自己行賄的鼻祖。

果不其然,其中一位收購商上了當。名叫安德·鮑爾森的收購商「機智」地率先給了維克多一大筆賄款。

本以為收購艾菲爾鐵塔勝券在握,可以大發一筆橫財。可是,美夢猶如竹籃打水一場空,醒來後卻是晴天霹靂。

安德·鮑爾森知道自己受騙後,本想找到維克多要回巨款,可是,維克多早已桃之夭夭,躲到了維也納。

蒙著受騙的冤屈,鮑爾森承擔著巨額的損失,但他卻選擇了不報警。

因為私自買賣國有財產,他本身也有罪在身。

於是維克多輕而易舉地騙取了賄賂,逍遙法外,在音樂之都維也納尋歡作樂。

犯罪成本僅僅是畫了個妝,租了一輛車,吃了一頓奢華的晚餐。

高!實在是高!

第二次偷賣鐵塔沒得逞,開始販賣「印鈔機」

第一次偷賣艾菲爾鐵塔順順利利,沒掀起任何漣漪。嘗到甜頭的維克多,決定故技重施,把艾菲爾鐵塔再賣一次。

於是,在維也納放蕩了一個月後,維克多又回到了巴黎。

本以為有了前車之鑑,這次會手到擒來。可是,命運怎麼可能對一個騙子如此溫柔。

這一次,維克多可就沒有那麼走運了。

因為,這次的受騙者沒有認慫,而是直接向警察局報了案。

但即使驚動了警方,聞風而動的維克多早就逃到了紐約,安之若素地開始了新的行騙生活。並且,連名帶姓一起改了。

誇張的是,早年間,他就曾用過20多個假姓名,混跡於歐洲各國。

騙取房地產投資、賽馬比賽中作假、馬戲團詐騙……,他設下大大小小的騙局,支撐起看似體面的紳士生活。

關鍵是,每一次他都能完美脫身。

狗改不了吃屎」,生活在紐約的維克多重操舊業,再次策劃了一種新型騙局——販賣「印鈔機」。

這是一種用雪松木做成的小盒子,內置複雜的滾筒和錶盤等部件。他把這種機器叫做「羅馬尼亞錢箱」。

據他介紹,這種錢箱每隔6個小時就會印出一張100美元的鈔票。一天24個小時,可以吐出400美元。

不勞而獲的致富手段,論誰都會心動,羅馬尼亞錢箱在紐約很是暢銷。甚至,有外國的朋友都托美國人買一台錢箱。

維克多天生不怕死,他經常在遊輪上轉悠,專門逮著人多的時候推銷他的產品。

一是,遊輪上的人們都是流動人口;二是,一旦被別人識破,逃起來比較方便。

實際上,這樣的百元美鈔只會出現兩次。

12小時吐出第二張鈔票之後,錢箱吐出的就變成了一張張白紙。

只有維克多用來演示用的錢箱才會不斷吐出真鈔,那些賣出的錢箱只會印出高仿真的假鈔。

自認為命好的維克多,也有倒霉的時候。有一次,維克多不湊巧地騙到了德州一名治安官的頭上。

這位治安官花了3000美金買下一個羅馬尼亞錢箱,才發現被騙了。治安官便叫囂著,要把維克多的腦袋扭下來。

維克多自知惹不起,便開始了四處逃竄。哪知治安官是個犟脾氣,一路追著維克多來到芝加哥,要求他三倍賠償,索要一萬美金。不然,就把他的腦袋扭下來當球踢。

無奈之下,維克多隻好賠償了一大筆現金。不過,維克多終究是國際巨騙,是高手中的高手。他賠給治安官的美金全都是假鈔。

俗話說,常在河邊走,哪有鞋不濕的。

不久後,美國FBI發現市場上流動的假鈔越來越多。於是,順藤摸瓜一路追溯到了維克多身上。

這個詭計多端,才華橫溢的行騙老手,最終還是被警察抓住了。

1935年,曾經操縱無數騙局的維克多終於鋃鐺入獄,被判處20年有期徒刑。

在獄中問供時,他才供認不諱,交代了曾兩次策劃賣掉艾菲爾鐵塔的驚天騙局。

不久後,維克多便因病在獄中死去。

真是應了那句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國際巨騙維克多的故事告訴我們:聰明才智一旦用錯了地方,對社會來說便是一場災難!

有句話說,

聰明才智用對了地方,可以推動社會往前邁一小步。然而一旦用錯了地方,卻是推著社會往後倒退了十大步。

深以為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uYyuXG4BMH2_cNUghpEn.html